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宴席曲的音乐艺术特征及保护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54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毕业论文,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望推动保护、传承回族宴席曲的实践工作,而且对进一步丰富对于我国民间歌曲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理论建构,也不无裨益。因此或可以说,本课题研究兼具了理论研讨与指导实践的双重收获。

第一章 回族宴席曲的发展历程及社会功能

一、 发展历程
宴席曲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形式,以唱为主,舞蹈辅之,由男性先行表演。主要流传于我国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是回族特有的民间音乐形式。深居西北地区的回族民众将迎娶媳妇、外嫁闺女称作“有宴席”,所以也将婚礼上表演的歌舞称为“宴席曲”。此外,在本地的回族民众之间,也将“宴席曲”叫做“家曲儿”或者“菜曲儿”。
作为回族特有的民间歌舞形式,宴席曲具体的诞生年代,已经没有文献记载。专门进行回族宴席曲研究的学者和民间艺人多认为,宴席曲的产生,可追溯到宋代。因为,我们可以从宴席曲的内容来推断,曲调和曲文都与宋代流传在民间的散曲有很多关联,这种音乐形式可能是在回族群体之间进行流传的一种具有礼仪性的小曲。9时至满清,有文献记录了在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少数民族混居的情况,在这些地区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尤其是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回族民众,在举办婚礼时,男女双方的家庭成员都会围成一圈进行舞蹈,加以庆祝。从这一民俗活动可以看出,回族的宴席曲在清代已经在回族婚礼上盛行。当然,同样作为本地回族群众喜欢的“花儿”是不能出现在婚礼上的。因为,在回族民众传统习俗中,婚礼上演唱的宴席曲是家曲,家庭成员都可以参与,内容也是非常文明的。与花儿的浪漫情调相比,宴席曲是非常庄重的,这符合伊斯兰教的习俗。回族的伊斯兰教义虽然严谨,但并不反对盛大节日中举行歌舞活动,并且鼓励和支持内容健康的宴席曲进行传唱。所以,在很多关于回族文化、艺术、民俗的文献中,都可以看到回族宴席曲的踪迹。
回族的宴席曲曲调煞是动听,内容以叙事为主,形式自由,体现了鲜明的中国回族生活的民族风情,记录了回族民众的幸福生活和真挚的情感。从创作题材上看,宴席曲的内容不像花儿那样热烈的表述情爱,是在庄重中渗透着一种雅致的俚曲,在自由的音乐旋律和活泼的节拍中,营造了一种喜悦、祥和的意境和氛围,体现了美好的寓意和祝福。
......................

二、 社会功能
宴席曲根据演唱内容和特征可以归结为十种类型,即散曲、抒情曲、诙谐曲、叙事曲等几类。丰富多样的题材,所要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各有侧重,这也使得不同风格的宴席曲呈现了多元的社会功能。基于对宴席曲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宴席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活性、娱乐性、和谐性、融合性等方面。
第一,在宴席曲的表演过程中凸显了鲜明的和谐色彩。宴席曲诞生于西部地区,成长于回族民众的礼俗生活之中,深受回族文化、教义、风俗、审美的熏染,因而丰富的宴席曲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了特有的民族风情,将回族的民族风貌,团结和谐的民族情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同时,也将回族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都融合到宴席曲的创作和表演之中。但凡回族群众举行嫁娶时,亲朋乡邻,前来致喜,为了表达对婚喜的祝福,都会以《恭喜曲》来增添喜庆的气氛。《恭喜曲》作为宴席曲中重要的仪礼音声,且歌且舞,韵律悠长,舒展甜美。对新人、对主家的祝福和祝贺都寄托在歌词之中,也将亲人和朋友的祝愿真诚献上。为了助兴,举办婚礼的主家还会邀请一些擅长表演婚宴曲的民间艺人进行表演,以营造热烈的喜悦、祥和之情。
第二,在宴席曲的表演过程中凸显了鲜明的生活色彩。我们知道,宴席曲具有叙事特征,因此在艺术功能善于艺术地概括并表现出回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经验。在宴席曲的表演中,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回族民众的生活场景被融入其中,回族民众以宴席曲的形式为载体,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认识、经验等等都进行了表达。例如,在《庄稼人》这首作品中,将庄稼人的农耕节气和农耕场面生动的展现了出来,而且还采用诙谐的描绘手法将庄稼人种田忙的场景进行再现。在这首形象的展示了劳动场面的作品中,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如背粪、散粪、犁地等动态,将农民生产时的形象深刻的刻画出来,同时也侧面反映了百姓和睦的生活场景。
.......................

第二章 回族宴席典型作品阐释

一、 调性特点
调式调性,是构成一个(部)音乐作品的最重要的乐音元素,对于营造作品的音乐色彩与音声力度,尤其重要。在回族宴席曲的音乐创作中,也突出的彰显了民族音乐的调式调性,使回族宴席曲的民族风格更显的鲜明。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以及笔者的分析可知,宁夏回族宴席曲尤喜用徵调式、羽调式,其次为商调式,而很少使用角调式和宫调式。下面的三则谱例,分别提示了宴席曲中运用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的典型性。

........................

