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体现了党和国家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促进网络社会发展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8年 8 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第 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 2018 年 6 月 30 日,我国网民规模达 8.02 亿,而中学生群体人数最多,占比达 24.8%,表明网络已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广泛使用,同时逐渐改变和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政府和学校必须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有序参与公共社会事项,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网络行为。该报告在对 2017 年 12 月-2018 年 6 月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调查中指出网络新闻的网民使用率为 82.7%,可见网络新闻在推动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表达社会政治态度的重要平台,为他们关注和参与同自身利益诉求相关的社会事项提供便利条件。除此之外,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网络信息的传播影响力,由此而产生的网络舆情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网络行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技术发展条件下社会舆情的延伸与发展,具有不同于舆情的特征,对网络社会的安全稳定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开展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研究,构建并实施相关工作机制对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推动互联网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经济社会各领域有着重要的革新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普及与应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时代要求,同时网络空间社会呈现出舆情信息多样性、价值观念多元化等特征,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顺应网络时代发展形势,为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系统部署和要求。2014 年 9 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指导性建议与意见,有助于学校积极应对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高校要清醒认识到互联网在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事项提供便捷的网络平台和渠道的同时也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进而能够把握本质实现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工作任务。随着校园网络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推动高校各项工作信息化和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为校园网络空间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术界对舆情的研究大多是围绕舆论或民意产生而展开,同时认为舆情是舆论相关情况的简称。为了更好地把握和梳理国外相关研究进展,本节主要通过研究发展时间进行分析。《牛津英语大辞典》出现的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一般还可以翻译为舆论,这就为后来学者开舆论或民意研究提供了基本方向和重要领域。相比于西方近代舆论研究,1900 年至 1930 年则是西方研究现代民意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学者们逐渐将舆论研究拓展到人民的社会政治态度方面。1913 年洛威尔(AbbotLawrence Lowell)将民意研究提升到政治建设和参与之中,使得政治家不得不重视民意的究进行了历史性总结和前沿性瞻望,同时对深入开展现代民意研究具有启发性。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舆论产生的缘由、过程及其效果,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也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哈贝马斯在《公众领域的本构转型》一书阐述了公共舆论的内涵,进一步为学者和人们普及对公共舆论的研究成果及认知。1930 年以后西方现代民意理论研究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37 年创办的《民意季刊》为推广现代民意研究成果提供重要宣传平台,从而将学术界对舆论或民意的研究在民间得到关注和认同。在 1935 年 10 月,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建立了美国民意测验所,推动了民意调查研究的革命性发展。1947 年 9 月美国民意研究协会和世界民意研究协会的成立将民意调查者组织起来,进一步壮大了民意调查机构和人员队伍。20世纪 60 年代以后,民意调查技术在西方普遍应用于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各个领域。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民意调查网络化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也极大提高了公众舆论的影响力。相比于传统民意调查技术研究的系统性,国外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研究具有滞后性和零散性,往往都是在互联网络空间产生一定影响的网络舆论事件后,学者对相关事件进行关注与解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网络舆论事件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与完善,学者们将会重新审视网络在现实舆论场域中的价值性,深入开展网络舆论研究,把握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与发展规律。综上所述,尽管国外有关舆论或民意以及网络舆情的研究形成了一定体系,但是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使其在网络空间治理上缺乏学理支撑。
..............................
2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相关概述
2.1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概念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概念同舆情、网络舆情关联性较强,同时具有包含与递进关系,三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准确把握这些概念,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1.1 舆情
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产生交流和标记符号,逐渐演化为语言和文字,进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因此,语言和文字是舆情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春秋末期,出现了“舆”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最早“舆”是车轮的意思,进而指车厢、轿子。而“舆人”本指造车的人,只是后来慢慢变化为人民百姓的意思。舆情最早出现于《旧唐书》、《全唐诗》之中,而且《辞海》将其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历史地看,舆情概念逐渐演变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态度等。
王来华认为“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①该定义提出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的基本观点。张克生认为“舆情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社会生活(民力)和民众中蕴涵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②他们对舆情概念作出基础性的定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随着我国在舆情领域的深入研究,学者们不断丰富和拓展舆情的内涵。刘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③该定义将舆情含义延展至人们广泛社会情感态度之中。本文把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相继罗列,从而更好地将舆情概念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本文所界定的舆情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为影响自身利益的公共事项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观点、意见和意愿的集合。
.............................
2.2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理论借鉴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
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提高了社会分工与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以经济基础为划分依据的阶级。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都存在着有关缓和或激起阶级矛盾的意识形态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其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或推翻旧的、落后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形成与发展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实践性,贯穿于阶级社会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程和批判吸收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革命的意识形态理论,为人们判断意识形态类型确立基本科学立场。马克思坚定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活动和唯一途径。意识形态是现实的人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而从实践的角度看待意识形态就要承认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也是人们根据现实生活的利益关系所进行的价值观点和理想追求的深刻表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①由此可见,他们坚定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基础和根本动力。综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意识形态都是紧紧依赖于物质生产实践并受其决定,指出意识形态中的矛盾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反映。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贡献在于从实践的角度深刻剖析物质资料生产和现实生活的本质,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形成、发展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具有革命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性,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提供理论指导。在领导工人阶级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列宁提出著名的“灌输论”并对其进行阐释。“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②工人群体由于本身阶级局限性,使其不了解社会主义思想,而工人阶级要想成为先进阶级和革命阶级必须掌握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列宁始终坚持以灌输的方式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工人们的头脑,并以此指导实践。
..........................
3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3.1.1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21
3.1.2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现状调查..........................22
4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机制构建..................................... 33
4.1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机制的时代意义...............................33
4.1.1 净化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环境的现实需要....................................33
4.1.2 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34
4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机制构建
4.1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机制的时代意义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为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便捷方式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形势。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推动高校或社会热点事件的形成与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机制的时代意义既是净化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更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需要。
4.1.1 净化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环境的现实需要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得社会信息能够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在网络信息洪流中影响着网民的信息选择。由于网民存在着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等要素差异,以及网络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增加了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的复杂性。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加强了校园与社会的网络信息关系,但是在更加开放、活跃的校园网络中充斥着不同社会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所以,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机制有助于为大学生营造安全稳定网络舆情氛围,净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环境。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