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古往今来,平等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也对平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西方国家早在思想启蒙阶段就曾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但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始终是人们不断探索的议题。平等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可以说平等一直以来是人类的梦想,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争取平等并为实现真正的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历史。因为人只有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下才可能全面的发展自己的才能,所以平等就成了一种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的价值观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以平等作为前提,这关系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社会平等的追求不断加强,平等逐渐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集中体现在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当中。在我国,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平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重要内容,社会平等的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有关平等的内容。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方面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②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强调男女平等,指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③在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强调国家平等,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中指出,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个时候,物质极其富裕,社会极度发达,“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国外平等问题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古希腊的平等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无偿的占有奴隶的所有劳动成果,因为严重不平等导致的社会动荡现象频频发生。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形态下,对平等的追求和向往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古希腊的平等观最具代表的人物是柏拉图,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人分为哲学家、武士、自由民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是依据人们的本性相互协作,从而社会分工而来的,所以是平等的”①。可见柏拉图的平等观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一部分人的平等。他从平等可以用来评价社会的合理合法性,评价社会成员的行为准确性这样的功能的角度来看待平等问题。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柏拉图的平等观,强调平等不是绝对的,绝对平等不仅不现实,而且它本身也是不平等的,平等的真理性应在相对真理中去寻找。但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平等是一种美德,平等应该是和正义密切相关的平等,提出了“平等的正义”和“分配的正义”。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观点。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少部分人的平等”不同,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第一次将包括奴隶在内的人都纳入了平等的范围,认为所有人都具有自然所赋有的理性,都应该享有尊严和权利的平等。这是平等思想的一次突破。在此基础上,古罗马著名的思想家西塞罗以永恒存在的自然法为前提推导出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竭力强调在理性面前的人人平等,指出:“我们给人下的定义,唯一的定义,它应该是适合于一切人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在种类上是没有差别的,否则人的定义就不会适合于一切人了”。②西塞罗的自然法平等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希腊的平等思想是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属性的,古希腊的思想家更加侧重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而对于人们自身的关注略显不足。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当中关于平等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卢梭。皮埃尔勒鲁在《论平等》中提到,“平等,这个口号是从哪来的?它来自卢梭,卢梭的书籍。”①可见卢梭在西方平等论中的地位。卢梭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思想:“人生而平等,一切主权应给予人民,人民的财产也应该尽可能平等。”②他强调:“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没有平等的自由也不会是真正的自由”。③卢梭还提出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思想,在他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到:“作为自然状态的人最初都是平等的,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一个人开始发现占有另一个人粮食的好处,不平等便像农作物一样萌芽生长。”④卢梭的平等思想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激进的,可以说卢梭是 18 世纪启蒙运动中最伟大的平等论者之一。他的思想体现了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社会契约论的另一位创始人霍布斯对古代自然法学派的平等思想进行了传承,他提出:“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的自然机能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作为自然物的人是平等的。”
..............................
第 2 章 平等与社会主义平等观
2.1 平等的缘起与内涵
2.1.1 平等的缘起
“平”在篆文中是会意字,“‘平’由表示气息平直地输出的‘亏’(读作 yú,隶变后写作于)和表示均分的‘八’两部分组成”。①意思是均分则平舒,语气平直舒缓。因此,平在古汉语中有“齐一、均等、平均、平衡的意思”②,如《易经·乾卦》中的:“云行雨施,天下平也”。③“等”在篆文中也是会意字,“‘等’由表示竹简的‘竹’和表示官吏办公场所的‘寺’两个字组成”。④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把竹简收拾整齐的意思。因此,等在古汉语中有“相同、同样的意思”。⑤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⑥可见,“平”和“等”两个字组成“平等”这个词,意思就是“平均而相同”。佛教传入中国后,根据意译使用了平等一词,将梵语“sama”翻译为平等。在佛教经典中,平等作为一个术语,意味着高、低、深、浅层次之间没有区别,“宇宙本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故称平等”。⑦即“所有现象在共性或空性、真如性方面没有区别。”⑧佛教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样的,所有的法则和所有的生物都没有区别,所以它被称为“平等”。这有点像意大利语中的 Equale,法语中的 Eqal 和德语中的 Gle-ich 都是平等的意思,这些词不仅意味着平等,而且严格来说,也意味着相同。意大利语、德语或者法语在描述两件事物的时候,如果说这两件事物是平等的,那么它意思就是这两件事物是相同的。
