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生成
1.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如果从渊源上追溯,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体”思想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源头之水。亚里士多德的“异质城邦共同体”思想正是在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同质城邦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同质城邦追求最大限度的纯粹、抽象的同一,压制个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样的城邦最终也会走向专制。马克思正是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体”思想的精华,并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下,建构了自己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
1.1.1 亚里士多德“城邦共同体”
在古希腊,城邦一词都被当成共同体来理解,人们热衷于对共同体的追求,这都是源于对善的向往和遐思。“由于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①因此,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开启了构建完美城邦的德性共同体的现实道路。
苏格拉底认为“共有”就是“最高善”,城邦就是共产制城邦。但是他所理解的共产制度试图试图同化所有人,取消了个性的“自我”,强迫城邦趋于同一,从而束缚了人的发展,限制人获得自由。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苏格拉底的错误就在于,他不仅认为城邦应该追求最大限度的同一,并且还以为这种一致性可能实现。”②柏拉图秉承苏格拉底城邦政治共同体的思想,追求城邦的正义和极端统一,破坏了生活本身的多样性,将共产城邦制度推到极致。柏拉图主张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实行共产制度,认为私有财产是阻碍城邦实现至善的关键因素。尽管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致力于探究城邦政治共同体的价值以及个人和城邦共同体的关系,但是他们的思想由于接近数学家的抽象同一只能使政治败坏哲学,不仅不能追求所谓的至善并给其成员带来最大的幸福,反而会使城邦共同体遭到毁灭的命运。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共同体思想过程中完成了自己对理想城邦共同体的遐思。首先,从城邦共同体的基点角度上看,亚里士多德否定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追求城邦的同质性质,提出优良城邦都是由异质性的个人所组成,多样性的个人只有生活在这样的城邦共同体中才能走向“至善”并获得正义。从本性上来看,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共同体是由特点不同、兴趣各异的形形色色的人和团体构成,差异性、多样性和异质性才是城邦共同体的一大特色。“一个城邦一旦完全达到了这种程度的整齐划一便不再是一个城邦了。”
..............................
1.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背景
工业革命的壮大,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了传统共同体,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仅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加深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面对自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恶劣生活状况,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意识开始觉醒。随着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斗争进程的深入开展,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自然—社会”不协调发展的客观性,提出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即“真正的共同体”的构想。
1.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传统共同体
14 世纪末到 15 世纪初,威尼斯、热那亚这样的地中海沿岸城市,通过小商品经济分化和商人、高利贷者转化两个途径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 15 世纪末美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的发现,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政治上,从 17 世纪 40 年代到 19 世纪上半叶,英、法等国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在经济上,19 世纪 30-40 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传统的工场手工业,建立了大机器作业“工厂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形成并逐步予以巩固。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生产技术的革命,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带来生产力快速发展。也就是说,不管是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机器的广泛使用,还是农业、交通运输、通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都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想到和无法比拟的。因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①这就要求人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及其相互关系。
................................
第 2 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奠基
2.1 马克思哲学为构建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大主题,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以及共产主义学说的考察都绕不开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探讨。因此,我们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必须结合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进行总体性考察,尤其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唯物史观学说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为我们理解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共同体理论中“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为视角,从共同体和辩证法、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共生关系去诠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古今中外政治哲学的永恒思想和核心议题。
马克思的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尊重差异,它主张多样性的统一,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思维方式;唯物史观正确阐释了共同体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牵连”,为正确把握共同体的变革以及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清晰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共同体的“虚假性”与“抽象性”提供了现实的切入点。
2.1.1 马克思辩证法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能够从根本上揭示现代性这一核心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法,即马克思辩证法,为正确构建“共同体”提供了历史性、总体性、具体性的思维方式。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得以超越西方哲学领域中的固有冲突,最终扬弃了个体与共同体的割裂和对立。
众所周知,辩证法是马克思考察和反思现实问题的根本思维方法。马克思辩证法强调以总体性、关系性、发展性理念去理解和看待现实问题。如为人熟知的“普遍联系原则”“永恒发展原则”“对立统一规律”等“唯物辩证法”原则和规律,都是着眼于总体性、共在性和历史性的原则,主张个性与共性的具体的同一性关系,强调事物和生命前后相继的历史逻辑,支持现实世界或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彼此交织,各个部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扬弃”关系。依据马克思的观点,这种思维方法不仅适用于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生活关系,而且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甚至可以说,在马克思那里辩证法主要适用于理解和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即“现实的人和他的生产活动”,是决定马克思哲学能够消解和扬弃西方哲学关于具体与抽象、个体与整体、自由与必然等矛盾关系相互冲突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马克思来说,辩证法主要是一种社会历史的逻辑,“它表征的主要是人、人的生存和活动的本性。”①这种本性就是“社会历史性”,人是历史性存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那里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人,人总是在一定的共同体中予以存在。
..............................
