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培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92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对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进行深入研究。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①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民族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在民族精神的鼓励和推动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梦想,同时也孕育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精神为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思想智慧。因此,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梦的承担者与实现者。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不仅关系个人的发展,也和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 中国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有利于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就是深化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中国梦相关理论、民族精神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弘扬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将中国梦植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法制,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上“歪风邪气”的影响,难免会产生一些极端的个人思想倾向,阻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中国梦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为大学生 的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指明前进方向。高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在新时期,应紧扣这一时代主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越条件,营造良好的民族精神培育氛围,将中国梦思想融于各类校园活动之中,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大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自身建设,把内在的动力外化为自身的能力素养,达到育人效果。中国梦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精髓,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这种精神力量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激发他们勇于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个人梦和国家梦的互动融合中,实现人生价值。将中国梦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尽管许多国家尚未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但很多国家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已经有了较久的研究,并在国民教育中逐步渗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完备的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德国作家莫泽尔在其《论德意志民族精神》一文中就详细叙述了民族精神对国家的重要影响,在德国社会引起了很大关注,他们认为这种民族精神可以帮助德意志民族恢复往日的强盛。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没有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但同样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移民意味着文化多元化,美国人民崇尚自由,各大高校非常重视民族精神培育,这种“美国精神”是美国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韩国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以体现在其《韩国教科教育之变迁》这本教科书中,书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可以为国家的兴旺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并在 1968 年的《国民教育宪章》中,将“培养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而献身的真正的韩国人”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目标。相比以上国家,新加坡更注重国民“家”的观念,“家”即是国家。1991 年新加坡颁布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指出公民的价值观主要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由于新加坡特殊的国民情况,各种语言和不同的信仰,采用多种官方语言来促进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公民之间的融合和认同。
.........................

二、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概述

(一)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1.中国梦
中国梦的内涵十分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梦的内涵,因此,观点也各不相同。学者李君如认为:“‘中国梦’较早的最为普遍性的观点是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之梦,就是我们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梦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赵汀阳认为:“中国梦是一个使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梦想,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孙来斌认为:“从今昔对比来看,不能将中国梦简单地理解为‘中山梦’或‘中共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只有将其置于整个近代历史语境中,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从大与小或群体与个体比较来看,大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小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不可或缺亦不可偏废的两部分。”习近平在阐释中国梦的概念时指出:“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领导人和学者对中国梦的理解来看,大家的共识就是,中国梦是一种民族梦、强国梦和集体梦,因此,本文认为,在对中国梦的众多理解中,还需要凸显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本质内涵的阐释,也就是说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来理解。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民族精神
全面理解民族精神,首先要科学的理解民族精神的两个前提,即民族和精神。“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长久积淀的结晶。”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些共同的心理素质可以使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精神则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产生的思维活动和思想观念等,是一种社会意识;另一种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主观存在,是根植于人的意识深处的主观状态,具有稳定性和层次性。其第二种含义就是民族精神中“精神”一词的阐释。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具有目的性和持续性。这种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就是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而成的,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又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所以,民族精神的内涵应当包含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就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载体使大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升,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梦践行者。
........................

(二)民族精神的特征及功能
1.民族精神的特征
民族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离不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不单单是一个民族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所取得的一般性精神成果,它的形成和弘扬与民族特征是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的特征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民族精神在不断的发展中与时俱进,并根据新的实践创造出的新的精神,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在中国梦视域下,民族精神主要有如下特征:
(1)民族性。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是一步一步发展,慢慢积累而来的,因此具备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作为民族精神的首要特征,是民族精神特征的重要部分,就像民族精神的根,不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民族性都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改变它原有的特征,都可以在任何时期展示出一个民族巨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性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纵观传统文化典籍,《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天、地与人称为中国三才,人们所有的传统文化故事都是在这三个维度中产生的。所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本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性的一种内在表现。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人民都是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追梦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一路漫漫走向辉煌的投影,可以看到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坚持不懈拼搏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2)时代性。民族精神的发展始终要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相契合。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具有不同时期的时代性,民族精神只有随着时代共同进步才能保证民族经久不衰,只有随着时代共同发展才能生存和传承下去。伟大的实践孕育着伟大的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动力和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又孕育了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是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始终反映新的时代要求,不断吸纳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精神。这些具有时代性的精神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新鲜的血液。
......................

三、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6
(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取得的成绩..........................16
1.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度不断提高......................16
2.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断加深..................16
四、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 25
(一)营造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25
1.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25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道路....................26

四、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

(一) 营造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
1.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

结语
梦想是指引人们前行的引路灯,当一种梦想将中华民族各成员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融合起来,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现的可能。大学生正处于追求梦想的年龄段,在大学期间,应当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并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中国梦将个人梦与国家梦融为一体,是个人梦与国家梦的最高有机结合。大学生应当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大学生的个人梦应当融入中国梦之中,这种梦想既美丽又艰巨,需要每一个大学生不断奋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去创造和追求。培育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高校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用新时代的传播手段和途径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扎根于心,并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来让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取得成效,让大学生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中国梦是当今的时代梦,本文选取中国梦视域下对大学生民族精神进行培育研究,将中国梦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梦同国家梦的关系,自觉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加速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其原因从国家、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处理好个人梦与国家梦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加速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