平等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从原始的平等观到无产阶级平等观,有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的‘平等范围缩小’,另一个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期间的‘平等范围扩大’”。①最原始的平等观念是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关系中产生的,与当时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在早期的原始社会,即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包括土地、劳动工具在内的生产资料,都是氏族公社公有。那时,生产力水平很低,宗族成员只能相互合作、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相互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平等的。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原始的平等观念的内容和性质。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涉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点自然是非常古老的。”②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部族成员与外族成员之间自然不存在平等权利,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当然也不会有平等权利,甚至渐渐的当妇女也沦为私人财产,部族成员的平等权利也开始把妇女排除在外。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平等的基本观点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平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是通过批判和继承旧平等观最终形成的科学的平等观。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平等是一种实践的社会关系。实践的方法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主要方法。马克思认为,从抽象概念前提而出发的方法论范式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平等的本质,要理解平等的本质必须将其置于社会生产实践当中。马克思曾在《神圣家族》中论证了经验具体与抽象范畴之间的关系,对思辨结构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思辨结构只是通过推演的方法描绘了历史的进程,而忽略了现实的丰富内涵。社会经济规律不是靠从观念范畴的推演中得来的,这种推演是不符合实践唯物主义立场的。他以果品举例,指出:“思辨从各种不同的现实的果实中得出一个抽象的‘果实’—‘果品’,所以,为了要达到某种现实内容的外观,它就不得不用某种方法从‘果品’,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的果实,返回到梨、苹果、扁桃等等。但是,从现实的果实得出‘果品’这个抽象的观念很容易,而从‘果品’这个抽象的观念得出各种现实的果实就困难了。如果我不抛弃抽象,甚至不可能从抽象转到抽象的对立面。”①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要想发现概念中的丰富内涵,就必须扬弃概念的抽象性,并且利用实践的眼光去检验它。基于此,马克思要求从社会生产关系出发去把握平等,平等问题的研究要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之上。真正的自由平等要在市民社会中追寻,因为真正的平等也是根植在市民社会当中的。
第二,平等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运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用之下进行的,社会政治变革的根源也在于此。因此,平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影响。没有生产力,平等的观念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分,平等观念始终与某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关,没有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平等的要求就失去了现实基础和价值标准。因此,平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始终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平等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强调的:“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
..........................
第 3 章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时代诉求............................36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平等观诉求...............................363.1.1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要求.......................36
3.1.2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意...............................38
第 4 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平等观培育的紧迫任务................................47
4.1 当代大学生平等观的状况及其特点.......................................47
4.1.1 大学生平等观的状况......................................47
4.1.2 大学生平等观的特点...........................................52
第 5 章 培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原则与内容.............................61
5.1 培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原则.....................................61
5.1.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61
5.1.2 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62
第 6 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培育路径
6.1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平等观教育的校园合力
6.1.1 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做好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培育工作,事关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只有坚强的组织领导才能使培育工作落到实处。组织领导,首要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这一论断十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从本源上为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军、民、学全面领导中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意味着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帅”,承担着统御千军、指挥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责任。在高等教育领域当然也是如此。习近平指出:“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②因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大学生社会主义平等观培育的根本原则,只有牢牢把握这个原则才能保证培育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平等观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高校体现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委工作部门和学校行政工作部门的作用,形成党委、行政、群团组织相互配合的教育合力。只有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才能有平等观培育的资金保障,才能对平等观培育的重要项目、重要活动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只有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才能强化阵地管理,才能实现坚持政治功能与育人功能相统一,推动学校基层阵地发挥作用;只有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才能建好培育队伍,才能为他们更好从事培育工作搭建好平台、创造好条件。因此,高校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各级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强化责任落实,明确责任主体。要通过细致的任务分解,明确培育工作部门责任、领导责任,
把工作任务落到岗位上,落到人头上。要列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效果清单,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一个难题一个难题破解。要通过层层建立责任制,保证各二级学院各部门上下联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为扎实开展平等观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
结束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