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的首要前提便是保证人的生命健康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论述,提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1],《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规定了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的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中更是指出“要打好群防群控的人民战争,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广泛普及疫情防控知识”[2],国家的方针政策无一不指向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加强生命教育的紧迫性。观之以现实,从马加爵事件到女大学生翼装飞行坠落,近些年高校自杀、他杀、猝死等现象频发,折射出大学生生命观念的淡薄,大学生在身体心理上都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教育。2020 年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多数大学生并未具备充足的防疫知识,此刻的“慌不择路”暴露出全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短板,高校需要健康思维的变革觉醒,大学生亟需一场全面的、系统的生命教育。此外,国内学者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生命教育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生命教育因起步较晚,尚未构筑系统化的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因此,无论是理论阐发还是现实所需,都提示我们要在习近平健康观的视域下探讨高校生命教育问题,掌握人民生命健康领域的最新情况,直面生命教育理论完善和实践活动中面临的时代机遇与多重挑战,推动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的创新优化。
........................
1.2 研究意义
顺应时代要求,在习近平健康观的视域下加强高校生命教育研究,改进生命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对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2.1 理论意义
第一,有利于丰富生命教育理论资源,为高校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受传统观点影响,生命教育往往畏惧谈论生死,忽视了人的自然本体生命。立足于健康中国的建设背景,通过分析习近平健康观中生命健康的相关论述,关注身心健康与疾病预防,有助于为生命教育融入新内容,进一步充实生命教育的理论内涵,澄清人们错误的生命认知,给相关研究带来新思路。
第二,有利于完善高校生命教育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今,高校生命教育仍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完整系统的运行体系并未形成。通过关注生命教育理念、目标、发展模式等相关问题,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作为教育重点,构建合理有效的中国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不仅能体现生命教育的目标,而且也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2.2 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生命教育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和谐的生命观,由于生命教育以多种存在方式影响着人的成长,通过加强相关研究,学校能够利用有效的生命教育对学生产生终身、正面的影响,让优质的生命教育资源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样式上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从而推动大学生增强正确的生命认知、达到高质量的身心平衡状态。
第二,有利于深化高校生命教育实践。思考生命教育的现存问题,深化习近平健康观对高校生命教育实践的指导,能进一步夯实高校生命教育的基础,将习近平健康观的“全民健康”思想融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全部过程,有助于打破旧有的生命教育范式,顺应生命共同体的潮流,从而在全社会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增强生命教育各个环节的协调性,打造极具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模式。
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2 生命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生命的内涵与特征
2.1.1 生命的内涵
生命是教育的归属点,准确把握生命的内涵是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各个学科对“生命是什么”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我们基于对已有观点的梳理和概括,在习近平健康观的指导下对生命内涵进行阐释。
从医学上说,生命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物质系统,具有内因性死亡功能及生物性繁殖再生等特征;化学学科所指的生命不是一个过程,而是由碳氢氧磷等元素组成的分子结构;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生命的开始;从社会学角度上来说,生命是有生存的要求并在社会文化支配下发展的个体;从哲学意义上看,生命是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特殊性规定和普遍性规定、时间和空间、正价值和负价值组成的矛盾体[31]。当然,全部的人类历史都是以个人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在互联网兴起后,智能感应器进入人体引起了生命人工化的广泛争议,而学界普遍认为“人工生命”并不属于生命范畴。从生命的功能上讲,生命是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繁殖遗传、自我调节的活体;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生命结构定义为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生命的本质就在于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不断地往复更替。广义上的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一切具备生命特质的有机体;狭义的生命则特指人的生命,本文的生命教育研究就是围绕“人的生命”展开的。人作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生命主体,其内涵应包括以下方面:
人的生命首先表现在生物性上,生命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有其起点和终点;其次,人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但人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生命活动一方面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能适应并且改造自然界;最后,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要不断地进行社会化,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实现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的转变,实现生命的完整性。
...............................
