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①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和判断、行为方式、人格特点、价值目标和追求、人生目标规划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大学生在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导致高校大学生过于追求物质享乐,缺少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大学生励志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主体联合行动,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最终实现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和综合提升。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特点、价值取向、行为特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他们追求自我、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喜欢追求新事物,在价值取向上更倾向于实用性和功利性。且大部分当代大学生都是“4-2-1”家庭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衣食无忧、备受呵护,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较弱、在为人处世上常以自我为中心、与此同时,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中国青少年在进入大学前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比如考入名牌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进入大学后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似乎已经实现,部分学生开始处于无目标、无动力的状态。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励志教育尤为必要。
分析大学生励志教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开展,仅仅是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内在品质等角度进行的,因此励志教育的开展效果并不明显。从人文关怀、思想观念引导等角度对大学生励志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是希冀于励志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人文关怀的有效应用,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落实励志教育创新时,从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以及整体课堂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励志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大学生的寄语,这说明青年的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建设之间有密切联系。注重大学生励志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个人价值、人生规划等方面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背景下,针对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必须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学生思想价值观等方面展开研究,帮助大学生转变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人生志向和价值目标,在强化人力资源及调整励志教育模式等方面发挥指向性作用。“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的励志方向,需要从“志向”、“梦想”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此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调整与优化。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从大学生的才能、素质、思想、价值观等方面展开的讨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本身具有强烈的自我自强意识、成功成才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是所谓的“天之骄子”。但是,在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社会定位及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开展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对实现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观念、坚定个人信仰及自我定位等方面的调整有积极作用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研究目的是从教学方式、励志教育开展及教学内容调整等方面进行分析,注重社会人才需求、经济发展与大学生价值取向、人生定位融合,是励志教育开展及明确教育、指导方向的必然需求。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大学生内在发展动力,培养大学生民族担当意识和为人生理想拼搏奋斗的毅力;同时,励志教育要以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
1.2.2 研究意义
大学生励志教育是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学评价等角度展开分析,帮助大学生厘清思想观念、摆正自我定位、明确人生方向。首先,励志教育工作是从学生三观的角度展开的,在逐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以此实现教学质量、教学方向及教学价值等方面的提升。其次,励志教育工作的开展,注重学生心理变化、心理动机、心理养成等方面的因素,在应用自我效能理论的前提下,实现大学生励志教育工作整体效果的提升。再次,在开展大学思想教育工作时,需要从大学生自身性格、行为方式、个人价值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控力及坚韧性格的基础上,实现励志教育与潜能教育工作的同步落实。中国当代的大学生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自我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面临压力,社会的全能复合型人才数量相对降低,
大学生自身也将失去许多发展机会,而这需要合适且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在强化大学生励志教育时,需要从教学模式、课堂设计及教学方式调整等方面进行研究,在迎合人才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励志教育工作的拓展与调整,需要从大学生个人定位、人生价值观、思想观念等角度展开讨论,以此实现全方位励志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强化大学生励志教育,并从教育引导、教育方式等角度进行设计,进而实现学生个人人生价值的提升。
.............................
第 2 章 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概述
2.1 励志与励志教育的内涵
2.1.1 励志的内涵
“励志”,最早出自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中的“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励”即激励、鼓励之意,“志”,一指志向、抱负,亦即理想、目标;二指意志、决心、态度,亦即对理想、奋斗目标追求的强烈程度。“励志”,意为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远大目标。《孟子·告天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锤炼意志,强固心志,实现人生目标。励志是从个人理想、意愿表达、心理状态等方面展开研究,在注重决心、态度及意志的角度下,实现个人理想、价值及思想观念的提升。《辞海》中关于励志的内涵是以激励个人情感、心智为方式,促使个人可以集中精神去做某一件事,直到事件的成功。励志是从精神、思想观念进行主导,并从行为、态度、状态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此实现励志的整体应用价值提升。在《述祖德诗》中,是以“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为中心,在注重励志品行落实于实际行动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志向、个人思想观念、个人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与优化,这是优化励志正向价值的基础性条件。
首先,励志表现为磨砺心智、鼓舞斗志。注重个人意志的磨练及提升,是大学生实现理想及完善人生规划的基础性条件。人只有磨练意志,坚守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志向。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提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个人一直与理想信念的树立,是体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及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性工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周易·乾卦·象传》中的一句警世名言,这说明大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及人生价值时,需要注重自强不息精神及坚韧不拔品质的塑造。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民众需要磨砺心智,砥砺精神,受到鼓励与激励,实现理想则大有可期②。
其次,励志是从志向、理想、行为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塑造,在体现个人价值之初,需要从励志方式、行为方向、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开展引导,这是以励志为导向的关键性工作。《劝学》中的“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以方向对比的方式,对没有志向、缺少个人激励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励志的落实存在阶段性的特性,不同时期、不同人员、行为方式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励志与阶级、团队、个人以及行为、思想观念、目标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在注重志向的阶段性制定与达成的前提下,从影响因素、行为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此实现价值、志向、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及个人目标的落实与调整③。教师在开展励志教育时,要对大学生的“志”进行区别对待,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落实,对传统思想观念的传承及大学生的学以致用等目标的落实有指向性作用④。
.................................
