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主体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探索,虽然在内涵、内容、方法、手段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激发主体在环境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1.1.1 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国外学者虽然未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做出明确的定义,但国外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从未止步.
近几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著,李维译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一书。其主要观点是人的一切复杂的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他的这种行为主义道德环境论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美国神学家、伦理学家约瑟夫·弗莱彻建立了“新道德”思想运动,在其著作《境遇伦理学》中指出道德行为是与环境有关系的。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在《理论与道德教育》一书中指出,生物的成长是其改变环境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国外的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了借鉴。但是,这些观点都过于绝对,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批判、吸收、继承,从而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良好发展。
2.关于主体性的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研究主要聚集在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这些学者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即: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三大流派。我国学者张一兵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衣俊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等著作中,都对其进行了阐述。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主体性的研究可以分为西方早期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以青年卢卡奇、葛兰西等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学者、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领会集中体现为一种个体的主体性,是对主体性的人道主体解读。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已越来越受关注。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我们在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规律的同时,遵循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规律。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概述主体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相关理论。本文研究的中心就是主体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因此,必须首先将主体的概念、主体性的概念及其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概念梳理清楚。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概括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含义。
第二,阐释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意义及原则。其意义在于发挥人在环境建设中的能动性、提高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提升环境的育人功能。其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第三,分析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乏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不够浓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不够全面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制度不完善四个方面。
第四,探讨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对策。根据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激发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动力、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并且还要完善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制度。
.........................
第二章 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理论概述
2.1 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性的内涵这一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探究的重点。马克思提出,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就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作为一种表征,是在与客体的互相作用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2.1.1 主体的概念
对于主体概念的定义十分广泛。哲学中,将主体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含义。从本体论意义上看,主体是各种状态、关系、变化以及各种属性等的介质、物质承担者。这种观点,接近于哲学中实体的概念,也就是说,不管物还是人都可以作为主体。马克思指出,物体、实在、实体都可视为一种相同的观念,思维同那些思维着的物质是一定不可以分离的,物质就是一切变化的实体。从认识论意义上来看,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而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主体是发挥主导优势占据领导方位的一方,而客体是居于被领导方位的一方。人的活动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而主体就是现实的人。所以,人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认识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主体的概念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主体仅指具有能动性的人。广义的主体即指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中处于积极、领导的一方,并非是人所特有的。在这种意义上,不管是人还是物都可以作为主体。狭义的主体是以广义的主体为依托而定义出来的,除了人之外的所有事物在狭义的主体层面都是非主体,因而也不会具有主体性。主体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就是指的狭义的主体。鉴于此,有学者指出,要正确的理解主体,必须承认差异性,也就是个体的个性。尊重个体的个性特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家孔子所强调的“因材施教”,其实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主体,来对学习者进行“教”与“育”,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结合大学生校内环境的特性,本文中的主体主要指的是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大学生。三者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来创建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
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中心词,在本文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鉴于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相关概念梳理清楚,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对本文进行深入的研究。
2.2.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词。所以,要想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将环境这一概念梳理清楚。《新华字典》中将环境分为两种:一是指周围的地方,二是指周围的情况、影响或势力。吴康宁的《教育社会学》将环境视为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的各种条件。作为事物之中心的环境,在与事物对立而存在的同时,也与其中心事物相对应。因此,如果中心事物发生改变,环境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环境是生物特有的包含各种活动的条件,它会对生物的生存、发展产生促进作用、阻碍作用或者是激励作用。
总结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环境是围绕着中心体的周围事物。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心体与其周围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概念,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将其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一切外部因素。具体来说,就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变化以及影响思想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第二种观点将其分为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即: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一切外部存在就是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而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的各种条件及其因素就是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三种观点将其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围绕在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相应影响的客观存在。第四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即: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其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本文是从狭义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进行分析探讨的,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的校内环境。
..............................
3.1 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意义.............................19
3.1.1 发挥人在环境建设中的能动性.......... ..............................19
3.1.2 提高环境对人的影响力....................................20
第四章 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23
4.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乏动力.......................................23
4.1.1 学校管理者缺乏改革创新精神.....................................23
4.1.2 教师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25
第五章 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对策...........................................39
5.1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动力..........................39
5.1.1 激发学校管理者的改革创新精神..........................................39
5.1.2 激发教师全方位育人的积极性.............................40
第五章 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对策
5.1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动力
只有激发出学校管理者、教师、大学生三者的动力,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的改革创新意识、教师全方位育人的积极性以及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积极性都必须被激发出来。
5.1.1 激发学校管理者的改革创新精神
学校管理者改革创新意识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教师、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成效。因此,激发学校管理者的改革创新精神刻不容缓。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学校管理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进行整体设计,要加强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共同建设。要在抓好学校教学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搞好学校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等工程建设。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校风与学风等软环境建设,要尽力为全校师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要将国家、社会、学校倡导的精神文化理念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之中,让全校师生时时刻刻处处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感染与熏陶。
第二,学校管理者必须处理好网络与教学的问题。一方面,网络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使得大学生过多的沉迷于虚拟世界,使得大学生对于课堂教师所讲的知识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玩手机的低头族过多。鉴于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加大对教学网络的调控力度。首先,对于教学楼的网络设计,只接入教学多媒体的联网,从而改善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这一问题的现状。其次,学校管理者必须完善课堂投入制度。加大教务处等部门对课堂的听课投入,对于营造课堂氛围良好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同时,也要多鼓励教师对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