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力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57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研究马克思自然力思想能够进一步深化和丰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进而助推人类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但由于本人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于资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依然存在很多没能深入探讨的地方,对于未能进一步深入探讨或表述不当的地方,望请各位专家、老师能给予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绪论

1.1 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的观点看来,人和自然在社会生产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因此,人和自然界及两者间的关系共同构筑了马克思自然力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自然力危机和生态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人的三种关系作了清晰而深刻的阐述。
1.1.1 马克思的自然观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自然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自然、人类的发展也是物质世界发展进程中两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从其论述自然史和人类史关系的相关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自然史是人类史发展的基础,人类史是对自然史的丰富。并且,马克思还强调了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互相生成,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的人化过程,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给自在自然留下人类的足迹,将自在自然打造的更符合人类的生产生活习惯。自然的人化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是人类施加自己的影响和改变自然界的过程。人与自然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互证彼此的本质力量,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认识和把握自然定律,进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外在环境进行个性化的改造。但是在对世界进行改造的进程中,人在自然面前也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人类的劳动实践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因此,只有尊重自然界的内在规律的现实的生产实践,最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实现人和自然之间适度、合理的物质交换。
1.1.2 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思想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他认为,劳动都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生产。现实的生产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在现实中,这一现实的活动不是孤立的人的活动。随着工业革命的陆续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社会化大生产代替了原先的工场手工业,成为了我们区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方式变化的主要特征,此时,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从开始的范式上的隶属关系转变为了现实的从属关系,单独的一个工人只有通过社会化劳动才能产生效用。马克思从社会历史意义的角度对“协作”进行钻研,并进一步将“协作”“分工”与“机器”作为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从而将“社会化的大生产”当作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人类的社会劳动是推进人和自然之间协调统一发展的关键路径,人类也必须通过现实的劳动实践来与自然发生关系,借此来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
.................................

1.2 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本文以自然力作为研究主体,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着手,重论马克思自然力思想对我们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具有很强的重要性,通过深入探析马克思的思想中关于自然力的概念和内容,结合当代社会问题,从多个视角来分析和探究其价值意义。在此之前,很多专家学者对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关注,从而没有给予自然力与生产力之间相互作用足够的关注力,而且关于自然力的研究,大都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展开讨论。基于当前的现状,分析自然力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并探讨了近代以来自然力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范畴,结合马克思对自然力的全面考察,对马克思自然力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论述,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环境问题等阐述其当代价值,最后从自然力视角来揭示中国改革开放奇迹的经济逻辑。
理论意义:
近代工业时期,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的相继完成,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原来的工场手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突破了生产力水平低的壁垒,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巨大提升的同时,人们改造客观自然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这种人为干涉的程度已经严重超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再生和修复的能力范围,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自然处于被压迫地位。资本逻辑下人们的内在贪婪在持续膨胀,为追逐最大化的剩余价值,开始进行资本主义扩张,持续扩张的工业化生产规模,不断窃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利用科学技术和机器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自然力,然而,这种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导致两者持续紧张化的关系,生态问题持续加重。掠夺性地开发、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使工业时代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质变为一种野蛮行径,而这种野蛮行为在产生破坏性生态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马克思自然力思想中对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详细的论述,从经济学角度看,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力主要表现为自然和社会的力量所带来的生产能力,这种力量包括来自:自然界的、人本身的以及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因此,重申马克思自然力思想不仅可以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揭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而且是解决当前遇到的生态危机的理论要求,对促进人、自然、社会三者协调统一,构建生态共同体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探析维度。
...........................

