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 选题背景
文化的繁荣兴盛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脉脉相通,文化强则民族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传统文化一经形成则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徽文化是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精神文化内容又包括物质文化载体。对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有助于形成完善的文化知识体系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徽文化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能够教化培育人,这种教化培育不仅表现在生产技能、传统工艺上,更重要的还在于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具有规范整合的功能,将徽文化中的道德准则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引导教育对象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体系和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体系,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最后还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指的是通过反映徽文化中所具备的信息内容,传递发展的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的连续性,以促进社会发展。
徽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源于徽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徽文化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学习与传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凝聚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起教育对象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驱动着教育对象树立起责任担当的意识;鼓励着教育对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为建设美好新时代砥砺奋进。
........................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一是有助于拓宽理论研究视野。通过对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发现,现今学术界对徽文化的研究还多集中于微观层面,在研究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方面缺少宏观层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徽文化的内涵、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徽文化的价值生成以及徽文化的价值实现五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界定,重点厘清徽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剖析徽文化的思想政治价值所在,并结合历史发展的背景,全面客观地阐述徽文化形成与发展所处的时代环境,将徽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从中概括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积极价值内涵。
二是有利于丰富徽文化的理论研究。学术界对徽文化的研究已经颇为深入,笔者通过在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徽文化”发现,对徽文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以志书的形式进行总结概述,研究至今成果颇丰,约有近一千五百篇相关文献。但是通过学科分类进行检索,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多以学术论文为主,相关学位论文和专著寥寥无几。因此,开展对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徽文化的理论研究体系,为更好地发掘与实现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理论支持。
三是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至二〇三五年我国计划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徽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习徽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使其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加以分析,了解文化形成演变的历史背景,从而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并且使其认识到,对于文化糟粕我们要抛却舍弃,对于文化精华我们要发扬传承,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创新利用,能够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从而有助于教育对象在接受文化教育过程中体会和感悟传统文化魅力,进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
2.概述
2.1 徽文化的相关内涵
徽州文化的内涵由四个要素构成,其中徽州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徽文化与徽州人的物质活动及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是徽州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具体内容包括以徽派建筑、新安艺术等为代表的物质载体,以徽州家谱、宗族制度等为代表的制度文化,还有以徽商精神、徽州戏剧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时间要素是自北宋宣和年间伊始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产生影响;空间要素是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包括海外)。
2.1.1 徽文化的概念
徽文化的形成根植于中原文化的强大根基,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使徽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尤其是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徽州宗族文化中的扶倾济弱、艰苦奋斗、尊师重教、友睦邻里等美好特征,为徽州精神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程朱理学的兴起是徽文化形成的支柱,从徽州乡学族学的设立、徽州学子的政治思想、徽州商人的经商之道到徽州宗族体系的建设等,都有着程朱理学的深刻烙印,推动着徽文化的发展,构成徽文化的理性内核。徽商曾被奉为三大商帮之列,在历史上的发展不可谓不繁荣,徽商经济的繁荣以及财富的极大积聚是促使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徽商“贾而好儒”,重视教育,他们将所赚到的钱用来建会馆、办文会、兴诗社,并且极为重视对宗族子弟的培养,经商所得部分用来置办学田、兴办族学、建设书院等,徽商的资金供给为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同时,徽州教育也是促使徽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徽州重视教育的环境是孕育徽文化的温床。“徽”寓意着美好的文字,拆开之后便是“山、水、人、文”。徽文化是徽州文化的简称。徽文化只是安徽文化的一部分,不是等同于“安徽文化”,也不可能包括安徽的所有文化。徽文化是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包括海外)的徽州人所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从广义上来看,徽文化集古徽州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以及精神文明于一体,囊括了徽州本土上的物质经济、工艺技术、文学艺术、 思想精神等各方面;从狭义上来看,其具体内容包括徽商、徽剧、徽菜、徽州古建筑和徽雕、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徽文化同时也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
2.2 徽文化的具体特征
徽文化作为中国的一大地域文化,文化内容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创新。这才是其能够保持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最本质的要素应当是徽文化肯定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及文化价值,通过了解徽文化的具体特征,可以使我们全面把握徽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总体来看,徽文化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2.1 系统性
徽文化的系统性具体表现为徽州文化内容涵盖的多层面,由多个徽文化要素构成整体。徽州人代代相承,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创造,最终形成了徽州完整的文化体系。一方面,徽文化遗存丰富。号称“文献之邦”的徽州历史文献众多,包括徽州文书档案、徽州典籍文献等。其中徽州典籍文献目前存世的尚有 3000 种左右;徽州文书档案约有 50 万份,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包括土地文书、赋役文书、宗族文书、商业文书及乡规民约等。徽州文物也较为丰富,有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种地面文物 5000 余处,馆藏文物 20 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5 项,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8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9 项,县级非物质为文化遗产 129 项。另一方面,徽文化的精神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徽州家训文化、宗族文化的优秀特征,徽商精神、徽州名人典范、徽州爱国教育示范基地以及徽州的教育思想等,都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广义上,凡是与徽州本土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都属于徽文化的范畴。
研究生政治论文怎么写
3.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24
3.1 修身之道··································· 24
3.1.1 诚实守信·································· 24
3.1.2 艰苦奋斗········································ 25
4.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30
4.1 价值生成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需要···················· 31
4.1.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需要······································· 32
4.1.2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 34
5.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40
5.1 价值实现的个人维度···································· 40
5.1.1 提高辨别能力,应对多元文化冲击························ 40
5.1.2 践行优秀徽文化,实现知行合一··························· 42
5.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5.1 价值实现的个人维度
先从价值实现的个人维度开始分析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5.1.1 提高辨别能力,应对多元文化冲击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世界领域的意识形态博弈更加隐蔽化。现今意识形态领域十分复杂,网络的开放化极大地促进了多元思想的交流碰撞。一方面互联网传播渠道的拓宽,促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多元媒体的融合,促使信息的来源变得更为广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的思潮交锋交融的趋势更为显著;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层出不穷;境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将其价值观包装成“普世价值”在我国境内兜售。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这对社会阅历不足、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影响较大。
如图三、图四统计数据所展示,青少年占据了网民的年龄结构中较大一部分,学生群体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占比最大。面对现实生活中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少年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的辨别能力,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仔细甄别文化精华与糟粕,要做到去芜存菁,透过事物的表层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西方的节日,好莱坞电影、电视剧等,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抵制其中夹带的隐蔽的物质主义、霸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强权政治等思想的渗透;其次对待外来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在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于优秀的外来文化可以加以借鉴和吸收利用,将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以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研究生政治论文参考
结束语
正如文以载道,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通过文化载体表现出来的,既指徽州的精神文化载体又指徽州的物质文化载体,如徽州家训文化、徽州学术中蕴含的修身、治学、齐家、治国等思想观念都是智慧的结晶;徽州教育中蕴含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有助于教育主体学习运用;徽州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徽州村落的乡规民约对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建设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徽派建筑、新安艺术、新安医学等在现今社会也有着借鉴价值。
我们在吸收借鉴徽文化的有益成果时,还要明确借鉴其合理因素,徽文化作为当时历史时代的产物,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因素存在,如徽文化中的“忠君”思想以及“存理去欲”与封建礼教的结合等思想要加以辨别舍弃。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来看待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待徽文化的内容要去芜存菁,以促进时代发展和民族发展的眼光合理吸收,使之与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实现徽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以促进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好地实现。
由于本人的学术水平有限,对于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资料挖掘不充分,也缺乏相应的调查研究,致使本课题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较为浅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待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索补充。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