2.2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以往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作出了多种解读,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生死等相关概念,我们在综合概括之后,统一称其为“生命教育”。同时,想要全面地把握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还需要考察其主要特征,只有厘清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内容,才能立体化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2.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源于国外,国外普遍将“通过生命体验活动,引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除危害生命行为为目的而开展的社会性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定义。而在国内,学者们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讨论时间已久,他们从生命教育学科的视角、从生命教育包容性角度、从教育目的角度对生命教育加以阐释,提出过相应的概念表述,但目前学界尚未达成统一的生命教育定义。基于对生命和大学生理心理特征的理解,本文所阐述的高校生命教育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明确高校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前提下,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关于生命教育应然性的认识和要求,教育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促使教育者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使其树立客观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生命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本质要求以生命为中心,一方面,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实现了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统一,在此过程中人的性格被不断塑造、看待世界的眼光不断客观化。另一方面,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生命的存在是人接受教育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教育离不开尊重遵循个人的发展规律,离不开人的培养、人的生成、人的完善。
第二,把握高校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不仅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以心灵自觉为桥梁,以实现人生意义的顿悟为目的。高校生命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尊重生命、呵护生命,让他们在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驾驭能力,从而使其真正地认识自己,热爱自己;生命教育还能教育学生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和谐相处的生命观;高校生命教育也能促使大学生确立信仰、在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中发展,从而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
3 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24
3.1 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24
3.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24
3.1.2 中国传统生死哲学观...................................25
4 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33
4.1 高校生命教育的总体回顾..........................................33
4.2 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调查——以浙江省高校为例........................................34
5 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提升高校生命教育实效性的路径......................................41
5.1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41
5.1.1 秉持“预防为主”的理念....................................41
5.1.2 着眼生命共同体的认知取向...................................42
5 习近平健康观视域下提升高校生命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5.1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坚持以习近平健康观为指导原则,确立“大健康、大卫生”“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条件。坚持以习近平健康观为指导原则,将“预防为主”的观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着眼整体的生命认知取向,挖掘习近平健康观的思政功能,进而使学生认同自身存在的价值,更好地保存、完善、发展自身的生命。
5.1.1 秉持“预防为主”的理念
高校若仅能培养智力超群、专业突出的人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应当从人的生命本体出发,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身体健康、心理稳定、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等素质,培育可持续的时代高才。这便首先要求高校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树立以教育性预防为核心,保护性体系、管理性措施为支撑的教育观。
首先,要秉持“主动预防”的观念,围绕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教育活动。着力于制约健康的前端因素,是习近平健康观的亮点之一,生命安全就是成人成才的前置条件,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生命的保障,就必须提升对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通过高校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机制,让每位大学生都掌握自我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倡导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公勺等卫生习惯,扩大健康理念的传播范围,切断疾病的产生链条。另一方面,与高盐高油饮食、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52]高校要顺应国家“三减三健”的号召,重视大学生慢性疾病的预防与诊治,更大范围地号召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倡“低盐、低油、低糖”的饮食方式和顺应四时四季的起居习惯,从而减少青年学生中的熬夜、网游、抽烟、酗酒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其次,要发挥“前置预防”的作用。我们深知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一旦发生,控制难度极大,学校应当全面引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把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塑造健康心态的手段,坚持干预预防、及时介入、科学应对的原则,设置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场所,运用“心灵树洞”“悄悄话小程序”等崭新方式,打消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异样眼光,消除高校中存在的大量心理疾病污名化现象;还应注意其他学生如自杀者的舍友、同学等人的心理状况,提前做好心理危机疏导和处理预案,抑制心理问题发生病变的趋势;同时,校医院要重点关注问诊学生的心理状况,识别抑郁障碍等心理病症患者,并与老师家长说明情况,同步建立学生心理状况追踪档案,在病情加重之前制定可行的救急方法,掌握高校生命健康教育的主动权。
.............................
结语
生命只有一次,遗憾无法重来。学者都在短暂的生命中渴望用文字与思维来描绘生命的独特和有限,习近平健康观就是一种准确把握生命特征、聚焦人民健康的优秀思想,在此视域之下对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和实施现状进行探究,我便对高校生命教育有了以下思考:
国内许多学者对生命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大都从理论综述出发,剖析生命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是研究视野相对保守,由于受限于国外生命教育的已有样式,对高校生命教育路径等现实问题的阐释不够,给后续生命教育研究留下了广阔空间。同时,在后疫情时代,生命何去何从再次被推上“热搜”,自杀他杀、意外死亡、虐待动物、校园贷等事件在高校频发,这不仅让家庭破碎、社会唏嘘,也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意志脆弱、心灵世界空虚的群体空洞,使我们意识到了加强高校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年轻人不要总熬夜”包含着对青年学生的深深叮嘱,“全民健康就是全民小康”是对人民生命的绝对重视,习近平健康观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对于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建设有重要启示,对于解决现有高校生命教育问题有实践价值。而教育作为一场以真心换取真心,用人性教育人性的生命体知活动,不光需要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生命化,也需要家庭、学校、国家、社会为学生增强体魄创造条件,更需要大学生主动学习健康保健知识与技能,将个人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完整融为一体,最终成就能健康、有担当、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针对高校中的教育空场问题,我们要以坚持的毅力和创新的勇气开展生命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研究进度,借鉴“大健康、大卫生”的生命理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之间的偏差无限缩小,直至两者能够交叉互助,协调运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