2.自然力研究: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2.1 自然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重要范畴
自人类产生的那刻起,人和自然便一直保持着难解难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也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而维系两者关系和谐演变的重要纽带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题——自然力。在当今社会,尽管理论工作者们已经对自然力有了一定的关注,但对自然力还是缺乏一个清晰、准确和全面的认识。因此,对自然力的理论和实践探析便成为了我们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分析一切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出发点,更是我们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内在机制的逻辑起点。
2.1.1 自然力:生产力的自然基础
当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自然力”和“生产力”的探讨是现实生活中不可逃避的话题。关于生产力理论,马恩在诸多著作文献中也多次提到“自然力”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看来,进入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都是自然的恩赐,这种自然力是一种非人为力,是在没有人参与活动的情况下自行发生作用的,并对生产力发生作用的。而这种自然力如何对生产力产生作用值得我们探究。
一方面,自然力是生产力的自然基础。首先,生产力的生成不是无目的的、自发的,而是在人的作用下由自然力衍生的劳动的生产能力。其次,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人和自然处于和谐的基础上。最后,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的能动性存在差异,人对自然的依赖和作用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自然生产力也就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程度。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仅仅凭借对自然力有限的认识来进行生产,自然生产力发挥着有限的作用,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到来,用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来发展生产力,自然的生产能力就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由此导致了人、自然及两者间关系的异化。后来,人们意识到了生态危机的出现,开始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由此,人类就开始进入了生态文明阶段,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自然力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逐渐转化了重要的现实生产力。马克思也提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1],但自然力本身却并不等于生产力。马克思将生产力概括为有具体的劳动对象和资料,有目的的进行的实践或劳作活动,生产力的基本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来自自然界,自然力和自然生产力是经过人的实际活动这一中介彼此联系、相互过度、相互转化、相互生成,可以说自然力对生产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自然力却并不等同于自然界的生产力,自然力的内涵和外延要比自然界的生产力更为广泛和深刻。
...............................

2.2 马克思自然力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伴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解放,工业革命也得以迅速开展,再次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转型。这一时代背景和历史前提给马克思自然力思想的研究之路确立了坚实的现实根基。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改头换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物化的机器的发明创造大大加深了人们开发和操控自然力的程度。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驱动了人们对自然力的发展和利用,并将其逐渐延伸至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中,自然力使用率的直线式上升。当时的人们沉浸于获得更多财富的欲望之中,没有认识到这种自然力利用模式对自然界的生产能力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性,从而导致资产阶级呈现垄断型发展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人跟自然之间的危机和矛盾,由此,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马克思自然力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应时而生的,这也成就了产生马克思自然力思想的现实条件。
2.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1640-1648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8 世纪后,美、法、德、俄等国家相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全世界国家的封建制度相继灭亡,世界历史正式翻开资本主义的篇章。然而,在资本主义前期发展的进程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就进行了深刻而激烈地批判。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切生产都服务于资本的积聚,都要满足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他严厉地抨击资本主义一味追寻利益的最大化,不顾后果,最终给人、自然、社会带来了诸多危害。
15 世纪末期,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家为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出产地,开辟了欧洲通往其他大陆的新航线。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广阔的世界市场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区丰富的资源被发现,从而滋长了资源抢夺和资本积累的欲望。以英国为典型,使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虽然这些手段是残忍的,但这在极大程度上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模式下的生产方式的形成。在当时,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广泛,也是最常见的手段。在资本主义形态下的社会,无论是劳动力还是自然力,都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换,这种形势下,商品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


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参考

...............................

3.马克思自然力思想的基本内容...........................23
3.1 自然力的三大基本构成.......................................23
3.1.1 自然界的自然力.....................................23
3.1.2 人自身的自然力.................................24
4.马克思自然力思想的当代价值................................31
4.1 马克思自然力思想的理论价值..........................31
4.1.1 为揭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质提供理论参考..................31
4.1.2 为研究传统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的秘密提供理论分析工具.............................32
5.改革开放——马克思自然力思想当代价值的集中体现..................... 40
5.1 传统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沉睡中的自然力............................ 40
5.1.1 科学技术的落后——自然界蕴藏的巨大自然力处于沉睡状态.................................. 40
5.1.2 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社会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自然力处于沉睡状态..........................42

