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现状及其对策之政治研究--以驻保高校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91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论文研究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现状及培育对策,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探索。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对义利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义利观的教育和培养,指引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古至今,义利观一直是社会普遍讨论的人文道德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义利观主要包含人们对义利内涵的认识,对义利关系的态度以及如何进行义利取向,义利观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众多的现象与问题。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逐渐形成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义利观,对我国传统义利观中的理论和相关的观点进行了肯定,并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国情出发,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西文化交织并存,相互碰撞,社会主义义利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从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义利观问题上出现选择困惑,比如对于“摔倒老人扶不扶”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是毫不犹豫的救人还是思考老人是否会讹上自己;比如“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抢救两名落水儿童”事件值不值的问题,见义勇为该不该的问题;比如“小悦悦”事件,前后 18 名过路者竟然选择了漠视,而救人的陈贤阿姨的壮举竟被人认为是为了出名,种种事件,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在义利取向问题上呈现出不正常的现象。义利观问题不仅是思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年一代,必须高度重视义利价值及取向问题。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并且保持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性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全面的针对大学生的义利观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是帮助我国全面的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保证我国在当前激烈的外部竞争的环境下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开展大学生义利观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接班人,从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义利观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义利观研究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大学生义利观相关概念的研究
关于义利观的内涵,李向阳(2017)指出义利观源于中国儒家文化,它既是一个伦理学问题, 也是一种治国安民之道, 因此自孔孟开始一直是历代先贤关注的持久不衰的议题。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义利观的开创者, 其基本理念是重义罕言利, 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以义制利, 以义节利。孔子的义利观统一在义上, 义为核心。郭兆云(2017)提出:科学的义利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核心,“义”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国家、民族、人民之大义;“利”就是物质利益,也是个人的正当利益和国家、民族、人民之大利。吕增艳(2017)在一文中认为习近平同志提出“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正确义利观,虽然针对国际关系、对外交往,也是当代处理“义”“利”关系的规律把握和本质总结,其中蕴含着义利并举、义利适度的科学内涵。
关于大学生义利观的内涵,朱秋飞(2016)认为大学生义利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人合法利益的科学义利观。高文静(2014)认为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是指国家、集体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有效的提高大学生解决义利矛盾的能力的方法。它涵盖了大学生群体关系以及物质、精神生活的关系等内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义利观
在中国,“义”、“利”二字都源于甲骨文。义,繁体为“義”,由“羊”和“我”构成,羊象征着善和美。有关“义”的内涵演变为:《中庸》认为“义”就是“义者”;从《说文解字》中获得的介绍是一种威仪,并带有和善性。发展到殷周时期时,“义”代表着高尚的威仪,在春秋战国时它被普遍定义为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可以说,“义”就意味着是善的和美的,是应当的和合理的。利,由“禾”和“刀”构成,《说文解字》释为“利,铦也”,指刀剑等工具的锋利,据郭沫若的考证得知,“利”与农业生产分不开,它是收集农产品的一种工具。在春秋战国之前,“利”代表着种植、庄稼、农产品以及它们的延伸含义等,有着丰收的吉祥之意。在随后的时期内,“利”的内涵演变为两种:一是与商业有关的物质之利;二是与“义”相结合的道德之利,即一种结果、价值和成绩等。在西方思想史上,“义”与“利”均来源于古希腊文,其中“义”的文化内涵是道德品质,“利”则有着贬义内涵,即私利和个人利益等。“义”与“利”,既是价值观的核心,又是道德观的精髓,从古至今,备受人们的关注。
义利观主要包含人们对义利内涵的认识,对义利关系的态度以及如何进行义利取向。构成义利观的义和利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利是实现义的物质基础,义为利的获得提供保障。二者同等重要。李培超在对义和利的辨证论述时提到,它们有着目的和方式的辨证关系,能够将任何行为用动机和效果来描述。在当今社会中,生活文明、环境文明、政治文明等都需要“公利”和“公义”来维护,“反对利己主义和抵抗不良思想的入侵,都需要坚持道德价值观原则”。这就需要在社会中形成普遍的义利观。王月霞认为:“义利观有着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用动态的手段对其进行时代化的推动,使其形成与社会背景相契合的更新版义利观”。
脱离物质谈精神或脱离精神谈物质都是片面的,只有以“利”为基础,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以“义”为导向,强调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人的精神建设,并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

2.2 理论基础
2.2.1 中国古代义利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放眼整个历史链条,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者 们对义利关系有着不同的界定和阐述,但是在这些辩论中,所有人都认可义利对人类 的深层影响,包括思想变化、道德发展以及价值观形成等。从传统文化角度可知,我国古代义利观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派别:第一个是儒家的重义轻利理论,孔子提出的义利关系发展理论等。在儒家思想中,义有着广而精的内涵,不仅能够表述政治思想、社会道义,还能延伸论述世界之物和宇宙的守义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所坚持的“义”的内涵与周礼有着极近的渊源,周礼秉持礼法、秩序和等级规则,对不同层级的人有着不同的规范和要求。孔子对这种礼法制度非常赞成,认为义就是要克制自己,服从礼法的要求,不要超越界限的活动。基于此,儒家所认可的“义”带有明显的周礼文化特征,即处理关系要有道德自觉性,并按照既定的礼法规则进行。“义”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过程,人在使用义务前,需要解决应该怎么做事的问题。第二种是墨家提出的“义利合一”论。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相爱,交相利”,其实质内涵就是义利相融统一。墨子提出的兼顾仁爱理论要求人们用高尚的道德、无私的关爱,仁爱与儒家的仁义有着相似的观点,都认为“义”是一种道德品质,“义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义是富贵贫贱的界限,义是国家和平的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寓于其中的传统义利观更是传统文化之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
.........................
3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 12
3.1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 .......................... 12
3.1.1 主流认同社会主义义利观 .................. 12
3.1.2 义利观呈现多元化趋向 ...................... 13
4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2
4.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 22
4.1.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22
4.1.2 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 22
5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对策 ......................... 27
5.1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 27
5.1.1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27
5.1.2 坚守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阵地 ...................... 27

5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对策

5.1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5.1.1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6 结论
培养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当代重要的时代工程,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最重要的筑梦人,大学生要科学对待义利问题,正确进行义利取向。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论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驻保高校大学生义利观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虽然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坚定拥护,但现实中又被形形色色的诱惑所干扰,知行不能实现有机统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无法进行正确的义利取向,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实用主义色彩。通过从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问题产生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增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对策与建议。首先,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守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加强高校义利观教育:坚持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导向,树立义利并重的教育理念,推进大学生义利观教育路径和模式创新,提高师德建设的质量。再次,发挥家庭的内在教化作用:传承优良家风,做到见利思义;明辨礼义廉耻,尊崇高尚情操;崇尚勤劳致富,摒弃好逸恶劳;铭记家国情怀,修身立德并重。最后,提升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洞察义利是非,知晓善恶美丑;主动投身实践,坚持知行统一;秉持“四个自信”,立志成长成才。
考虑到本身原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大学生义利观的引导和全面疏通,要求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其中就要求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也要求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更要求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本文的这些研究工作,是对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研究的丰富和全面发展,希望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