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微信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95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研究政治的论文,笔者通过相关调查,对目前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做了现状和趋势分析,归纳(分析总结)微信等微传播方式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正负面影响,并归纳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三个方面各自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6 年 4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已有 7 亿网民。据 CNNIC《第 40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 2016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 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 46.1%、46.4%。①到 2018 年,据 CNNIC 第 41 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 亿,手机网民占比达 97.5%,移动网络促进“万物互联”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不同于以往,作为互联网应用终端的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并已经在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
主要以手机为载体的 “微文化”带给大学生的是一种数字化、效率化的体验,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靠各种微平台来获取日常所需的信息。这种数字化形势给学生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开放的虚拟社交空间,使得不同群体的思想意识得以交流,产生思想碰撞。而多元化的思想又会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构建和行为导向产生影响。此时行之有效思想政治教育便会有利于对大学生意识以及行为产生优化作用。
“微文化”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往往短小精炼更具阅读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尤其是以微信为主的社交平台在学生广受欢迎。据问卷调查可知,微信已成为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款社交软件。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③。而高校作为多元化意识形态产生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微文化时代下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俨然成为一个需要推陈出新的主要话题。所以,认识“微文化”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境遇,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新任务。
.............................

1.2、研究意义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文化已然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以“微文化”为切入点,明确“微文化”、微信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时代特征,剖析在微文化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遇到的考验、存在的问题和各种影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辨别西方各类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思想整治教育、校园文化、抵御西方不良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有组织的方式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意识培养的活动②。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后备力量,对他们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微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呈现出更大的波动性、不可控性,所以高校只有更好地发挥意见领袖作用,把握话语主导权,稳定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如今网络是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高校应牢牢把握此机遇,建设网络教育新阵地,利用“微文化”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力争将社会主流意识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里。 “微文化”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变化,合理有效地利用微信这类新媒体进行教学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而言,能够有利于了解和把握这种时代新状况、新趋势。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微时代下进行研究,可以对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1.2.2 现实意义

首先,这符合党和政府的相关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领悟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意义,切实加强领导。”②随着网络对生活的渗透越来越深,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在日益增长,加之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现在高校的学生随时都用手机浏览网页、参与虚拟社交活动。据问卷调查表明,96.3%的大学生在使用微信,并有 31.9%的学生表示半小时不打开微信软件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在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过程中,各种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些消极、恶俗的内容会直接影响他们意识形态的构建。所以在新时期下,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制是必要而迫切之举。当前,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准确认识学生们的思想变化,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联合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③,时刻注意网络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应。高校进一步借鉴在微时代的先进经验,也有利于建立有效管理体系。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文章涉及三个重要概念。第一,是微文化。文中所述的微文化并不等同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提出的微文化,本文叙述的微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信息形态。第二,是微信。微信平台推出后迅速得到了广大客户群体的认可,充分了解微信的功能有利于开展后续的研究工作。第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意义。
2.1.1 微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2.1.1.1 微文化的概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麦子首先提出了“微文化”的概念,他主张万物本微,蕴含着佛学理念。而本文所研究的“微文化”实际上是指信息特征。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精简化的信息形式,同时更加注重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信息的时效性,所以这里的“微”是指以由小见大、由点及面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传播,例如微信、微博、微公益、微电影等。此时,人们发现良好且有意义的沟通并非一定要基于长篇大论,短短百来字就可以清晰的传达出想表达的信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他们所追求的是可以在任何空余时间来接收到新信息,比如上下班的途中、工作之余的片刻休息时间。随着“微文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发布、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媒体,而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当这些普通人的微薄之力在“微文化”时代强劲的牵引下集聚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海啸效应”,力大则大潮、力小则小潮以及力过则无潮,所以正确的牵引十分重要。“微文化”是指一种更加注重个体的信息形态,它也是一种更加强调互动性、平等性的沟通方式。
2.1.1.2 微文化的特点
(1)内容简短,便于阅读。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难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进行阅读。为了满足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需求,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微文化。它的内容基本都是短、平、快,呈“碎片化”。例如在微信、微博中发布信息,只能小于等于 140 个字符,语音则不得超过一分钟。这一特点恰恰弥补了传统文化载体信息冗长的缺点,满足了现代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信息的要求。微文化使得信息都像新闻标题那样字字珠玑地深入人心,而人们也越来越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并广泛沿用开来,这种方式在信息传播时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旋风,作用于人们的生活。
(2)获取便捷,易于传播。