2.2 励志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精神
2.2.1 励志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们在对励志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时代变迁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研究时发现,因时代背景、文化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民众的“励志”目标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奴隶社会时期,励志教育是以战争、祭祀利益为方式,以此实现国民教育、民众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在对励志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与研究时,励志教育是由行为方式的引导转变为思想观念方面的提升③。远古社会的励志教育主要以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为基础,体现人类自强不息和奉献担当精神,大自然的威力激发人类的坚强意志和生存勇气;古代社会的励志教育主要利用精彩名篇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行,利用精忠报国的精神培养人们立志高远的君子气概;近代社会的励志教育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探索民族性和改造国民性,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爱国主义运动,培养人们的国民性和革命性;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励志教育主张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通过理论灌输和榜样宣传,培养人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跟党走,坚持“四个自信”,始终不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勇前进。
励志教育与思想、文化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在对励志教育、激励教育、价值观念等方面展开讨论与优化时,侧重点是以民族文化、思想观念及个人价值为中心,以此实现多样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励志教育是以引导教学、实践教学融合为中心,并从教育模式、教学开展方式、活动方式等方面展开讨论与分析,在注重教育模式及教育针对性控制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活动工作的开展与创新。此外,励志教育的阶段性发展,是以思想教育为底线,并针对实践教学、激励教学、行为及思想引导等方面展开讨论与优化,以此实现励志教育的整体开展效果提升。
2.2.2 励志教育的时代精神
励志教育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自强不息等时代精神中,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由发展、满足内在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目标,而励志教育工作的开展,正是以追求平等、诚信、敬业及顽强拼搏为核心内容,所以,励志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精神的有效途径。
................................
第 3 章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19
3.1.1 励志教育方法单一滞后..................................19
3.1.2 励志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19
第 4 章 优化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对策.................................23
4.1 进一步明确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23
4.1.1 坚持自我励志与教育励志相结合的原则.....................23
4.1.2 坚持品行与人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4
第 5 章 结论...........................30
第 4 章 优化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对策
4.1 进一步明确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4.1.1 坚持自我励志与教育励志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励志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依靠学校教育,大学生的自我励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励志教育存在两个方面,即自我励志与教育励志。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要不断开阔自己的格局和视野,就要多读励志书籍,像《成功法则》、《做最好的自己》等,要做到与经典为伍,与圣贤为伴,立鸿鹄之志,树立人生目标,磨砺自己的品行和人格,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生。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励志教育的实施,
从课堂效果抓起,提高励志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努力使励志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生活的细微环节,由内而外激发大学生青春斗志和人生理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心态去面对大学期间所有生活和学习上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和困惑。
4.1.2 坚持品行与人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励志教育的方案设计,需要坚持品行与人格教育融合的原则,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素质、人格培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大学生的个人品行是其行为、能力的基础性条件,而大学生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的性格、顽强不屈的拼搏意志是大学生实现梦想、人生价值、目标的关键。所以,利用品行教育帮助大学生“修身”,利用人格教育促使大学生具备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对进一步强化励志教育效果方面有推动作用。在注重大学生德育、教学模式及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引导的前提下,深化励志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励志教育是以大学生人格、意志、信念等方面进行引导,以此实现励志教育的规范化落实。
.............................
第 5 章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