二、 旋律发展手法
旋律是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旋律是乐曲的基础,乐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由于使用者的诸多复杂的文化背景,旋律一旦生成,往往都蕴含着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与民族性。回族宴席曲拥有丰富的旋律发展手法。限于篇幅,本文仅以“特色化跳进音程”以及“展衍手法”为例,来简要探析“旋法”在宴席曲中的使用。
(一) 特色化的跳进音程
“展衍”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所常用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特点是以乐曲开始部分的某一旋律素材作原型,在乐曲发展中不断地对其进行变奏发展,从而以其为基础衍生出一些新的旋律素材。由于对原型旋律素材的变奏处理是渐进式展开的,所以距离乐曲开始处越远,变奏处理所加入的新素材就越多,因此变奏所发展出的旋律片段较之原型旋律片段的差异度也就越大。这样,以乐曲开始处的旋律素材为原型、借助变奏处理、宛若抽丝剥茧般渐进式发展全新旋律素材的方法,是为“展衍”。
前文中通过分析回族宴席曲的调性特点、构成技法及旋律发展手法,使我们初识了“调性魅力”在宴席曲中的艺术作用。事实上,任何一个艺术品种的发生发展及其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与众多或近或远的文化事象的接触、联系中壮大的。例如我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歌、戏曲艺术,即与回族宴席曲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认识这种不同艺术品种之间的文化互动,有助于深化回族宴席曲研究,尤其是它与“西北花儿”、我国东部地区民歌与戏曲之间的关系,都是我们研究回族宴席曲的重要对象。
........................
第三章 回族宴席曲的传承现状及保护.......................36
一、 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36
(一) 宴席曲不再作为仪式性音乐而传唱......................... 36
(二) “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37

第三章 回族宴席曲的传承现状及保护

一、 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次笔者对宁夏回族宴席曲开展采风所收集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宴席曲保护与传承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 宴席曲不再作为仪式性音乐而传唱
笔者曾请教马汉东先生:“目前在回族的宴席上是否还有传统的宴席曲表演”回答是“很少有人唱,就是我们同事啊出去到哪个餐厅吃饭,随便唱唱乐乐可以。真正的回民办事很少有宴席曲了。”由此可知,作为一种仪式性音乐,回族宴席曲正在变异或丧失着其一些固有的社会功能。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宴席曲自身特质以及当代社会生活环境双重因素造成的。
从宴席曲本身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一部分回族宴席曲所反映的民众生活内容已然消失了。这或许会导致这部分宴席曲不再广为传唱。如叙事曲中的《苦女谣》,讲述的是旧时代包办婚姻给女子带来的苦难;《扁豆开花》、《小女婿》和《我的女婿是尕娃娃》,讲述的是童养媳的不幸遭遇;《恨媒人》控诉了旧时代媒婆的欺骗行为;诙谐曲中的《大脚婆娘》、《面面好(者)脚大了》,抨击了旧社会的缠足问题。时代的进步,使上述作品的内容与题材显得不合时宜,自然也就在宴席曲中悄悄地消失了。因为,这部分宴席曲的唱词已经失去了传唱的生活根基。
从社会文化环境来说,当前异常发达的大众网络传媒,为人们日常的文化生活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婚礼这样的喜庆仪式提供了更多的消费方式。比如,使用一套高品质得音响就能够播放古今中外的各种类型的喜庆音乐。如果财力充裕,还可以聘请专业的婚庆礼仪公司来定制专门的婚礼配乐;如果财力不济,那仅用一个装满喜庆音乐的 U 盘和一台具有 USB 口的多媒体音箱也可以满足婚礼用乐的要求了。于是,在当前充斥着丰富音乐节目以及便捷的高技术解决方案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回族宴席曲作为仪式音乐所呈现的一些衰微,就不难理解。
.......................

结论
本文借助于上述几个章节的申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来说,宁夏回族宴席曲中蕴含着非常巧妙的艺术现象及音乐写作技法,并对表现歌曲的思想情感内涵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宴席曲虽然结构较简单,但其酿曲的技法并不简单,其中蕴藏着民间艺人世代口耳相传的音乐实践中所感悟、归纳出来的艺术规律。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学习和借鉴。而且,对于高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教学,也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说,宁夏回族宴席曲与我国西北部及东部的民间音乐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艺术联系。可以说,宴席曲就是东西部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在宁夏地区所结出的丰硕果实。推而广之,若能以宁夏回族宴席曲为立足点,借助音乐艺术现象对比来建立起该曲种与包括“花儿”在内的西北地区民歌以及包括民间戏曲在内的东部地区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进而梳理出东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交流的历程和轨迹,那么这对于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来说,将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要事。
鉴于宴席曲具有上述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应该从充分发扬回族宴席曲音乐及文化科研价值、欣赏价值、教育价值的角度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来保护、传承和发展回族宴席曲音乐艺术。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宴席曲的科研、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
第一,宁夏高等院校应以引入宴席曲作为教学资源,借助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第二课堂”、创建回族音乐文化沙龙、对宴席曲适时开展调查,将其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以此丰富《民间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实现借助于高等教育传承回族宴席曲的目地。
第二,借助我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对宴席曲的科研工作与河湟花儿、陕甘民歌等西北民间音乐的科研考察工作结合起来,以成立“陕甘宁民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平台,向国家申请确立重点的音乐科考项目。如此一来,就可以为包括回族宴席曲在内的陕甘宁地区的民间音乐争取到保护和传承的科研支持和资金支持,从而有力地推动回族宴席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应将回族宴席曲视为文化旅游资源,纳入宁夏自治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以期实现回族宴席曲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与“自主造血”,从根本上保障回族宴席曲在当前文化生态环境中长久地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