生命教育实践模式的理性反思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3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生命教育的提出是当代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国外一方面,吸毒、自杀、暴力、性危机等社会问题的口益严重,人们开始关注人赖以存在的生命基础,希一望通过学校教育来减少这类社会问题的发生率。另一方面,文艺复兴以来过分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教育传统,使得人们在享受着科学知识和技术带来的生活方面的便利的同时,又面临着精神上的贫痔与萎缩。学校希一望通过一种有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来改变现状,以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不忘记精神层面的发展。
就国际化思潮对我国的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多兀文化冲突下的价值虚无主义,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人生目标的拜金主义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等。国际化思潮的来袭,一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但另一方面又在蚕食着我国一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这种不能有机融合的现状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命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其次,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即社会转型期。经济模式的成功转型,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在转型的过程中,旧与新的冲突,“我”与“我们”的对峙,破与建的矛后,让许多人的精神与价值追求越来越模糊,衍生出了轻生、暴力、吸毒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后,生命教育也是我国教育实践与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由十受到传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漠视、压抑甚至扭曲学生生命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精神生命萎缩。这与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显然是大相径庭的。在教育学理论建设中,自西方教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到我国以来,我国似乎一直在走着译介、模仿西方教育学的道路。中国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传统和社会环境,这种移植过来的教育学并不能完全地与中国的教育实践相融合,致使我国的教育学理论一直在唱“独角戏”,教育实践则是摸着石头过河。
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在国外生命哲学等理论影响下,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形成的教育理论。在理论探讨层面,学术界已经基本达成一定共识,对其实践模式的探索,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在把握生命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到实践一线,研究生命教育在实践中的具体展开形式,并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对生命教育进行实践和理论上的反思,以使生命教育更加完善,更能适合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生命教育文献综述
(一)生命教育理论
1.国外生命教育研究的历史、内容及特点
一般认为,第一个对生命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 CT " Donald Walters)。他十1968年在加州设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s。在对该校的教育实践中,华特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教育理论(Education for Life ) 他的生命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的挑战》C Education for Life: Preparing Children to Meet the Challenges,1993)中。在该书中,华特士尝试提出一套系统的教育方式,以“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向人生的挑战,不光是训练他们求职或获取知识的能力”。他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迈向成熟,并将人迈向成熟划分为身体、情感、意志力、思考四个,每个阶段都是6年,24年为一个周期。在每一个阶段,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他的这本著作里都有明确的表述。
显然,这是广义的生命教育,是基十一种教育的理想,把提升生命价值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教育。到目前为止,美国的生命教育内容已经更加具体和明确。既有让学生保养生命,获取知识,以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又有升华学生的价值生命的品格教育和情绪教育,还有旨在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明智地对待死亡,以追求生命的意义的死亡教育。同华特士的教育理念不同,美国当前的生命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学生自杀、吸毒等不珍惜生命的问题,进行的珍视生命的教育。从这个角度说,它是一种消极的生命保护与防范意义上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生命教育。
明确提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这一概念的是澳大利亚的Rev " Ted Noffs,其背景是青少年吸毒目_部分死十吸毒的现象的层出不穷,但目前在澳洲对这一主题研究的理论资料并不多见。
口本的生命教育始十1986年,当时研究的主题是死亡教育:“为死所做的准备教育”。目前,口本的生命教育内容已经涉及到吃苦教育、节约与实践力的培养、余裕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12] [16](美)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119-158, 9.
[2] [11]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W-51.
[3]玛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08-215.
[9] 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9, 186-228.
[5] [10] [13]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 72-173, 26.
[6]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儿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 C9).
[7]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 C7).
[11]宋兵波.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其发展前景[J].思想理论教育,2006, (6上).
[15]吴增强,高国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36-137.

摘要 4-5
Abstract 5
引言 7-15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7-8
二、生命教育文献综述 8-13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四、研究方法 13-14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15
一、诞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5-21
(一) 教育学理论建设的需要 15-16
(二) 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16-18
(三) 社会转型期人的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18-21
二、探索:一所学校的生命教育实践 21-36
(一)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简述 21
(二) A 小学的生命教育实践状况 21-32
(三) A 小学生命教育实践的成效和困难 32-36
三、反思:基于生命教育实践的几个追问 36-40
(一) 追问一: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36-37
(二) 追问二:生命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37
(三) 追问三:谁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者 37-38
(四) 追问四:如何统筹各个阶段的生命教育 38-40
四、张力:生命教育理论存在于实践的形式 40-42
结语 42-43
参考文献 43-44
附录 44-45
后记 4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