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培育的重要性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解读
(一) 共同体的涵义
从整个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从四分五裂走向“大一统”的过程。 “大一统”思想,在先秦时期开始出现雏形,并在随后的秦汉时期,将理念变为了现实。历经时代的发展,其涵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大一统”思想,在刚开始的时候仅是强调地理上的统一,一直到后来强调政治的天下共主、民族上的华夷一统。从当初的领土统一,到后面的经济、政治、文化、理想目标等方面的认同,大一统思想不断丰富,这一思想对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文看来,“共同体”和“大一统”思想有着相像之处,后者是前者的来源之一,前者就是后者在新时代的表述,并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阐述。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网络词语不断创新和变化,“共同体”在网络管理中是属于一种字符串。共同体,英文为“community”,在现代词典中的意思,是指,“指历史上形成的由社会联系而结合起来的人们的总合。”①在 18 世纪时,就可以看出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就有使用共同体概念的雏形。最早使用“共同体”的学者,是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他认为共同体最基本的形式,是血缘、地缘和宗教共同体,人们在思想上、习惯上有着共同的记忆,不是短暂的共同生活,反而强调的是一种持久、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他认为,“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伙一起,从出生之时起,就休戚与共,同甘共苦。”①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共同体”范畴,在时空上的演进形态,是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经由“虚假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②共同体,不仅有命运共同体的维度,还有其他方面的维度,如政治国家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和社会生活共同体等。
..........................
二、 培育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②回顾近代以来大变局的历史,之所以任何分裂势力,都没有把中华各民族分离开来,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支撑作用。目前,中国已取得了一项项重要成就,全国保持着稳定和谐的局面。但我们也要深刻的认识到,全国经济保持着快速发展,并不一定代表着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目前,民族问题,依然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敏感问题。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去重视,并且要长期坚持。
在历史上,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辛亥革命前夕,滇越国际铁路的建设,云南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向中国扩张的第一站。随后西方文化对云南的影响不断加强,特别是云南的边疆民族地区,受到了严重影响。西方势力不仅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矿山和土地等资源的入侵掠夺,还通过兴办学校等形式,进行大量地传播西方宗教文化活动。这对当时的云南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思想等,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方面,深受了西方外来文化复杂的影响。
历史和实践证明,云南作为国家完整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云南的民族问题和边疆问题,关乎到全国的稳定大局。云南,作为中国西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战略重任,云南高校学生是战略重任的承担者。因此,培育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不仅关乎到新时代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也关乎到国家的长期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云南高校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重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
第二章 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云南高校学生争取民族团结的反帝爱国斗争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云南高校的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团结,与敌对势力和反动势力作着艰苦的斗争。护国运动、倒孔运动、一二一运动、七一五运动等革命运动,许多云南高校青年学生在革命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这些爱国主义和热爱民族团结的强烈民族情感,唤起了云南高校学生的革命热情,激发云南高校学生的革命斗志,为实现云南民族解放和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革命时期,云南发生过许许多多的高校学生罢课和小规模的学生运动,虽然有些未能形成真正大规模上的学生运动。但他们的反帝爱国斗争,在中国学生运动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的爱国之情、责任担当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本文主要选取了,陆军讲武堂和以西南联大为主的学生运动,即著名的一二一运动和七一五运动,来论述新中国成立前云南高校学生在反帝爱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团结情感。
(一) 陆军讲武堂时期的爱国运动
陆军讲武堂的创立及发展,可谓几经波折。1907 年,云南创办了陆军讲武堂,9 月份开始招生,第一期共招收了 86 名学生。但由于时代背景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到 1908 年 2 月,学生走了一半,只剩下几十名学生。随后只经过了几个月的发展,再 1907 年 7 月,陆军讲武堂就停办。直到 1909 年的时候,它又恢复了办学。陆军讲武堂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教授文化知识,教师还利用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教育氛围,比如,校训、早操、课程和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这个时期的陆军讲武堂,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革命党人,比如朱德,他是首批该校的毕业生。
表 2.1 部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研究成果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探索阶段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而在建国初期,如何实现各民族摆脱贫困成为了云南新的历史问题。云南开始在坚持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云南的民族问题,尤其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云南内地和边疆的民族问题,并根据现实情况,相继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文按照国内大背景划分,将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探索阶段分为了三个时段:
(一) 萌芽时期(1949—1956 年)
在新中国刚成立初期,云南在客观分析了省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是核心之重,将解决民族问题作为了一项根本任务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云南省开始开展各种各样的形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尤其是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培养,以此发挥他们的先锋作用。
