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的理想信念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93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要将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理想信念教育要针对不同群体因材施教;继承党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强化理想信念的体制机制保障;将“顶天”的理想与立地的“行动”相统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精神支柱,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起就把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与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重任,带领人民顽强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延安时期共产党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理想信念教育堪称共产党思想教育的典范。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我党根据国情、世情的变化确立了新时代的共同理想,它是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当代目标与必由之路。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新的危机与挑战。西方多元化价值观念对社会价值体系形成巨大冲击,加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为追逐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受到非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部分党员干部缺乏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得了“软骨病”,生活腐化堕落,政治严重变质,甚至在背地里大搞封建迷信;部分青年学生政治信仰迷茫、淡化,追求功利化的个人理想,价值取向出现扭曲;部分工农群众深受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负面言论的影响。针对当前理想信念动摇与价值观迷失的现状,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要把好自己的“三观”,挺起共产党人的脊梁,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践行者。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和道德风尚是十分重大的历史课题,也是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需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尤其是抗日军政大学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是在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彩的一笔。从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为“抗大”)走出的每一位学员都保持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因此,我们分析探究抗大理想信念教育,以史为鉴,用抗大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经验启迪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意义重大。
.........................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一是关于抗日军政大学的校史梳理研究,重点涉及抗日军政大学的发展变迁、历史贡献、办学特色等内容。《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分上下两编记述抗大总校东迁华北敌后又顺利归来的历史,同时提到了其分校的创建状况。在此过程中穿插着对抗日军政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抗日战争历史贡献的描述。本书在广泛搜集一手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为我们科学地呈现出抗日军政大学的历史全貌。[1]胡琼介绍了抗日军政大学成立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历程,在肯定抗日军政大学历史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抗大模式的不足。[1]侯红霞详细介绍了抗日军政大学在转移华北敌后过程中学员所面临的生活与学习困境,阐述了抗日军政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中所创造的独特的培养和教育学员的模式。[2]刘素娟阐述了抗大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3]张海宁、李可世着重讲述了抗大对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提升敌后人民抗战必胜信念所作的历史贡献。[4]黎辉指出,作为延安时期的最高军事学府,抗大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为抗战有计划地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5]洪学智、薛暮桥的《华中革命熔炉》和孙毅的《在战火中办学——抗大二分校回忆录》记载了华中新四军分校及抗大二分校的各项办学工作和生活片段回忆。此外,

还有一些报纸期刊提到了抗大分校,但大都零散且无系统性。总的来说,有关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的发展变迁、历史贡献、办学特色等内容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丰富的,但是针对抗日军政大学分校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加大对分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抗大。
二是侧重对抗大教育与教学的研究。据资料分析,目前对抗大教学的研究包括两点。第一,对抗大教育模式的论述。谷瑞雪提到抗日军政大学坚持道德品质、纪律和科学文化素质三位一体模式的素质教育,并将其教育理念集中反映在它的教育原则和培养目标上。[6]高景泰认为在抗大学员的培养模式中,抗大将政治和军事教育相结合起来,学员的政治信仰被放在教育的首位,政治是方向,制约着学员的军事行动。[7]第二,抗大的教学经验、教学特色的论述。周振认为,抗大在培养干部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与学员的双向互动,还阐述了干部教育所遵守的三大原则。[8]郑智成认为,抗大的党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干部的修养。[9]总的来说,目前对抗大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比较成熟。
.........................

第二章 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2.1 相关概念厘清
2.1.1 理想、信念、信仰
(1)理想
“理想”,可追溯至古希腊的“idea”,指的是人的规划与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可解释为“志”,表达人们对人生的一种向往与追求。马克思在阐释理想的涵义时把“理想”与“实践”联系,并将其放在政治领域,表达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理想就其本质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动物的行为总是受到本能欲望的制约,缺乏自觉性与目的性,而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其行为不受本能的控制,更多是受到精神条件制约。第二,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陶渊明的“桃花源”、康有为的“大同世界”、习近平的“中国梦”体现出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都体现了他们所属时代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的理想社会。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第三,理想是一种超前反映。它不是空想,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达到的目标。

(2)信念
信念是指人们对现存观念的正确性完全笃信的综合稳定、时间持久的心理品质。在信念中,主体对事物或观念认可是其为真的核心要素,“认可”是信念的本质特征。[1]除此之外,信念还具有稳定性和亲和性的特征,稳定性指的是人们一旦对某种信念信服便很难在短时间里改变,亲和性指的是信念在感情中的一种体现,与跟自己有同样信念的人具有天然地亲近感,而对与自己信念相异的人具有敌视感。信念在内部结构上由知、情、意构成,并外化于行。知就是对某种事物基础知识的一种认知。情是基于认知基础上对某种事物的一种体验与感受,即感情。意是对某种正确思想、观点坚定不移地追求的一种意志。行即行为,指的是主体对自己所认同的理论、思想、观点付诸于实践的行为。任何一种信念都基于一定认知的基础,进而产生情感和意志上的认同,并最终体现在实践行动上。
............................

2.2 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涵盖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并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共产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社会制度、实践运动和精神传承,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以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为丰富内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思想的层面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指导。唯物史观揭示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群众史观揭示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最主要的决定力量。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不能很好的适应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必然会发生社会革命。[1]因此,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决心推翻资产阶级的黑暗压迫,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现实层面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指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根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统一。工人结合自己经济上遭受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政治上不自由不民主的现实处境。懂得了要想获得经济独立和政治自由,必须在经济上推翻资产阶级压迫、在政治上争取民主地位。
马克思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行动指导。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国家和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促进全人类解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包括着民族解放运动,人类实现自由、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排除其它民族的压迫,只有获得自身独立的民族,才有可能进行无产阶级的国际革命运动。[1]因此无产阶级要想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首先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实现民族解放。
.............................
第三章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历史背景........................13
3.1 抗日军政大学的发展历程.................................13
3.2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14
第四章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载体............................21
4.1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21
4.1.1 共产主义信仰教育...............................21
4.1.2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23
第五章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与特色.....................................36
5.1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36
5.1.1 理论灌输与疏导教育法......................................36
5.1.2 激励与感染教育法........................37

第六章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与经验

6.1 抗日军政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6.1.1 培育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抗日骨干

革命熔炉育英才。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军事学府,抗大培育出 10 多万德才兼备的抗日政治和军事干部,成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培养干部的大本营。他们作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种子”撒遍全国,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巨大作用。抗大在军政理论研究方面具备“唯一无二”的优势,培养出一般的政治院校和军事院校都培养不出的复合型人才,大批的军事干部、政治干部不只是精通军事或政治某一方面干部,而是精通军事的政治家和精通政治的军事家。他们毕业后纷纷奔赴抗日前线,军事干部亲自上阵战场,运用高超的军事技巧指挥革命战斗。政治干部担任军队战士的政治教育工作,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传播给全党全军。抗大的干部直教敌人闻风丧胆,岗村宁次甚至放出了牺牲五十个日本军人也要消灭一个抗大干部的言论,由此可见抗大干部影响力之大。建国后封衔的十大元帅中,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都出自抗大,粟裕、黄克诚、陈赓、罗瑞卿等 9 名大将,谢富治、许世友、肖克等 46 名上将及 144 名中将、632 名少将都出自抗大。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