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模板5篇「政治论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74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政治论文范文怎么写?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狭义的政治学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广义的政治学研究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本文为大家提供了5篇政治论文范文,供大家写作参考。


本文研究思路


政治论文范文一:政治劝服视角下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路径研究

一国的国家形象是该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工作,然而虽然投入不少却总是呈现“鸡同鸭讲”的状态,受众不愿听、听不进的问题突出。一些外国受众所持有的政治偏见也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效果究竟应当如何改善,学术界虽然数量上成果不少,但似乎始终没有给出有力的答复。“劝服”是关于态度改变的研究,长期以来被研究政治竞选、广告营销、心理实验等领域的学者广泛关注。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0.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0.3 研究方法

0.4 文献综述

0.4.1 劝服(说服)学与说服传播研究

0.4.2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第1 章 政治传播与国家形象相关概念论说

1.1 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要素

1.1.1 国家形象的定义

1.1.2 国家形象要素

1.2 国家形象传播活动的性质

1.3 “传播”、“宣传”与“劝服(说服)”

第2 章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现状

2.1 外国受众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现状

2.1.1 东方大国的形象开始渐入人心

2.1.2 对华偏见与误解仍然深刻存在

2.1.3 对华认知符号化、碎片化,刻板印象严重

2.1.4 对华认知存在受众的群体性差异

2.2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工作中的问题

2.2.1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有所成效但与国家需要和现实不适应

2.2.2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顶层设计不足

2.2.3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方向需要校准

第3 章 劝服之“学”:理论的考察

3.1 西方古典修辞术与说服

3.1.1 古典修辞术:诈术还是艺术?

3.1.2 《修辞学》中的说服方法

3.2 现代西方说服传播理论

3.3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政治劝服

3.3.1 党群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劝服”

3.3.2 群众路线:信度建构与利益一致性言说的统一

3.3.3 劝服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与对外传播的比较

第4 章 若干案例的比较研究:国家形象传播中的劝服实践

4.1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的对外传播

4.1.1 《人物篇》的传播背景

4.1.2 《人物篇》的传播内容

4.1.3 《人物篇》的传播反馈

4.2 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

4.2.1 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4.2.2 “求同存异”原则的内容

4.2.3 “求同存异”的劝服意蕴

4.3 “熊猫外交”

4.3.1 “熊猫外交”的历程

4.3.2 “熊猫外交”的性质与内涵

4.3.3 “熊猫外交”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4.4 案例小结

第5 章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的改善路径

5.1 重视对外传播中的信度建构

5.1.1 大力提升中国国家媒体信度

5.1.2 学会借力,积极利用外部渠道开展国家形象营销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战略,构建支持性劝服语境

5.2.1 尊重客观传播规律,树立劝服意识

5.2.2 提升对外传播技巧,改善对外传播话术

5.3 加强对外传播话语的利益一致性言说

5.3.1 把外国普通民众而非官方作为主要传播对象

5.3.2 要传播“中国故事”,也要传播“世界故事”、“人类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政治论文范文二:社会组织助推社区协商治理的路径与逻辑研究——基于湖州市吴兴区的实证调查

社区协商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民主协商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对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区协商治理过程中的多方主体博弈,公民协商意识淡薄,协商民主机制缺失等制约了协商民主所要实现的治理成效。近年来,政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民主协商来破解社区协商治理困境。社会组织嵌入基层协商民主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助推效果呢?如果能,社会组织是如何助推社区协商治理的,其背后的实践路径和逻辑是什么?本文基于湖州市吴兴区的实证调查,采用参与式观察、座谈、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进行研究分析,在分析前没有预先做出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材料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抽象出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再从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理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协商民主与治理理论研究

