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网络政治道德绑架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88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新时期网络中的道德问题也是不断凸显,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网络中“道德绑架”问题屡见不鲜,比如说从“农民救子向富豪求助”到“逼捐知名明星”,从火车让座到对陶汝坤的舆论讨伐……我国网络上出现的“道德绑架”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原本与道德无太大关系的行为一经网络迅速传播与放大,作为网络“道德绑架”实施者的网络媒体与网络参与者们往往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将圣人所具备的美德作为判断准则,要求他人去践行,例如克己奉公、先人后己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当个人在公共场所进行道德选择时,一旦其行为选择或者行动反应不及时,或者说其选择违背了大众的心理预期,便有可能被那些所谓的正义之士公诸于网络,当事人便会被所谓的“道德拥护者”大肆批判。

有史以来中华民族便有敬老慈幼、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此类美好的道德魅力影响了无数中国人。新时期,人们受到社会上西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利己主义的影响,在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导致了其情感的缺失与责任感的淡薄,在此影响和刺激之下也滋生了多种社会问题。新时期,网络已经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弘扬良好风气的重要武器。在一个道德被削弱且存在感不强的社会,网络媒体利用网络成为社会的调节者,在网络中掌握了不可忽视分量的话语权。这种特殊的地位也导致一些网络媒体常常自封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在网络报道时难免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表现,站在道德层面对他人大肆批判,要求普通大众只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广大网络“道德绑架”实施者的这种网络参与方式,打着道德的旗号,实则在进行非道德之实,这违背了网络伦理,导致网络事件受其影响失去了真实性与客观性。对于个人来说,其私人行为被置于网络之中并广泛流传,既使得其个人隐私遭到曝光,也使他们丧失了做出自由选择以及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权利。在广大网络“道德绑架”实施者的道德舆论施压下,个人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自身意愿的选择,这导致了人性的异化。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新时期,随着社会与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网络飞速的发展,人们的个人权利意识也相应地提高,网络“道德绑架”这种被普遍关注的现象成为一种明显的侵权现象。就目前来看,对于此现象研究大都是将网络媒体、网络环境与现象中的行为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大多都从分析“道德绑架”的概念,对“道德绑架”的现象进行归纳,在分析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随着人们个人权利意识的提高网络“道德绑架”现象也得到极大地重视,在这种现象中网络媒体往往下意识地变成了网络“道德绑架”的实施者。新时期,由于网络“道德绑架”事件屡见不鲜的观念深入人心,由其造成的一些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并使之沉醉于追究其根源以及寻求解决措施的研究之中,然而学者们往往是着力于对当时出现的某一热点的分析与研究,学术界至今仍未得出一个针对此问题的完整的理论系统。经过查找最近十年(2007 年-2017 年)的国内关于“道德绑架”的文献,研究集中在 2015 年-2017 年,共计 102 篇,其中 2007 年-2014 年仅有 27 篇,2015 年 16 篇,2016年 38 篇,2017 年 32 篇。其中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较少,大多是针对此类现象的评论.

1. 关于网络“道德绑架”的内涵的研究
王一珂在 2017 年与褚凤英合著的《对自媒体时代网络“道德绑架”现象的思考》中提出“道德绑架”即人们以“善”的名义去“使用道德权利”, 并利用媒体舆论的强大力量, 胁迫他们认同相悖于社会公德的行为”。
杜振吉在 2016 年与孟凡平合著的《道德绑架现象论析》中指出“道德绑架是人们以自己的道德准则,干预他人道德自由选择的一种行为,是一种带有道德期望色彩的道德,具有弱强制性、善恶同在性和事前审判等特征。”②因此,解决“道德绑架”问题也是目前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覃青必 2013 年发表的《道德绑架内涵分析》中写道“道德绑架是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③道德绑架带有一定强制性与软约束性。
..................................

二、新时期网络“道德绑架”问题概述

(一) 新时期网络“道德绑架”的涵义
1. “道德绑架”的内涵
“道德绑架”是新时期新生的语汇,但是“道德绑架”现象却是由来已久。即便如此,对于“道德绑架”这一概念的涵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准确的概念。新时期,网络“道德绑架”成为了网络上频繁发生的一种伦理学领域的现象,在与之有关的领域也有与之对应的说明。

“道德绑架”由“道德”与“绑架”两个部分组成,“道德即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①“绑架”即“用强力把人劫走。”②结合二者的涵义可以理解“道德绑架”即采用充满胁迫性的善恶评价限制人基本行为的一种行为。

覃青必认为道德绑架就是:“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道德绑架”其本质是一种干涉与胁迫行为,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采用高于大部分人道德水平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行为,并使其形成一定舆论压力进而胁迫他人采取适当的行动抑或批判他人与道德无关的举措。
2. 网络“道德绑架”的内涵
新时期,网络“道德绑架”就是指网络“道德绑架”实施者以自身的道德准则作为评价标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利用其在网络上进行善恶评价形成的舆论压力,胁迫他人采取符合其相应道德要求的举措,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的行为。
...............................

