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概述
1.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长时间的历史过程,其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如此。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也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磨炼而被后人所继承的。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任何思想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性展开来看。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其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成熟、完善的历史演进过程。
(1)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雏形
对于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初步探讨是从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开始的,之后马克思到莱茵报工作。可以说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萌芽时期。具体表现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以及《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论犹太人问题》等著作和文章中。此时马克思开始关注和探讨人的主体性问题。
1 主体具有“自我意识”
《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作为马克思首部完整意义上的哲学作品,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在此部著作中初步显现出来。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对伊壁鸠鲁谈及的关于主体自由思想问题进行了极大的认可,同时也充分赞扬了他的主观能动性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原子偏斜”理论当中,在虚空中直线下落的原子有了稍微的偏斜,才打破了定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的自由。马克思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主体中的自我意识进行了高度赞扬,认为这种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并且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①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带有唯心主义的思想,没有进入到唯物主义行列中。他主张发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即通过发挥人的主动创造性打破必然规定性,通过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实现人的自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进行了反思。
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怎么写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大势提出来的,不仅对中国本身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下时代精神的缩影,反映了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内涵,是全世界人民共存共生的重要精神载体。
1.“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
(1)“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国际背景
第一,国际政治力量多极化。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对世界市场的秩序有了较大的影响。联合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国家行为体,还有根据经济而联系起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国家社会的交往,使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融合。但在当下,我们仍然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国际形势,世界整体经济增长与发展同时,作为世界超级强国的美国整体综合实力仍然处于世界第一。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能力、军事能力、对科技影响能力等因素左右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撼动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个超级大国独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此外,非国家行为体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并且为全球治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们担任起国际间的重要任务,在国家间的地位也日益提高。虽然它们的存在可以缓解国际交往冲突的压力,为国际事务出谋划策,但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主权国家的地位。它们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更复杂,使部分传统国家间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在国际政治力量多极化的背景下,合作才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要义。
第二,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主体间交往频繁。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贸易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国家利益与地区间的利益存在着融合,国家间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当今世界不再是单极国家主导的世界,弱国小国间的相互依靠,这成为了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强。国家不再只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也达成了和谐共处的局面,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共同体。国家主体间的交往日益加深,有助于打造成为一个和平、安全的世界。
第三,全球性问题凸显。解决好全球社会共同面对的国际问题是当下人民重要的政治任务。生态、环境、粮食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威胁。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了国家主体间当下最为关切的问题。虽然还没有找到一劳永逸的战略方案,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置身在“地球村”,任何一个国家在困难面前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为国际事务的解决出谋划策。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应该各司其职,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只有树立共同的价值理念,强化风雨同舟的意识,才能应对世界性的问题和挑战。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主体性困境
(一)主体性意识缺失,制约共同体意识形成
主体的生命存在形式可以大致划分为个体的存在、群体(社会)的存在和人类(人类)的存在三大生命形态,个体、群体和人类三大生命形态则进一步地构成了“个人主体—群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这一主体形态结构。三者在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中都占有重要作用。无论何种主体性意识的缺失都会影响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个体意识片面发展,影响主体价值取向
人作为主体具有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的自我意识的实现体现在个体的自我觉悟程度的多少。个人的自我觉悟程度决定着主体意识的高低,这种觉悟程度体现的是人的内在修养的高低,是一种潜在的、无声的软文化价值体现。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的成长,人的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意识的深化是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在主体自我肯定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人不能正视自己的主体地位,导致主体意识的片面发展,从而影响个体自身的价值取向,进而会危及到个体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表现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这是一种具有极其强烈形式的个人主义,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一切活动都把自己的私利摆在首位,任何因素都不能影响自身的利益。二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社会及其他人的利益。三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利益,可以运用一切方法和手段,违背法律准则与社会道德。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强调自身的重要性,排斥他人与社会,把他人与社会看作是一种手段而存在,否定他人在社会中的贡献。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严重的危害。它不仅会导致个人精神滑坡,降低个体自信,使个体形成落后的社会意识,使其没有上进心,缺乏斗争意识,更容易使个体滋生腐败。
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顾此失彼,往往导致社会关系的混乱,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与自然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都有各自的规律。如果片面追求人自身利益的满足,不把自然规律作为事物发展的准则,肆意违背规律,必然会引起人与社会不和谐的局面。温室气体的释放会引起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变暖;过度滥用砍伐树木会造成土壤发生沙漠化,使得我们人类自然界的生存空间遭到了威胁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前,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追求自身、自己国家和本民族的利益,而不是考虑整个人类的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无视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可以塑造具有优秀人格的新人。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大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个体素质的提高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最大益处就是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提高社会整体的生产力。个人主义否定他人的主体性,在个人主义漫延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把他人当作自己发展的手段和工具,这是对个体自身发展的扭曲与偏颇,致使人际关系处在不平衡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会因此加深,这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危机了他人,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
...............................