1.3.2 社会组织参与协商治理研究

1.3.3 国外社会组织协商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协商治理与助推分析框架

2.1 协商治理的演进

2.1.1 “政府主导型”的协商动员

2.1.2 公民自治空间内的协商失灵

2.2 分析框架:基于助推理论的协商助推

2.2.1 价值倡导

2.2.2 组织引导

2.2.3 规范认同

2.2.4 共识达成

第三章 社会组织助推社区协商治理的实践:缘由、路径与成效

3.1 选取对象概况

3.1.1 B社区和L社会组织概况

3.1.2 Y社区和R社会组织概况

3.2 社区协商治理困境剖析

3.2.1 多元利益主体博弈,协商意识淡薄

3.2.2 公民知识水平有限,协商能力不足

3.2.3 社区公共理性缺失,协商共识不一

3.2.4 协商民主机制缺失,协商效率低下

3.3 社会组织助推社区协商治理的实践路径

3.3.1 聚焦社区问题,拟定协商议题

3.3.2 联结多方主体,主持协商议事

3.3.3 运用协商技术,制定协商规则

3.3.4 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协商共识

3.4 社会组织助推社区协商治理的成效

3.4.1 高效化:化解了社区矛盾

3.4.2 民主化:促进了民主决策

3.4.3 常态化:构建了协商机制

第四章 社会组织助推社区协商治理的机制与作用

4.1 社会组织助推社区协商治理的机制解析

4.1.1 价值倡导机制:重塑认知,激发协商意识

4.1.2 组织引导机制:拓宽思维,协助协商开展

4.1.3 规范认同机制:导向行为,完善协商程序

4.1.4 共识达成机制:塑造愿景,保障协商输出

4.2 社会组织在社区协商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4.2.1 整合社区资源

4.2.2 维护秩序稳定

4.2.3 促进公民自治

第五章 社会组织助推社区协商治理的实践反思

5.1 制约社会组织协商作用发挥的现实因素

5.1.1 协商人才

5.1.2 社区认同

5.1.3 制度体系

5.2 优化社会组织助推社区协商治理的路径思考

5.2.1 加强组织培育,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5.2.2 加强多元交互,打造多元共治格局

5.2.3 健全激励机制,激活协商内在动力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政治论文范文三:英国两党竞争格局的演变及其未来趋势——基于二战后英国历次议会大选数据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英国1945年至2019年21次议会大选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二战后英国政党竞争格局演变的基本特点:1945年至1973年间,英国的政党体制为典型的两党制,但1974年后典型的两党制“不典型”了,呈现出式微的新变化,具体而言,就是两大政党实力的相对下降和第三党的逐渐崛起。1974年二月、2010年和2017年三次大选产生的悬浮议会,是英国两党竞争格局式微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分别对英国整体及其下辖四个地区的议会大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两党竞争格局的式微主要发生在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地区,而英国的核心地区英格兰仍然保持相当典型的两党竞争格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相关研究评价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政党制度的分类和两党制的界定标准

第一节 政党制度和两党制的分类

一 按照政党数目的划分方式

二 按照政党性质的划分方式

三 按照政党数目和政党规模结合的划分方式

第二节 两党制的界定标准

一 以政党数目作为界定基础

二 将政党规模作为计入政党数目的依据

三 界定政党规模的原则为是否具备执政/联盟潜力或勒索潜力

四 把假定议席占有率和议会有效政党数作为关键依据

第三章 二战后英国两党竞争格局的演变状况

第一节 英国整体

一 1945 年至1973 年间呈现出典型的两党制特点

二 1974 年后两大党的实力总体呈现下滑趋势

三 1974 年后第三党的实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第二节 英格兰地区

一 1945 年至1973 年间是典型的两党制

二 1974 年后仍保持着两党竞争格局,但两大党实力有所下降

三 1974 年后第三党的实力有所上升,并体现在自由民主党上

第三节 威尔士地区

一 长期处于工党一党独大的政党竞争格局

二 两大党的实力在1974 年后有所下降

三 1974 年后威尔士民族党逐渐成为最强大的第三党

第四节 苏格兰地区

一 1945 年至1965 年间为保守党和工党两党竞争的局面

二 工党自1966 年至2014 年间为苏格兰地区最强大的政党

三 第三党实力逐渐增强并成为该地区主导力量

第五节 北爱尔兰地区

一 1973 年前的北爱尔兰处于保守党一党独大的政党格局

二 1974 年后的北爱尔兰呈现出多党竞争的格局

第四章 两党竞争格局在1974 年后呈现出式微特征

第一节 两党制下罕见的悬浮议会和执政联盟

一 1974 年二月的悬浮议会和少数党内阁

二 2010 年的悬浮议会和联合内阁政府

三 2017 年的悬浮议会和少数党内阁

四 三次悬浮议会及其产生内阁之间的差异

第二节 逐渐增加的议会有效政党数目和日益分散的议席占有率

一 表现出两党半制特征的威斯敏斯特议会

二 多党制的苏格兰议会

三 三党制的威尔士国民大会

四 四党制的北爱尔兰国民大会

第五章 1974年后英国两党竞争格局式微的原因

第一节 选举制度对部分民意的缺失与压制

一 政党得票率和议席占有率不成比例

二 两个大党垄断政权、议会实力被高估

三 小党实力被严重压低,其支持者的民意被压制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政党制度的“解冻”

