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由于本人学术水平与教学经验有限,研究还存在不足。比如,针对融入教学的现状及几方面原因的分析比较浅显;针对融入教学所提出的策略探讨还不够深入与完备。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各国各民族无论大小、贫富,在这个紧密相连的世界中,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如今,世界各国各民族联系之紧密,所共同面对的治理问题之多、程度之深、难度之大也同样是前所未有的。为破解“世界如何维护持久和平,实现共同发展”的世界难题,为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全人类谋发展的立场上,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如今这一倡议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与人民的认同与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全球善治是全新命题,之于高校思政课也是全新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国际观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有助于将新时代大学生塑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与人类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引导他们自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治论文怎么写
理论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二者的发展和完善都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扩展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扩展新的研究思路打开新的研究视角。一方面,助于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对丰硕研究成果,但将这一重要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对这一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展开研究,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其内容特征、职责和使命以及回应马克思主义时代关切的内在要求。除此之外,新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创新与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现实意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面对国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问题能够理性分析、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全球视野与世界格局,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
................................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研究其基本内涵、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挖掘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本选题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和不足,为探讨融入的路径提供现实依据。然后在发掘教育资源、寻找理论与现实依据的基础之上,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研究,从融入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在图书馆以及网络文献检索平台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专著、报刊、论文等资料,通过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提炼,系统地梳理与本选题相关的理论内容,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
比较分析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往专家学者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比较,吸取其中优秀思想理论以完善自身理论架构,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情况和融入现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探讨,辨明其问题及原因进而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策略。
.........................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问题概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17世纪曾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这句话在21世纪的今天更是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融合与交流越来越深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国各民族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在这个紧密相连的世界中,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如今,世界各国各民族联系之紧密前所未有,所共同面对的治理问题之多、程度之深、难度之大也同样是前所未闻的。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当下的时代主题,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提出了富有智慧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立足“两个大局”的责任担当
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之中。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彻底结束,国际间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一大批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明显,国际局势呈现总体和平的态势。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不断向前发展方面产生重要作用,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通,技术大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种生产要素也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在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被赋予了新要求,即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被带入到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生产变革,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异常活跃的经济交往和发达便捷的信息技术,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融合与交锋,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与互信。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使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紧密,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也需要一个和平稳定、团结合作的国际环境。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根基
1.马克思的类哲学
马克思类哲学的形成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并借用费尔巴哈曾使用过的术语“类存在”、“类本质”等等,但是马克思的类哲学与费尔巴哈的有本质区别,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跳脱出旧唯物主义的窠臼。费尔巴哈关于“类”的理解是“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①的抽象共同性。马克思的类哲学认为“类”是以“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②”为基础,经过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统一关系。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与自然万物具有共性,但显然人与自然万物也存在着根本区别,马克思用“两种尺度”来说明这种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与对象”③。动物不能将“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因此动物的生产活动“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的本能活动,即动物的生产活动最终指向种的繁衍。而人与动物不同,人具有自我意识,人能够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将“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④。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与自然产生联系,根据自我意识通过对象性活动,改造自然为我所用,与此同时还必然要与他人产生特定的社会联系,在交往中结成共同体,从而使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改造在更为理想的水平上成为现实。
...........................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36
一、现状调查 ......................... 36
(一)调查问卷设计的因素 ............................. 36
(二)问卷调查实施过程以及可靠性 ............................ 3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 56
一、融入的实施原则 ..................... 56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56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 57
第五章 结语 ............................. 82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融入的实施原则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与成长规律要求融入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在于开阔学生全球视野,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理解并掌握人类共同价值观,并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品德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既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也是由知向行转化的过程”①,这一过程中充斥着知、情、意、信、行五个要素的复杂矛盾运动,表现为两个转变:由“理论教化”向“思想内化”转变,再由“思想内化”向“行动外化”转变。要想顺利实现这两个转变,无论片面强调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思政课中不仅要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该理念,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学的实践性:第一,在理论教学中贯穿现实案例,拉近学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距离。青年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辨别能力还有待加强,容易受到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在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关照学生实际问题,积极回应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热点问题,深入分析、揭露错误思潮的实质,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性。第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学第二课堂,开发实践教学活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功能。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贴近生活的校内实践活动,如举行征文活动、举办辩论赛、短视频征集活动等等。也可以依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思路,挖掘不同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学生个体诉求的匹配度。
政治论文参考
................................
第五章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乎着新时代青年的培育,关乎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与感染力,关乎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传播与发展。因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大量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一是归纳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科学内涵以及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二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从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匹配度的角度、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程度角度、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原因。三是在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从融入的原则、内容、载体与方法几个方面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整体而言,本文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几个方面的研究,以期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发展贡献萤火之力。
本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由于本人学术水平与教学经验有限,研究还存在不足。比如,针对融入教学的现状及几方面原因的分析比较浅显;针对融入教学所提出的策略探讨还不够深入与完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大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当得到重视,希望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从多学科、多视角探讨相关话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