(二) 新时期网络“道德绑架”类型
新时期网络“道德绑架”现象屡见不鲜,按照其承受者的不同身份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对普通群众:律人以严,待己以宽

新时期,实际生活中针对普通群众的“道德绑架”事件大多属于独立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网络成为了这种事件传播的桥梁,这就使得个体和个人、个人和群体之前的冲突更为容易形成。如 2018 年 9 月 1 日,一位名叫易胜华的律师在微博上发表了《火车换铺有感》一文,用了大部分的文字来说明自己的不便之处,更是大篇幅地叙述两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子拒绝给其换铺的前因后果,但对于给其提供帮助的女孩的谢意文字寥寥,甚至是在其文章结尾处说了一段“至于那两位男生,你们的做法也没错。只是有朝一日,你也会为人父也有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上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这种带有强烈“道德绑架”意味的话语。这篇文章一经发出便在网上引起了激烈地讨论,大多网友认为易律师是以行善之名对两个不换铺的男生进行“道德绑架”,所谓换铺有感,不是为了感谢对自己提供帮助的两位女士,而是由于两位大学生模样的男生不换铺而产生的感想。作为一位律师不会不明白作为一位合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有其自身的合法权益,两位男大学生也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买到下铺的,自己买的铺位,就有对铺位的临时使用权和所有权,有权对其进行合法地处置,无论两位男大学生换不换铺都是其正当且合法的权益。但他仍然在网上写出了《火车换铺有感》且大篇幅描写两位男士不换铺的详细过程,最后甚至发出了“终有一日……”的感慨,他的这篇文章能够让人感受到他对于两位男生不换铺的不满,将其曝光在网上定会引起广大网络参与者的口诛笔伐,但他没有料到的是,确实有口诛笔伐,但对象不是两位不换铺的男生而是他自己。大多数网络参与者都在批评他,因为对两位男生的不满便曝光他们,企图对这两个不换铺的男生实施网络“道德绑架”。也有网络参与者评论“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但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德,律己者为德,律他人者无异于私刑”非常有见地。易胜华律师在网络上打着换铺有感的旗号对两位男大学生施行“道德绑架”之事,确实不像是一位律师的行为,他标榜着作为一位有爱心的人,应该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却不能去要求普通群众都拥有这样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美好的道德行为是需要长期培养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长期以来社会以一种肯定的方法去劝导和激励每一个人让座,最为明显的例子便是不论人们去坐什么车广播上都会播一句话“请给老弱病残孕等有需要的乘客让座”,以此种劝导和激励的方式去表现让座行为的和谐良善。我们提倡让座这种善良美好的行为,但是我们拒绝那种打着道德的旗号去强迫他人让座的行为,特别用若他不遵守道德规范,不发扬尊老爱幼抑或济弱扶倾的美好品质给其让座的话,便会让他面临一些灾祸的这种带有恐吓和胁迫性质的威胁。
..........................

三、 新时期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不良影响............................................11
(一) 侵害承受者的自由选择权........................................11
1. 干扰承受者的自由意志.........................................11
2. 侵害了承受者的自由选择权....................................11
四、 新时期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成因.........................................16
(一) 网络“道德绑架”行为主体自身因素.........................................16
1. 实施者自身因素.......................................16
2. 承受者自身因素.......................................17
五、 新时期解决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基本措施.................................25
(一) 实施者应矫正自身道德与法律观念........................................25
1. 实施者需要提升道德自制力..........................................25
2. 实施者应尊重他人的道德权利..........................................27

五、新时期解决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基本措施

(一) 实施者应矫正自身道德与法律观念
新时期,网络“道德绑架”实施者成为了网络“道德绑架”事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主力军,因此,解决网络“道德绑架”问题必须立足于对网络“道德绑架”实施者实施“道德绑架”的原因分析,为此,提出以下几项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
1. 实施者需要提升道德自制力
新时期,为了减少乃至阻止网络“道德绑架”事件的产生,作为网络“道德绑架”产生的主要行为主体的实施者必须要提升其自身的道德自制力。为了提升其道德自制力首先应该了解提升道德自制力的意义;其次,则是要严格遵守网络中行事的基本原则。
(1) 网络“道德绑架”实施者提升道德自制力的意义
自制就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约束自己,而网络中的自制力指的是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上各抒己见之时,对那些网络上现行的行为规范自觉地遵守,并在其约束下合法地使用自己的权利比如言论自由权等。作为网络行为主体的网络参与者之所以会自觉地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便是因为网络不仅仅会带来利益,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例如网络私人信息地泄露,暴力信息地传播和暴力现象等问题,为了遏制这些问题,网络的参与者便提出了一些在网络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网络中的行为规范是由于人们对于解决网络上的弊端问题而共同提出的,是符合广大网络参与者的共同诉求的。网络中的自制力形成的约束力便是指在网络中个人出于自身意愿,在网络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去控制与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使之符合广大网络参与者共同诉求而制定的网络行为规范,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相关的网络法律规范这种强制性的约束力,二是网络中的道德规范形成的软约束力,一旦广大的网络参与者将这两种约束力接受进而掌握变成自己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能力,这便是网络道德自制力。培养网络参与者的网络道德自制力,是网络参与者有序参与网络活动的前提条件,这能够减少网络中乱象诸如网络“道德绑架”以及网络暴力等问题的产生。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