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关于国际形势的论文,本文从相关概念的研究开始,明确了煤炭以及煤炭贸易的定义,接着以时间为轴梳理了中国与蒙古开展煤炭贸易的踪迹,重点分析当下两国贸易活动的特点和存在的阻碍因素。全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充分研究了国内外关于相关课题的理论成果,综合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推动蒙中两国煤炭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蒙古国是亚洲的一个内陆国家,在中国以北、俄罗斯以南,总面积近 160万平方公里,人口仅 300 万,面积占全世界第十九位。蒙古国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仅仅是被探测到的就超过八十个种类,其中包括煤炭、石油以及金银铜等稀有贵重金属。因为聚集了全球煤炭资源等相当大比例,蒙古国对煤炭的占有大概相当于沙特阿拉伯对于石油资源的占有。目前在蒙古国境内,已知的煤炭储存地共有二百五十多处,存储量大概为 1500 亿吨,这些煤炭分布在蒙古国全境内,其中以东部更为集中。近些年来,蒙古国充分意识到自身巨大资源优势,从发展战略上大力度支持煤炭产业。通过召开“煤炭蒙古”的国际性会议,吸引全世界合作伙伴,开启蒙古国的煤炭发展加速期。其中,2015 年 4 月在乌兰巴托市举办的第五届会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众多国家纷纷来到蒙古,将资金注入煤炭产业,其煤炭产量得到大幅提升[1]。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中国与蒙古在贸易上逐渐开始往来,并在众多领域开展合作。经济的发展带来各个国家对煤炭资源的巨大需求,而蒙古国正因为其优越的煤炭资源优势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与蒙古素来具备友好的外交关系,这成为推动两国开展贸易合作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煤炭贸易毫无疑问占据重要位置。中国成为蒙古煤炭产品的主要输入国,也因此,其原煤产量中比重最大的产品就是煤炭。然而,尽管蒙古国有着天然的煤炭资源优势,但因为其经济发展的固有问题,仍然阻碍了煤炭产业的发展,例如,基础支撑性产业的结构不合理,平均劳动生产率低下等等。蒙古国目前仍然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开发矿产资源(这个比例达到 99%),这样直接导致开采成本增大,最终经过洗选之后,每吨煤的成本为 15 美元[2]。相比来说,中国具备先进的开采设备和开采技术,同时,拥有大量的有经验的劳动力资源,而这些正是蒙古国匮乏的。因此,蒙古和中国之间开展煤炭贸易可以借助对方优势,弥补自身缺陷,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中国在贸易中获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煤炭资源,另一方面,蒙古国通过出口丰富的煤炭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同时提高全民就业率和国民生活水平。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蒙古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蒙古国的很多学者早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中,林莉芳(2018)聚焦蒙古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他认识到蒙古国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尤其是对于矿产资源的占有,认为蒙古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借助中国的经济结构优势和资金投资优势,实现双方的互惠共赢。图木耳强调,蒙中两国的这种贸易合作,应该从政府层面开始,只有国家层面的亲自示范、有效引导,才能增强民间合作的信心。他还在研究中指出,两国之间的煤炭贸易不应该只局限于简单的商品交易,而应该更加深入合作,应该在合作开发资源、合作建设运输等基础设施等方面寻求更多模式,应该将合作关系扩展到更长远的时期,共同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从而使双方的合作更长远更持久更有效[4]。蒙古国发展研究中心朗赛仁·纳姆斯特(2007)也对蒙古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进行了富有意义的研究,他指出,蒙古与中国的贸易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内蒙古,蒙中两国可以有效利用好这个桥梁,有步骤地建立起自由贸易区,不断强化双方的合作。同时,他也指出,为了给两国贸易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两国政府可以在口岸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面采取更加积极和开放的政策措施。巴图赛汗(2007)对蒙古对外贸易的研究不局限于蒙中两国,他蒙古国的几个主要贸易对象,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等等,进行详尽的分析和对比,描述了这些贸易关系的不同特征。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对蒙中两国的经济合作进行了研究[4]。韩国学者樊迪(2009)指出,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对于两个深入经济合作具有基础性作用,继而,两国可以逐渐扩大和深化合作,包括合作开发矿产资源、合作进行环保工程和水利工程建设等等。樊迪还提出一种有建设性的合作模式,他说,两个国家应该在省级和市级层面努力探索横向联合体的建设,以此促进贸易往来[4]。相对而言,日本学者吉田(2009)的研究更加具体,他重点关注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和蒙古两国在铁路建设方面的合作问题,二是图们江地区的合作开发问题。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际贸易
