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中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群体,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情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深厚的德育价值;更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体现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1.1.1 研究背景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时代课题。2014 年 5 月 4 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大学生“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②,可见国家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明确指出,“引导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③。这一规划诠释了青年责任感担当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也指明了青年责任感的培养目标。青年有社会责任感、有使命、有担当,国家才有未来和希望,青年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青春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牢记时代使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但是国内外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交汇期是机遇期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有强烈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持续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塑造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大问题。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众多素质中的首要素质,社会责任感一旦形成就会使个人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并使得通过践行责任实现社会价值。为此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变得刻不容缓,大学生只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有可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图 1.1 发文量总体趋势
.........................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关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
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首先应该探讨与本文相关的基本概念,即责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只有明晰这几个概念,才能为本文奠定科学的基础。
2.1.1 责任
(1)责任的汉语释义
“责任”一词由来已久,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古汉语中,“责”和“任”是分开进行表述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責,求也”①,有两层含义。一是索取的意思,可以引申为要求他人负责,承担责任;二是同“债”,因为古代没有债字,所以“责”字又有欠他人钱财或物品的含义,隐含对他人负责的意思。“任”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任,符也”②,是委任状的意思。《辞海》中“责”有①责任,职责②责问,责备③责罚④索取,责求四种意思③,“任”有担当、任用、信任和责任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通常用“责”来表示“责任”,“责”字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下的“责任”更为相近。通过查阅《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相关资料,现代汉语中,责任的含义大体包含三种: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分内应做的事;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
(2)责任的外语释义
在英文中,“责任”一词的对应词有许多,比如 duty、liability、obligation、responsibility。通过查阅《汉字英释大辞典》,duty 虽然一定程度上由法律关系赋予,但更多强调的是基于道德或者伦理方面的主体的自觉性;liability 指在法律上负责;obligation 强调在法律关系中履行责任。Responsibility 指因为角色、法律、职位等要求而应承担的责任,并且特别强调对后果负责,可以看出,Responsibility 是责任最全面也是最常用的表达④。Responsibility 来源于拉丁文 Respondo,意思为回应、应答、承诺返还,可以引申为对某人某事负责。“负责任的”(responsible)与“可回答的”(answerable)是一致的,意味着可以承担并有能力履行义务①。
综上所述,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责任”的解释可以将责任的含义划分为三层:一是表示主体自觉担当某种职责,二是表示角色的分内义务,三是表示对过失的后果追究。从第一层含义看,主体担当某种职责,从主体的主观愿望出发,并没有外力的施压和强制作用,强调的是主体的自觉性,是积极意义上对社会角色身份的自觉认同和自愿担当;从第二层含义看,“分内”即是指主体扮演的社会角色,责任是角色的内在要求,主体应该对角色分内应该承担的任务负责,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人必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在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角色,担负特定的任务,只有主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整个社会才能得以正常运转;第三层含义为主体承担没有完成任务所导致的相应损失和后果,主体因其行为与社会角色的要求不一致,没有完成相应的任务而承担带来的不良后果,受到一定的惩罚,责任后果的追究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责任行为的履行。笔者认为责任可以总结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处理与客体关系时所自觉、自愿担负的与其社会角色对应的任务、职责、使命,以及在这个行为活动过程中需要承担的后果。
............................
2.2 相关理论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古今中外有关责任的思想和理论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涉及到的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关于责任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责任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责任的思想
①责任的来源:人的本质理论
承担责任是人的本质理论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也就无法实现。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①。这里的“规定”、“使命”、“任务”就是个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现实社会发生联系,人类社会发展首先就是生产满足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是因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不可能自己生产全部所需的生活资料,这就需要与社会中的他人产生利益联系,为了更好的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承担社会责任就成为了必要。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现实要求。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认识、遵照社会规范,接受、认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并用它指导社会行为,承担与其社会角色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社会成员应该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形成社会责任感并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责任行为,将自身利益和发展与社会融为一体。
表 3.1 被访谈学生基本信息表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设计及实施...................................... 29
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设计...........................................29
3.1.1 访谈调查设计...........................................29
3.1.2 调查问卷设计........................................30
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50
4.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50
4.1.1 社会责任规范认知不足.............................................50
4.1.2 社会责任认同功利化倾向...................................51
5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对策.......................................... 77
5.1 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77
5.1.1 学校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77
5.1.2 家庭加强对子女的责任教育...................................79
5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对策
5.1 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
5.1.1 学校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筑牢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从内容上看,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动力所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不同的社会认知会导致不同的行为选择,只有筑牢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理解人的本质,从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定的人生信念”①,阐述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要求。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内容方面推进“三进”工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有时代性的、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事例融入课程内容,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形成理性的社会责任认知,培养其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方法上要破除课堂理论灌输的单一形式,结合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革新,借助影视资源、新兴媒体等教育载体,运用生活体验法、问题研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鼓励大学生肩负起时代的重托,将民族复兴的大任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人生的不懈追求。
从主体上讲,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也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只有教师有信仰才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走得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什么能够实现,从而让大学生坚定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绝对的政治清醒和定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谎言谬论,敢于批判各种错误的政治言论、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做到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表 3.2 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贡献率
..............................
结论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论文从当前学界对于精准判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量化研究不足和现实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现象,得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研究有待加强。
论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修订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和访谈提纲,以大连理工大学本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角色认知”、“责任规范认知”、“责任结果认知”、“社会责任态度”、“社会责任意志”、“责任践行倾向”、“责任践行方式”和“责任践行能力”八个题项调查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得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积极向上,但也存在社会责任规范认知不足、社会责任认同功利化和社会责任知行脱节的问题,原因是社会责任教育重视不足、社会责任教育缺乏保障、社会责任教育实践资源缺乏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不成熟,此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还受到了个体特征、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后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和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践行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原因、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相应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对策进行了探讨,总体而言受样本范围和自身学术素养的限制,论证还不够充分,对策分析还比较片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地方。例如,文章对社会责任感的内化机制进行了具体研究,没有横向对比分析大学生家庭责任感、公共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的得分情况,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增加大学生对不同客体的责任感情况的对比分析,判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薄弱方面,有利于精准施策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另外,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调查样本选择范围较小,可能存在区域局限,今后可以将调查人群覆盖到更多高校和地区。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会产生一定的统计样本偏差,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研究,确保研究结论更加符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这将成为我今后学术生涯的新起点和新动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