以微媒介为载体的微文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不同以往的是,目前接受或传播信息不再局限于电视、电脑,随身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只要能接入互联网,都可以接收信息,传递信息。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变得十分便捷灵活,只要他们打开自己手机里的 APP 应用,刷新后就可以获取最热门的资讯。当人们获取到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时,只需要通过一键转发就可及时传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进行资源共享。通过 Web2.0 的技术平台,信息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播方式,而是以网状结构传播。

............................


2.2 基于微信的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移动学习理论
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移动计算设备的在线学习活动,它使学习者能够进行多层面的交互,使学习更具体验性和丰富性。

在理论层面上,白浩认为,微信具有的公众性、高时效性以及内容丰富性等传播特点,这让微信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前景②。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微信为移动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③。微信平台有开发成本低,碎片化知识传播、受众影响面大等特点④,可以移动学习形成互补。国内外学者都普遍认为移动学习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微信平台可以为移动学习提供支撑,使得移动学习可以更好地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在实践层面,袁磊进行了微信教育应用的案例研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微信教育应用可促进教与学的开展。

基于微信的兼容性,可以在微信中加入一些小程序,形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链。由于大学生中微信的普及率较高,所以微信可以成为学习内容推广和分享的有效渠道。相对于 QQ 和微博,微信应用于移动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实时移动通信带来的学习者高使用率和高关注度,以及强关系带来的学习圈子内用户的相对一致性⑥。
2.2.2 载体论

20 世纪 90 年代,“载体”这一概念兴起。简单地说,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指主客体可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要满足两个要求,其一,可以传达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其二,它需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客体紧密连接。“微文化”的客观形势下要求高校必须将网络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
目前,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把网络看作是一个载体,研究如何利用通过网络技术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则是把网络看作一个宏观背景,研究如何应对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新问题①。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第一种理解,即对如何运用网络载体来改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差强人意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大众传播媒介因其传播广、效率高、使用便捷等特点俨然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而微信作为当下最热的交互性平台,更应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应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手里的一把利剑。
.........................
第三章 微文化下微信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联分析...................... 18

3.1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 ............................... 18
3.1.1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分析 ................................. 20
3.1.2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困惑 ................................. 23
第四章 运用微信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38
4.1 改进大学生思想观念 .......................... 38
4.1.1.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 38
4.1.2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 39
第五章 余论与展望................. 49

第四章 运用微信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4.1 改进大学生思想观念
4.1.1.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定义: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选择、质疑、理解、评估、创造和思辨的能力。③大体上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较高,他们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信息、如何对待看到不利于社会团结的言论,并且不会在自己的微信中传播反党、反社会以及其他不良信息。同时也存在一些对社会问题和时政信息辨别水平不高的同学,他们容易偏听、偏信,受反动思想、言论的蛊惑。因此,高校有必要把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思政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应开展相关课程来促进学生对微信等微媒体的认知。大学生是较早接触微媒体的人群,但还没有相关的专门性课程告诉学生该怎样正确处理微媒体中的信息,学生对于微媒体的运行机制、运行特点也不熟悉,导致他们盲目听信所谓网络大 V 的言论。面对这一情况,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活动,或者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
其次,学校应加强学生运用微媒体的能力。新时代下,各行各业都已经注意到了微媒体的力量,尤其是微信。不管是知名上市公司还是街边小饭馆,都会利用微信进行相关宣传,所以微信策划、微信公关也是当前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学校可以根据这一就业特点、结合自身的情况,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比如:如何运营微信公众号;怎么做成功的“微信人”?此类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还能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一举两得。当然,大学生自身也必须重视自身的媒介素养的提高,加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学会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他人。
............................

第五章 余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