一 选民基础的变化和中产阶级的壮大

二 民粹主义的崛起

三 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多元人群的出现

第三节 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社会政治中意识形态的弱化

一 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弱化了传统阶级的划分

二 新生代选民对政党认同度的下降

三 新社会政治议题的非意识形态化

第四节 历史问题和强地区、族群的影响

一 北爱尔兰地区

二 苏格兰地区

第六章 英国两党竞争格局的未来演化趋势

第一节 两党制可能向两党半制甚至多党制转变

一 不改变当前英国的选举制度

二 改变当前英国的选举制度

第二节 弱势内阁的出现和政府稳定程度下降

一 政党数目的增加会增强政治的不稳定性

二 内阁在议会中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导致弱势内阁的出现

三 发生“短命内阁”的可能性增强

第三节 促使两大政党寻求转型和变革

一 处理苏格兰分离主义

二 更好地回应选民和社会的需求

第四节 对政治效率的牵制和政府政策的变节

第五节 强地区的国家共识危机加剧

总结——对两党制界定的思考

一 当前两党制界定方法的不足

二 两党制界定方法的完善

三 强两党制和弱两党制

四 强、弱两党制对英国政党制度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政治论文范文四:地方政府常务副职研究:形态、职能和运作——基于293个地级市的研究


副省级市常务副市长基本形态


笔者通过对293个地级市常务副市长履历的分类分析,文章总结地方政府常务副职基本特征和功能:他们大多基层经验丰富,经过副职和党委岗位锻炼,多为管理类、经济类人才,具有一定综合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和统驭能力显著。基于常务副职的基本形态,以杭州和成都两市常务副市长为案例总结工作领域与形式,本研究将地方政府常务副职职能分为作为政府领导和作为党委领导两个部分进行讨论。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副职分管

(二)官员晋升

(三)政治精英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常务副职

(二)干部管理

二.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主义

(二)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政府常务副职基本形态

一.副职基本形态

(一)副职分管制的历史沿革

(二)副职的功能

二.地方政府常务副职基本形态

(一)常务副职的历史沿革

(二)常务副职的功能

三.地方政府常务副职现状

(一)数据选择和分类

(二)结果

(三)地方政府常务副职基本特征

(四)“一把手”后备干部

第四章 地方政府常务副职职能

一.作为政府领导的职能

(一)实质性职能

(二)象征性职能

(三)常务副职和一般副职

二.作为党委委员的职能

(一)党委常委

(二)常务副职和其他常委副职

第五章 地方政府常务副职运作形式

一.选任

(一)常务副职来源

(二)常务副职任命形式

二.权力

(一)授权方式:法理性和政治性

(二)内容:领导、管理和决策

三.关系

(一)行政系统

(二)地方党委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政治论文范文五:基于居民参与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路径研究——以上海市江川路街道Y邻里中心为例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居民关系弱化、社区共同体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营造社区公共空间,提供公共服务、重建公共生活、培育社区公共性的问题更加迫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以公共空间为抓手推动社区更新,打造社区居民共享空间,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或改造活动如火如荼。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行政主导逻辑下营造的社区公共空间往往面临着空间利用率不高、公共活动参与不足等困境,甚至沦为展览型空间。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

1.3.2 关于社区营造的研究

1.3.3 关于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

1.4.1 社区公共空间

1.4.2 社区公共空间营造

1.4.3 居民参与

1.5 理论基础

1.5.1 空间生产理论

1.5.2 治理理论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思路

第2章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概述

2.1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动因

2.1.1 宏观层面:城市更新到社区微更新

2.1.2 微观层面:社区营造到社区公共空间营造

2.2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过程

2.2.1 空间生产与再生产

2.2.2 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与运营

2.3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方向

2.3.1 从行政主导走向社区自治

2.3.2 社区自治中的居民参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主体性回归

2.3.3 新时代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服务性、人民性

第3章 居民参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3.1 走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

3.2 居民参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困境

3.2.1 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3.2.2 居民参与能力不足

3.2.3 居民参与主体单一

3.3 居民参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困境的成因分析

3.3.1 社区公共空间定位不清

3.3.2 社区赋权不足

第4章 上海市江川路街道Y邻里中心营造实证研究

4.1 个案选择与Y邻里中心概况

4.1.1 个案选择

4.1.2 Y邻里中心概况

4.2 Y邻里中心营造过程

4.2.1 Y邻里中心的建设

4.2.2 Y邻里中心的运营

4.3 Y邻里中心营造成效

4.3.1 社区公共空间具有可达性

4.3.2 从空间再造到共同体营造

第5章 基于居民参与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优化路径

5.1 明确居民参与的主体性地位

5.1.1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5.1.2 社区赋权与增能

5.1.3 培育居民骨干和自治团队

5.2 多方参与主体共建共营

5.2.1 参与式建设

5.2.2 充实服务内容

5.2.3 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5.3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5.3.1 加强信息技术支撑

5.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6章 结论和进一步讨论

6.1 结论

6.2 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