5.改革开放——马克思自然力思想当代价值的集中体现

5.1 传统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沉睡中的自然力
5.1.1 科学技术的落后——自然界蕴藏的巨大自然力处于沉睡状态
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古代在手工业制造、天文医学和数学这几个领域的成绩站在了当时世界的最前沿,拥有许多令当时乃至当下都叹为观止的工艺技术和艺术作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对整个世界文明的演变和进步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促成力。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三大技术:陶瓷技术、纺织技术、建筑与交通技术。关于陶瓷技术,中国早在一万年前中国就已经会制造陶器,而欧洲到 15 世纪下半叶才学会制瓷;中国古代的纺织和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纺织技术享誉世界,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外国,被称为“丝之国”;说到建筑,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是一大奇迹,而在交通方面,我国在春秋时期就开凿运河,之后将帆船作为水上交通的重要工具。
但是,溯源过去,我们不难发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最大的弊端就是它只挖掘和探索解决现实问题,停留在经验水平,总是忽略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缺乏对实践经验的进一步探索。与中国古时不同的是,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将系统地观察、试验,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进行融合,形成了一个基于实验事实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浮力定理等等都是讲现实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总结,进而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从根本上而言,中国传统社会科学技术的落后是由中国封建制度造成的。封建制度在中国拥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封闭保守的本质从根本上束缚了人们思想,八股取士等落后的教育限制了人们的实践思维,封建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教育而轻视科技教育等,这些都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科技辉煌的衰败,最终导致了近代中国的科技水准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地理条件优越,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使得蕴藏在自然界中的自然力处于沉睡状态。中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极度不发达,致使自然界中的水、风、蒸汽、煤炭等自然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和利用。拿中国的农业科技来说,中国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再加上统治阶级重农的政策,故而人们形成了农本的思维观念。这种思维习惯强调的是直观的感觉体验,与西方的逻辑系统相比照,更注重实用性,但就是这种实用性思维强调科技只是满足现实的工具性需要,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而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科技和耕作工具的限制,农业耕作水平较为低下。中国古代,农业方面也出现过很多著作,如《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尽管这些著作对中国封建时期传统农业的进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束缚,它们都仅仅围绕着现实工具理论,没能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拓宽对农业相关学科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怎么写

................................

结语


关于自然力思想,马克思在很多著书立论都有表述。《资本论》一书中,通过对来自自然界的、来自人自身以及来自社会劳动中的自然力的分析归纳,形成了经典的自然力理论。马克思对自然力进行了深刻剖析,从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探析了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出现涌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马克思自然力思想为揭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参考,为研究传统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还揭秘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般成就的取得的内在逻辑。从生态角度说,近几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例如当前正在全世界弥漫的新冠肺炎疫情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当前社会中一直留存的巨大生态危机。马克思丰富的自然力理论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清晰的解决思路。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查阅文献著作,溯源了马克思自然力思想在自然科学层面,在经济学方面以及在哲学领域的发展历程,从马恩的经典文献着手,深入挖掘马克思观点中丰富的自然力理论的内容。其次,通过历史分析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就的取得意味着自然力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解读大生产取代小生产,分工和合作取代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法,根据当前社会存在的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危机问题,结合马克思自然力思想,探析并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用理论引领和指导生活实践,同时用实践经验丰富思想内涵。通过对马克思自然力思想的分析探讨,再结合当下全球范围内的种种问题,本人还总结出以下结论并将作为进一步的探究主题:
一、自然力危机是当前和今后的人们生存和前进的最大威胁。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所挖掘出的巨大自然力为社会经济带来了持续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累累伤痕:沙漠化、空气质量恶化等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异常、臭氧层变薄、人畜传染病毒交互感染全球蔓延等生态危机,自然力危机范围逐步扩大。自然力危机,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资本将自然看成财富的“无限供给源”,通过激发科学技术及机器的发展,进行大规模自然力开发利用的结果。同时,由于人类当前的能力和时间范围的限制,人们对自然力危机是束手无策的,只能减缓其恶化速度,这无疑给自然力带来了难以逆转的伤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然力的有效供给都将不足。因此,自然力危机对人类未来的长期生活和发展所留下的威胁时间将是长期性的。
二、对自然力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究,积极寻求应付自然力危机的方法措施。首先,根据自然力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我们应该加速合理利用的保护自然力的可持续化发展方式,来取代传统的耗竭自然力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绿色生态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树立生态财富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全球各个国家都应加强对自然力的立法保护,为自然力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制定严格的法律规章。当前,我们所遭受到的自然力危机的威胁程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我们人类能够实施自救的机会和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因而,我们要倡导各国政府通力合作,全人类共同行动,致力于自然力的保护。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