首先,以培训班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从 1950 年开始,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历史责任,就主要由当时的云南各高校来承担。1950 年 12 月,云南省委决定在临沧、鹤庆、泸西、普洱恢复四所师范学校,在昆明开办民族干部学校或培训班,并开始先后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课程。随后,1951年,云南对民族工作干部进行了培训,为了形成融洽的民族氛围,要求少数民族干部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1951 年 8 月,创立了云南民族学院。主要以学校集中培训的教学方式为主。第一期培训班共有 685 人,其中包括 39 个民族。第一期培训内容,主要为政治和经济生产工作。第二期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增设了政策研究甲班和民族地区土改干部培训班。并且不断学习、总结经验,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培训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截止到 1954 年,云南民族学院共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输送了将近 3400 名人才。
1952 年,云南高校开始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利用课堂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及其政策。同年,云南省加大培训班举办次数,开始轮训全省 40%的在职民族干部,要求提拔 20 个少数民族干部,为云南发展培养了一批批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事业人才。此后几年,民族干部培训进一步积累经验以后,云南省其他地区也相继开办干部培训班,创办地区民族干部学校。1953 年,云南高校开始设置了中国革命史课程,根据云南的革命形势,研究分析云南革命问题。1956 年,由于当时云南部分干部存在急躁情绪,云南召开了边疆工作会议,主要对干部进行培训,及时扭转干部中存在的急躁情绪。
...........................
第三章 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30
一、 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的成效.......................30
二、 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30
第四章 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对策思考.......................35
一、 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5
(一)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35
(二)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35
结语.......................35
第四章 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对策思考
一、 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继承性与创新性两个原则,是相统一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会认为要求同时做到两者会导致互相矛盾,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不但不相互矛盾,相反是相互补充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上就开始运用理论灌输的方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尽管社会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传统的灌输方法并没有过时。主要还是要通过以课堂为主的途径,坚持以理论灌输为主,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特点、现实需要等也发生了变化,培育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突出时代性,根据相应的变化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做好培育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充分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空期间,各高校积极开展了线上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对线下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两者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了网络课程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同样的,这一载体对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时,云南高校也可以运用网络思政的方法,创新性地开发网络课程,综合利用网络课程的形式,注重网络课程的合理设置,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结合,从而提升培育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①综上所述,要依然重视灌输方法的重要性,永远不能忽视这一方法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发挥新技术的功能,在寓教于乐中加入灌输的理论知识,既避免了空洞、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又增强了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表 2.2 云南省高等学校数量统计情况
.............................
结语
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自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尤其强调对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对高校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优良传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对云南高校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助于培养云南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爱国观和民族观。在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后,云南省各民族将携手在 2021 年,共同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一新征程的目标属于云南共同追逐的梦,也是云南各民族想要实现的梦。实现梦想的道路,必定是充满困难与曲折的。云南高校学生必须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各自的力量,团结起来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云南高校仍然要重视培育学生传承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做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不管是讲武堂时期的爱国运动,还是西南联大时期的学生爱国运动,云南高校学生都在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艰苦斗争中,向人们展示出了一种爱国取向,表现出来了浓厚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直到今日,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种浓厚的爱国情怀、浓烈的民族团结情感,仍然是实现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所不可或缺的,仍然是助推新时代云南各项事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云南高校应该将这些优秀的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不断继续加强对新时代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时,作为新时代的云南青年,我们也必须自觉坚持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努力为新时代云南的各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与力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