所谓国际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与资本的互相交换。国际贸易对于大多数国家非常重要,在 GDP 中的比重也很大。与人类文明或者经济发展史相比,国际贸易的历史并不长,但其对于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国际贸易的发生需要相对苛刻的条件,例如地理上要接近、双方的政治关系要和平等等。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成本明显高出一些,因为商品经过边境的时候,需要支付必要的费用,此外,由于语言差异、时间的延长、不同的制度和文化等等因素,也会使国际贸易成本增高[4]。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国际贸易经常对应的是商品、劳动等的国际性流动,而国内贸易往往只涉及这些要素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转移。
由于上述原因,国际贸易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是商品或者服务,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是资本、劳动力或者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间接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国际贸易。人民通过进口一种商品或者一种服务,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集约化使用,例如,美国进口中国的众多商品,这些商品都是通过大量劳动力生产出来的,那么美国通过进口这些商品,实际上相当于节约了本国的劳动力。在经济学的众多领域中,国际贸易上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与国际金融相结合,可以形成国际经济学[4]。那么什么是交易呢,交易是一个产品寻求自身市场,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销售商或者说经销商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因为产品可能卖不出去,或者不能以理想的价格在理想的时期卖出去。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效益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往往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水平,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一个国家自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程度应该怎么体现;第二,一个国家允许其他国家的经济进入本国的程度又如何体现[4]。
..................................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经济学家李嘉图(1817 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成本理论。这个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性理论,该理论指出,由于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生产技术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对于同一种产品的生产率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明智的做法是选择从别的生产率高的国家进口自己生产率低的产品,专心生产自己擅长的、生产率高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比较成本理论还指出,一个国家即使所有产品的生产率都高于其他国家,他也应该去选择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率差距最大的那个产品去生产,而其他商品仍然以进口为主。这个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任何一个国家都只能在一个或某些领域拥有比较优势,这也就必然要求,每个国家都要走出国门,与别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使低成本商品在国家之间流动,从而实现各个国家生产成本的普遍降低,使大家都得到了好处[4]。
2.2.2 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是由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他在 1776 年出版了《因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里提到了国际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国家对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如果绝对地低于其他生产同类同质产品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对于这个商品具有绝对优势,也可以说具有绝对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国家专门生产这个具有绝对优势(绝对利益)等产品,就一定能够获取到最大利益。进而,斯密提出了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分工的问题,并指出,当市场范围逐渐扩大,从一国之内扩展到国家之间甚至全球,那么,分工就会越来越广泛和细致,规模经济就会越来越发挥作用,各国经济会得到大幅度增长。斯密把分工看作是增长的重要动力。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都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性理论,尽管他们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其指导意义却不容否认。当然,如果像亚当斯密所言,每个国家都集中力量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成本低、售价低),那么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说相同的,而事实上,这一点上不可能做到的,由于关税、汇率等因素等影响,产品等国际价格必然高于国内价格,由此看来,不论是绝对成本理论还是相对成本理论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4]。
表 3-1 2007-2016 年蒙中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
.......................................
