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防范对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90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校园暴力防范对策研究为主题,从问题、原因、对策三方面考察了当前大学生暴力情况,并进行了防范对策构建,为进一步净化高校环境提供一定的路径参考。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各大网络媒体的搜索引擎中,“高校校园暴力”可谓是热搜词之一,频繁发生的校园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校园暴力逐步由孤立排挤、勒索敲诈、聚众斗殴,逐渐发展到了更为抑郁自残、投毒戕害等严重的暴力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秩序和大学生成长环境。
2013 年 4 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 N-二甲基亚硝胺。2014 年2 月 18 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 年 12 月 11 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从“复旦高材生”到“投毒杀人犯”,再次让社会目光聚焦高校校园暴力。
西安工程技师学院 17 岁女生小宜连续两次遭同宿舍 5 名女孩群殴,出现表情呆滞、问话少答、全身震颤、哭泣等症状一事。小宜母亲表示,女儿已经不再上学了。

“悲剧”的频繁上演,再次让全社会关注点聚焦到高校育人环节。为此,众多学者也将研究视域投射到高校校园暴力防范上来,但侧重点主要集中在“以法治乱”层面,防范措施也主要体现在“严管”层面,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预防高校校园暴力的干预手段思考还不够全面,“宽严相济”结合的还不强,特别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认识还有待提升。不可否认,随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纵深发展,高校思想教育整体质量和教学成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社会整体预期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总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将思政教育与预防高校校园暴力结合还不够紧密、综合预防性还较差、系统性不够强,前置预防教育还不够到位等,这也导致了高校校园暴力事前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和事后缺乏及时防治。此外,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成为主流、价值观塑造面临的诸多“干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传媒暴力的“潜移默化”等都市高校校园暴力的“催化剂”。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视域,并考察高校、社会、家庭以及个体等综合性因素,全面分析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演进脉络,也为有效防治高校校园暴力的频繁发生提供了路径参考,意义重大。[1]为此,笔者导师申请并承担了“大学生校园暴力犯罪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项目编号:w2018089”的研究工作,笔者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有所收获,这是选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关于校园暴力研究起步较早,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学者就开始对校园暴力进行研究,而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人类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而来的也是各国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猛增,这也引起了各国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研究,而研究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校园暴力的概念、特点、类别、危害以及预防等方面,并形成了诸多具有共识性的理论成果。

(1)对校园暴力概念的研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暴力是施暴人对自己、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武力、语言、心理、财产上的施暴,从而对被施暴人造成身体或心理的危害。广义而言,暴力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暴力摧残行为,但本质而言,都体现了施暴与受害双向性以及一定程度的危害性。
聚焦“校园暴力”,则在空间上对暴力发生的具体场域进行了限定,从而也是暴力问题研究有个更加现实的关切意义和实用价值。最为较早研究校园暴力问题的学者,挪威心理学家奥尔格斯教授以校园欺凌事件为研究对象,并对数万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归纳校园暴力总体特征,进而从施暴者和受害者层面来对校园暴力定义,即一个学生多次或长期受到来自其他学生或学校因素的欺负,这个学生就毫无疑问就是学校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而这种伤害的制造源就是施暴者。这一定义虽然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纯粹,但直观的揭示了校园暴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校园暴力研究不断深入,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也不同程度开始对校园暴力进行深层次研究,并对校园暴力概念不断进行丰富完善,扩展其理论外延,例如,美国学者从结果导向层面将“校园暴力”定位为“直接破坏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妨碍教育使命以及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破坏性行为”[2];新加坡学者则直接将“校园暴力”定义为“以校园为背景发生的一切暴力攻击行为”。但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研究都涉及到“三大要素”:即发生的场所要件——校园,本质要件——暴力行为方式,结果要件——产生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而这三个基本要素也涵盖和描述了校园暴力的内涵和轮廓,较为全面的阐释了“校园暴力”的特征。
.............................

