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体现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丰厚养分,也受到国际社会称赞与推崇,中国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不朽魅力,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心向往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强文化交流,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内涵。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在中外文化传播与交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代中国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群体的文化适应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陕西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地域文明,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慕名而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枢纽,吸引着全球各地的学子来陕留学。当前,来华留学生规模逐步壮大,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来华留学已有 492185 人次,覆盖世界上 196 个国家,遍布国内 31 个省 1004 所高等院校,在人数与规模上,中国已名列前茅,可称得上是留学“大国”,但我们离留学“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体验,但由于生源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留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文化适应研究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与探究。
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为核心,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和西方学者关于文化适应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陕西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状况及其文化适应的特点、影响因素、经验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解决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建言献策,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为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
1.2 研究意义
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为基础,研究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既是对相关理论的充实与发展,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与建议,因此,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突出的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一是丰富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内外文化适应研究大多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展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为理论基础,研究新时代陕西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为国内文化适应研究提供新视角,进一步促进国内相关理论的发展,
二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其时代内涵,进而扩充理论内容。
1.2.2 实践意义
一是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意见。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更具针对性地分析陕西留学生的总体状态及其文化适应的特点、影响因素,据此提出改进建议。
二是为中国来华留学生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建言献策。来华人数的数量将趋于稳定增长状态,对中国对外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论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华留学生相关政策的演变发展为历史依据,深入剖析文化适应现状,对留学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判。论文通过实证研究、政策分析、理论探究,立足现状,归结特点,进行经验总结,以期为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
三是为陕西高校来华留学生答疑解惑。留学生文化适应研究涉及多方面、多角度,论文通过实地访谈,提出相关问题,帮助留学生反观自己的适应进程,发现认知盲区与漏洞,便于在日后的适应过程中改正。本文立足现实所提出的经验对策,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交往的重要论述
文化交往既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世界历史”视角,探究文化人类交往活动。
2.1.1 世界历史理论
(1)时代背景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经典论述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研究当中。人类社会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由狭窄的民族历史向广泛的世界历史转变,各民族由相互隔绝转为互相依存,最终统一的状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世界历史”做出明确说明,即“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①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人类社会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劳动分工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巨大推动力,进一步促进世界历史的形成。
(2)主要内容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围绕分工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与发展的三个时期,即欧洲中世纪“商人阶层”形成时期、17 世纪中叶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时期、18 世纪大工业发展时期,这三个时期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本保守的、封闭的民族和国家壁垒被逐渐打破,世界性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历史开始形成且不断发展。
世界历史的开创与发展与资本主义联系密切。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同时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打破各个国家、民族原有经济体系孤立和封闭的状态,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怎么写
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交往的重要论述
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观点与方法,揭示文化交往的内涵、本质、原则、作用及发展规律,这些思想的形成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交往理论中国化的结果,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的进一步扩充,为解决实际交往难题提供借鉴。
2.2.1 毛泽东关于文化交往的重要论述
(1)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论基础
毛泽东始终坚持用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看待各个国家间的文化交往。由于外交建设的需要,建国前后的文化交往围绕外交展开,毛泽东在分析国际形势与国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发表了与各国交往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充分强调要用联系的、发展的与矛盾的观点看待交往问题。考虑到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这一时期的文化交往思想具体表现为如何对待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演变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这一思想适应范围不断扩大,经历了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观念文化的渐进过程,毛泽东以继承前人先进思想为前提,强调要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向西方学习与借鉴,坚决杜绝“全盘西化”,同时注重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论是在对待西方文化,或者中华文化,毛泽东始终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与矛盾的角度看待、解决问题。
文化交往作为文化范畴重要的组成部分,接受经济与政治的影响并为其服务。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作用。文化交往是由国家经济、政治的需求而产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新中国是在美苏两大国对峙的艰难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同时还受到以美国为首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政治独立和军事对抗的迫害,政治形势相对严峻。在这一特殊情况下,毛泽东充分重视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外交的重要作用,为新中国外交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充实中国化的文化交往理论体系。“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①毛泽东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实事求是的办事风格,促进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为其中国化进程推波助澜。
.................................