(二)主体自身差异性,导致交往关系失衡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往日益频繁。各国主体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导致交往关系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各国家主体过于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而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1.政治差异制约主体间制度共建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体间的交流日益加强。但是由于国家间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致使国家之间的合作存在着较大的阻力。比如在政治差异上,中国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央集权的统治,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不同的职务,政府官位由高到低,层层选拔而来。在这个行政体系中,各个部分统一于一个中心,对君权负责。而在西方的国家政治体制结构中则仍然是十分讲究行政权力管理机关的机构分权和权力制衡,国家对于行政权力管理机关的机构划分主要有国家行政、立法和国家司法三个行政部门。三大主要的政治权力部门机构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间相应有所相互制约,从而有效确保了这三大权力部门之间的政治权利平衡。从而保证了权力的平衡。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又往往会发生各个部门之间互相牵连、推诿责任等状况。就目前中西方的政治制度而言,它们分属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制度体系,存在着根本上差别。即使同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政治上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参考
................................
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路径..........................28
(一)在主客体相互统一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29
1.强化主体自觉意识..........................................29
2.强化主体自信自强意识.......................................30
3.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32
结 语......................................41
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路径
(一)在主客体相互统一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人的主体性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体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得以确认和实现的。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意识,才能有正确的行为选择。人应该用合理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现实活动,以实现主客体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需要正确合理的主体性意识的指导。
1.强化主体自觉意识
主体自觉意识是指个体在国家中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的自我定位,是个体主体性意识的具体表现。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人首先是要以本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从属于本民族与国家。要对国家有热爱之心,讲究民族尊严。二是人是作为社会的主体而存在的,人从事的社会活动都具有目的性,但是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本身。人处在社会当中,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利益是非面前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诉求。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主体是人们已接受的并已内化为心中权威的意识形态。”①公民作为一种观念状态与实践状态而存在,就表明人的主体性已经得到确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特别是改造社会的过程,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引导。人的主体性意识表现为主体的自觉意识、自信自强意识等。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首先需要强化主体的自觉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确立,正是中华民族为了人类社会进步所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这一理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中国人民的自主创造性。政治共同体在保证主体国家平等的基础上,把人的政治权利放在首位,激发人民的政治自觉性。世界人民在国际政治环境中应该具备正确的认知,承担起国际政治责任。经济共同体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扩大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坚持互利互惠的发展理念,发展成果由人们共享。文化共同体基于“和而不同”的原则,致力于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安全共同体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最终都以人的自由与安全为落脚点,致力于消除人类面临的安全威胁。生态共同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地联系。它最终所要求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我们乃至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营造良性宜居环境,实现了人们追求生态宜居社会。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共同体的建立,都离不开主体人的自觉维护与建构。提高自身的主体性意识,强化主体自觉意识,具体表现为自发自愿地改造自己,改变自身形象,对于社会发展有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社会整体观,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的实践。就国家层面而言,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强弱,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关注人类整体的发展和未来长远的发展,在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上,用理性的思维分析国际局势,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自觉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
......................................
结语
从马克思主体性角度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利于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还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对中国、对世界各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但是,文章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主体性困境与构建路径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与深入,有待挖掘更深层次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在新时代的独特外交方略,这就是以建设好中国、发挥好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的全球眼光、世界胸怀和伟大的担当,有利于促使中国进一步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迈进,为世界人类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