2.2 马克思“共同体”概念内涵界定的三重维度
毋庸置疑,“全球化进程带来了许多亟待关注的问题和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共同体是这诸多问题与机遇中的核心”。②因此,对共同体的探讨就成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人文科学研究的中心命题。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从哪些维度来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这一问题的准确回答是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只有准确把握这一问题,才能明晰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准确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全貌得以整体性显现。
何为“共同体”?由于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视角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解。“共同体”这个概念随着时代、语境以及研究者的理论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如若为共同体找寻一个确定清晰的概念,实属难事。霍布斯鲍姆、科林·贝尔和霍华德·纽拜都表达了这种抱怨:“这个词从来没有像过去几十年这样被含糊而空洞地使用。”③同样,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概念更是难上加难。马克思从来没有在它的著作里明确给共同体下过定义,他对共同体的论述都是散落于他不同时期的文本里。在马克思那里,共同体的范畴比较宽泛,指代的具体形式也种类多样,如把原始群、氏族、家庭、部落、农村公社、国家、阶级、货币、资本关系甚至共产主义社会等都称为共同体。我们研究共同体,也不是要给共同体下一个明晰的定义,而是要探讨马克思理解共同体思想的独特视角。也就是说,可以从几重维度来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共同体”对于马克思究竟意味着什么?本章试图从个体与共同体、共同体与社会、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这三个维度,立体化地诠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从而完整展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本真样貌,以重构马克思理论的“整体像”。
马克思主义博士论文怎么写
第 3 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批判 ........................... 93
3.1 现代性的根本矛盾:个体与共同体的抽象对立 .................. 93
3.1.1 现代性的内在困境: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 .................. 94
3.1.2 占有性个人诞生的理性维度 .............................. 97
第 4 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 129
4.1 现代性视域中共同体的危机与当代哲学的论争 ................. 129
4.1.1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实质:“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 . 129
4.1.2 有机马克思主义为破解共同体危机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 .... 137
结语 .................... 179
第 4 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4.1 现代性视域中共同体的危机与当代哲学的论争
围绕“重建现代社会的价值规范基础”这一重大问题所展开的理论论争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与观点主要包括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针对“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这一具体问题而展开的论争、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破解全球生态危机而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和以阿格妮丝·赫勒为代表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展开批判以拯救脆弱的现代性等。这些多元景观折射出了当代哲学从不同方面彰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4.1.1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实质:“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
“重建价值规范基础”是现代性批判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深思与探索,已成为当代哲学展开思想交流的聚合点。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争论成为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线。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就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回响。纵观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两派的哲学观点,可以看出,其哲学立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而展开的。
自由主义坚持“个人主体性”及其自由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规范基础并竭力论证其合理性与合法性。代表人物有罗尔斯、诺奇克和哈耶克、柏林等。不论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自由主义还是以权利为基础的当代自由主义都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所确立的“个人主体性”及其自由,摆脱了一切宗法等级制度的统治和束缚,使个人彻底地从共同体中解放出来,人格得以独立并获得了自由。因此,自由主义者都强调个人主义和普遍主义、自我优先于目的和个人自由、权利优先于共同体。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规范社会价值基础的首要原则,是评价社会基本结构的“阿基米德点”。拥有一切权利的“自我”为正义的观念提供形而上学的基础。可以看出,罗尔斯认为“正义优先于善”,即坚持由正义或权利来规范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善的理解和追求。与正义的优先性相对应,罗尔斯为代表的义务论自由主义者在更广阔的范围强调“自我优先于目的”的观点。这个自我就是唯一的主体,自我在道德和认识论的意义上都具有优先性。首先,自由的价值高于集体的价值,实现自由不受其他任何个人和组织的主观干涉。自由主义从本质上看就是个人主义,人们组建共同体只不过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而已。其次,自由和利益二者不可以互换,为获得自我利益而牺牲个人自由的做法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再次,自由主义奉行普遍主义,抽象地探讨自由、平等和正义,认为存在适用于所有社会和历史形态的普世价值规范基础。综其观点,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以前的传统社会用共同体的价值压制个人自由就是对人的尊严的过度贬低,人格不独立,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是无法成为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博士论文参考
............................
结语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随着所有制形式的更迭所表现的共同体样态,即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资本主义“虚假的共同体”以及共产主义社会所要建构的“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这一思想所要解答的核心是在现代性的视域中何以扬弃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克服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裂结构和资本逻辑的利己性质,从而消解国家产生的条件,创造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为价值旨归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问题。在全面现代性的背景下,人们需要不断地反思现代性给人类自身带来的生存危机,反思当下的各种异化的共同体给人带来的压迫和不自由,希冀重建“理想的共同体”。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可以说是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日益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上升,贫富差距明显拉大,地区冲突时有发生,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些现代性危机不论是显性特征还是隐性表现,最终导致全球治理呈现“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的问题。在时代已然发生巨大改变的今天,我们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进行考察,并非旨在建构一种关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体系化研究,而是为了凸显其共同体思想所具有的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关怀。也就说,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希望。他希望那些渴望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个人,能够沿着他未完成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持续关注和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终极价值追求,这一共同体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改变异化的生存环境并走向未来的持久动力。这也再一次见证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目的不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国家应消除民族隔阂,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构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以应对现代性危机和挑战成为刻不容缓的全球共识。而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回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解决全球性问题并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实践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提高到了新时代的高度,为世界历史指明了前进方向,是一种符合新时代人类发展需要的重要战略思想,蕴含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接续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想的美好蓝图和现实方案,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从“虚假的共同体”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