3 蒙中煤炭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 15
3.1 蒙古国煤炭资源的概述 ........................................... 15
3.1.1 煤炭资源储量较大 ............................................. 15
3.1.2 煤炭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 16
4 新形势下蒙中煤炭国际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4.1 蒙古国和中国煤炭贸易发展的新形势分析 ........................... 31
4.1.1 蒙古国煤炭生产及出口面临的新形势 ............................. 31
4.1.2 中国煤炭生产及进口面临的新形势 ............................... 32
5 蒙中煤炭国际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 41
5.1 改善政治环境完善法规制度 ............................... 41
5.2 加强蒙中双方了解与互信 ............................... 41
5 蒙中煤炭国际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5.1 改善政治环境完善法规制度 一是加强政治互信,优化贸易政策环境。蒙古国政党频繁更替,不同政党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不固定,一旦政党更换会造成经济不稳定,从而导致蒙古国对外政策的不稳定,引起了外国投资者的不安。因此,蒙古必须加强各政党之间的交流和互信,就对外贸易政策达成共识,为中国在蒙古投资和发展奠定良好环境基础。
二是积极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发展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滥用、过度开采等问题,或者导致资源产权纠纷。因此,为了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以及促进更加有序的开发资源,必须要完善产权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建议蒙古国要完善资源开采的相关法律依据,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机构作为管理部门,针对中国投资者的资源开采做到法律法规和政府行政层面的双重保障,加强统筹管理和规划[56]。
三是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创新为依托,加强改革开放力度。为了进一步促进蒙古国引入国外投资,保证国内产业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建议蒙古国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创新为依托,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施更加积极地财政和货币政策,推行更有利于资源产业和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真正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从而利用外资建议更加多元的经济体系和更加合理的增长机制,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表 3-3 2017 年上半年蒙古国主要矿产品出口量和出口值一览表
............................
6 结论与展望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蒙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最高领导的访问,揭开了两国外交关系的新篇章,可以说,蒙中两国的煤炭贸易虽然刚刚起步,却赶上了最好的时机,前景非常广阔。正因为如此,本文将中国和蒙古在煤炭领域的贸易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为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理论成果。本文从相关概念的研究开始,明确了煤炭以及煤炭贸易的定义,接着以时间为轴梳理了中国与蒙古开展煤炭贸易的踪迹,重点分析当下两国贸易活动的特点和存在的阻碍因素。全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充分研究了国内外关于相关课题的理论成果,综合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推动蒙中两国煤炭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的结论有:
(1)蒙中煤炭国际贸易有着好的开端,也存在着问题。蒙古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蒙古境内的煤炭总储量预计在 270 亿吨左右,并且具备比较优势,能够和中国更好的取长补短。近年来,蒙中间进出口贸易额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两国贸易额创历史新高,双边贸易额突破 73.09 亿美元的大关,中国包揽了蒙古国九成以上的出口商品。2017 年,中国从蒙古国进口煤炭合计 3399 万吨,占蒙古国煤炭出口总量的 95%以上。蒙中两国煤炭贸易加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蒙中两国在资源战略上认识不一致、蒙古国针对煤炭贸易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蒙古国煤炭领域专业人才缺乏、蒙古国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严重阻碍了煤炭的运输效率、蒙古国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导致中国企业不敢到蒙古投资等,有待进一步解决完善。
(2)新形势下蒙中煤炭国际贸易发展具有竞争力。由于现实需要和两国资源的高度互补性,蒙中两国煤炭贸易发展也面临新形势。蒙古国获得了世界先进的设备制造商、技术供应商目光的聚焦,,已有很多大型公司向蒙古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蒙古国可以加强自身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学习,逐渐发展出具有蒙古自身特色的煤炭开采、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而中国随着经济发展步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倡导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充分考虑了沿线各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探索一条互利共赢的道路,这对于中国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是重大利好消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可见,蒙古国对中国煤炭出口有较强的竞争力、蒙古煤炭出口与中国有较强的互补性。所以蒙古国煤炭在中国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