第 2 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高校校园暴力
2.1.1 高校校园暴力的概念
关于“高校校园暴力”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确切的定义。“高校校园暴力”仅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认为是发生在高等学校的、涉及到在校大学生的、达到一定程度的侵害行为。
国内一般将高校校园暴力的定义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素:(一)高校校园暴力通常指出现在高校校园内抑或与高校相关的一些暴力行径;(二)校园暴力施暴抑或受暴人通常为在校师生,亦包含校外人员向高校师生施暴的情况;(三)高校校园暴力的直接后果通常为侵害他人人身与财产安全,甚至会对受暴人带来一定的心理伤害。
外国校园暴力表现方式和类别各式各样,整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暴力攻击事件。所谓的暴力攻击通常包含强奸、性骚扰及学生间斗殴和抢劫等暴力行径。(二)偏见暴力事件。(三)自残或自杀事件。自残或自杀事件对于校园常规教学秩序与他人心理均会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与冲击。(四)利用武器制造的暴力事件。此类暴力事件通常包含随身携带危险武器到校园中抑或利用武器威胁与凶杀这类案件。(五)袭击教职工暴力事件。此类事件主要涵盖偷盗教职工财务等行为以及辱骂、构陷与殴打教职工等事件。(六)因酗酒、服药吸毒引发的暴力事件。(七)媒介暴力事件。此事件涵盖通过媒介予以欺诈、墓改抑或盗取受害人信息、网银及利用受害人名义发表不当言论等,为受害人引发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抑或物质损害的行为。
综上可以得出,高校校园暴力是以高校成员为对象,暴力行为实施于高校内或者与高校相关区域,造成受暴人员身心受伤,属于人为因素侵害到学生身体与精神上达到某些程度的行为。本文研究中所述“高校校园暴力”,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的校园暴力行为。
...............................

2.2 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防范
2.2.1 防范
根据《辞海》解释,防范释义是防备,戒备。在本文中主要是指高校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或措施对校园暴力加以防备,避免其发生的一种事前准备活动。
2.2.2 高校校园暴力事件防范

由于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就有突发性、危害性、不可逆性等特点,加之高校健康稳定发展关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有效防范高校校园暴力事件长期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研究的重点。学者赵莉针对高校校园防范的时效性,将防止措施分为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其中,短期防范措施主要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重点聚焦于校园弱势学生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例如,现在诸多大学都会根据学生饭卡使用情况分析,一旦少于最低标准线,就会往学生的饭卡里打钱,既照顾了学生的面子,也进行的精神和物质关心,并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净化和治理;长期措施则是从思想根源来防范暴力事件,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牢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确保大学生群体行为合规合矩,长期维护高校校园和谐氛围。[1]赵珊、熊英则以暴力事件原因为依据,从个人、高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制定防范措施:大学生个体要筑牢法治意识,强化集体意识,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克制力,确保行为合规合矩;高校要注重心理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压实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责任,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和讲座,提高源头治理能力,并突出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严肃处理高校暴力事件的肇事者,时刻敲响警钟;家庭要注重子女的独立性教育,有意识培养女子集体意识和分享思维,并有意识进行苦难教育,提高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要强化正面舆论引导,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社会环境。[1]聂媛媛则从心理健康教育来提出对策建议,她针对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性还较差、人际交往经验还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前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并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健康生活情趣,确保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过好大学生活。
..............................

第 3 章 当前大学校园暴力现状的调查 ............................... 33

3.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 33
3.1.1 调查对象 ............................... 33
3.1.2 问卷设计 ................................ 34
第 4 章 高校校园暴力事件产生原因分析 ............................. 48
4.1 个人因素 ............................ 48
4.1.1 价值观念尚未成熟 ............................... 48
4.1.2 人格心理尚未健全 ............................... 48
第 5 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暴力的防范对策 ................. 58
5.1 防范高校校园暴力的原则 ......................................... 58
5.1.1 严格管教与关爱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 58
5.1.2 尊重信任与从严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 58

第 5 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暴力的防范对策

5.1 防范高校校园暴力的原则
5.1.1 严格管教与关爱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成熟的关键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但由于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躁动特征,容易被错误价值观诱导,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气。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高校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时,要秉承疏导与堵楼相结合的策略,既要以温和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关爱教育大学生向善,以惩罚警戒大学生避免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

5.1.2 尊重信任与从严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是一群心理情感较为敏感的群体,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家庭宠爱的环境之中,在进入高校开始集体生活时,会存在阶段性的适应性心理阵痛期,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在管理和十教过程要要坚持一碗水端平,要尊重和公平对待每一位大学生,既要尊重其健康生活情趣,也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营造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但同时也要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适当的惩戒既是对于遵规守矩学生的尊重,也能够以惩戒为手段激发学生自发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
5.1.3 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普遍以共性教育为主,采取一刀切,善于做归纳,而忽视了对个性问题的研究,但不同受教主体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而且大学生家庭环境、性别差异、成绩好坏、个性迥异等不同的特点也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生态,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在进行基础思政教育知识普及和传播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法律、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不同方面的教育,而且应该根据大学生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建立个性课堂,以引导大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既有利于维护校园稳定,

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

第 6 章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