第三章 新时代陕西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状况及其文化适应的主要特点..................... 24
3.1 新时代陕西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状况.................................. 24
3.1.1 来陕留学人数逐年增长,亚洲成主要来源地............................ 24
3.1.2 学历生同比增长较快,留学生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26
第四章 新时代陕西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38
4.1 留学生是文化适应过程中“勇毅笃行”的核心.......................................... 38
4.1.1 主观意识的能动性........................................ 38
4.1.2 主体条件的差异性.................................... 38
第五章 增强新时代陕西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对策建议............................. 44
5.1 个人层面:提升适应能力,融入陕西文化环境................................. 44
5.1.1 积极克服语言关............................................... 44
5.1.2 解决心理层面的文化适应................................... 45
第五章 增强新时代陕西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对策建议
5.1 个人层面:提升适应能力,融入陕西文化环境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包括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这里所说的心理适应是指留学生适应过程中情感与心理状态的变化;社会适应是指留学生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汉语水平、交际能力等。
5.1.1 积极克服语言关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与传递。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的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①留学生来华学习与生活,对于汉语的学习与掌握是第一道关卡,对汉语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文化适应的整体情况。
端正学习态度,坚定学习信念是学习汉语文化的思想前提。2020 年 5 月 26 日,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陕西来华留学生学习习近平主席给北京科技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座谈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西北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阿里说:“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能感觉到他对来华留学生的关爱之心。我将努力学习汉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未来向更多的人讲述真实的、美好的中国。”习近平曾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而对于留学生自身而言,想要克服在华的语言关卡,就必须认识语言在其文化适应中的重要性,学习中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胜利。扩宽学习渠道,保持学习兴趣是学习汉语文化的重要条件。多样化的文化课程、灵活的授课方式、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很显然,这些因素的强化是加强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参加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的一名来华留学生说:“在软件上学习汉语感觉像在打游戏,感觉很有趣。音乐也很好听,让写字没有那么枯燥。”汉语学习不仅限于汉语课堂、中文书籍的阅读、中文歌曲的聆听等,我们完全可以将中文学习以更多有趣的形式呈现,以保证留学生学习中文的热情与信心。在访谈过程中,来自长安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 P 非常自豪地向我展示了他的“葡萄皮儿”杯绕口令大赛的二等奖奖杯与证书,并告诉我,他现在能与我用中文交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活动的参加不明智的选择,让自己的汉语学习丰富多彩,轻松愉快,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参考
第六章 结语与不足
6.1 小结
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人类的普遍交往持续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加,世界文化在交往与融合中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加,对外开放脚步继续加快,与各国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学界对文化交往的相关问题研究成为时代所需,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适应问题成为中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树立大国形象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
来华留学生的适应问题不仅是国家文化交往过程中交流与融合的缩影,同时是中国国际教育事业改革的突破口。这一问题,并非单纯的群体行为,它所涉及面极广、影响因素众多。所以,面对这一难题时,唯有将扎实的理论研究与严谨的实证分析紧密结合,才能为之提供有效解题思路。
论文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得出陕西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状况及其文化适应的特点、影响因素与经验对策。留学生总体状况主要从人数、洲别、专业、资助来源等方面来说明。在人数与洲别上,来陕留学人数逐年增长,亚洲成主要来源地;在专业上,学历生同比增长较快,留学生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在资助来源上,中国政府奖学金覆盖范围扩大,陕西省获得资助人数增多。留学生文化适应的特点主要从主体、内容、进程、结果四个维度出发进行阐述,就适应主体而言,适应主动性与积极性越来越强;就适应内容而言,对陕西历史文化兴趣相对浓厚;就适应进程而言,呈现出渐进性和个体差异性;就适应结果来看,适应整体乐观但部分问题仍然存在。
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国家、社会、高校与个人四个层面。从国家角度出发,分析制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关系;梳理来华留学教育与管理制度历史脉络,发掘制度因素对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重要作用。从社会角度出发,着重强调社团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与来自同胞和中国人的社会支持对适应过程的影响机制,证明彼此间的紧密联系。从高校角度出发,反复思考中文国家化教育、陕西特色文化课程、跨文化培训与留学生文化适应之间的作用机制,深究高校层面对文化适应的影响。从留学生角度出发,探讨适应与其主观意识、主体条件之间的密切关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为理论根基,立足实践,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主要包括:国家层面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健全保障体系;社会层面发展社团组织,完善社会服务;学校层面加强课程设置与文化交往,营造文化氛围;个人层面学习学习陕西文化,融入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