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政治思想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93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通过对习近平成长历程的回溯,可以发现喜爱读书的好习惯,浓厚的文化情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让习近平具备了形成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扎实的理论功力。知青岁月的磨砺,让习近平对人民群众有了深切的了解,促就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融入血脉的革命基因,让习近平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极具改革与创新意识。习式家风的熏陶,是习近平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

1绪论

1.1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的缘起
中华文化在公元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领先和优势的地位,华夏文化经历了儒家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体系的确立,也出现了四方来朝的盛况,形成了己尊彼卑”的文化优越感。但是,从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挟着太平洋汹涌浪潮拍岸东来,“使野蛮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依赖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依赖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依赖于西方”,也毫不留情地击碎了国人将华夏文化自诩为世界中心的梦呓。在“高势能文化”与“低势能文化”的区分中,中国成为了“低势能文化”,自此,文化优越感消失殆尽,“文化自卑”的心理在国人中蔓延。山河破碎,民族危机,在屡遭顿挫中,国人对自身的文化失去了自信心,于是在“五四”运动中就有了对中国文化的彻底否定,不加取舍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激进主张。在文化自卑的泥澤中,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成为了西方的文化殖民地,成为了无根无源的欧化附属品。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建立了新中国,我们逐渐形成了“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自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于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我们更加坚定确信,对于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我们有了更加充足的底气。
在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但是相较于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文化的发展仍相对缓慢。如何使我国的文化实力与我国世界大国的地位相匹配,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中国的大地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形势也上演着日新月异的变迁,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打破了时空的藩篱,使得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偏安一偶,文化的普遍交往与激烈碰撞不可避免。文化的交流与开放,一方面增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交织、激荡、冲击,也让国人的文化心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迷茫,认同与悖反之间徘徊,自卑与自大之间纠葛,守旧与创新之间困惑。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如何捍卫自身的文化安全,如何使自己的文化主权不受侵犯,如何让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不丟失,如何确保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不受威胁,如何强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倒逼,让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时代任务显得尤为紧迫。
.......................

1.2研究综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1.1国内对习近平的研究
2014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发表的大量讲话,编辑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一书。该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并且根据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问题的主要关注点,将所选的79个篇目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18个专题。该书对习近平在治国理政方面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的集成,为学界对习近平相关思想展开更为纵深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同年,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并由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读本》在深入领会和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读本》的主要观点和论述忠于讲话原文、原著、原理,大大增进了学界对习近平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理解。时隔两年之后,2016年,中央宣传部对2014年组织编写的《读本》一书内容作了增补和丰富。另外,2017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发行,作为接续第一卷的第二卷,收入了习近平在2014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9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批示、贺电等99篇。全书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改革进行到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等17个专题。
.........................

2何谓文化及文化何以强国

2.1文化的内涵指向
2.1.1中国语境中的文化意涵
“文化”是人类语言中使用最为頻繁,但意义也是最为含混不清的概念。历史上,很多学者尝试着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诸说杂陈,并未有一个大家都普遍认可的释义。“中国人自古就在思考和归纳文化的概念,不断地感悟文化的本质,认为文化是人文化成,人处在文化的中心位置。这一认识最早可以上溯到《易经.彖传》: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为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苍生。此处,“文’’与“化”虽未连接成词,但是明显已有了“文化”之意。“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大致是在西汉以后的典籍之中。在《说苑.指武》有载:“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文选.补之诗》有云:“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不论是在《说苑.指武》中,还是在《文选.补之诗》,文化均为动词之用,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以文教化。
改革开放后,文化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阐释、争鸣的对象。“一般而言,大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文化是指其中的精神财富;小文化是特指‘教科文卫’中的这个‘文’字,通常包括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也有学者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次。“所谓物质文化,是指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为主的那部分文化”。譬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所谓精神文化,是指人内在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精神品质、涵养、素质、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杜会风气”。“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宗教、礼仪俗规等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文化的三个结构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并非楚河界限般的完全厘定,而是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精神文化渗透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又映射出精神文化。
..............................

2.2文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从起源的时间看,文化早于文明。文化生成的历史比文明要久远。当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以人的身份开始存在时,人类就开始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一般认为,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杜会分工之后形成的。摩尔根和恩格斯关于蒙眛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标准的界定,同榉论证了文化早于文明这一观点。在摩尔根与恩格斯的研究视野中:“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很显然在摩尔根与恩格斯的思维理路中,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人类虽然已经创造出并拥有自己的文化,但还未实现文明,直到人类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的工业和艺术,并开始对天然物进行工业与艺术的进一步加工,人类才真正进入到文明时代。
从词性上看,文明属于褒义词,文化则是中性词。恩格斯在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的基础上,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蒙昧、野蛮和文明。换句话说,文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与蒙昧、野蛮相对而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把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文明概括为四种形态:原始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对文明的解释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人类开化状态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不论是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发展,还是从原始社会文明到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人类社会经历,我们都可以发现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概念,在词性上属于褒义词。而文化是中性词,它既不代表先进也不表示落后,它只是社会存在的一种要素于社会结构的概念。以物质文明和物质文化为例,物质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而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文明只囊括了人类活动结果中积极的、进步的方面,但是文化则不然,它包括了全部的结果。
............................
3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重要思想资源...............44
3.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建设思想...........44
3.1.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44
3.1.2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48
4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77
4.1主体条件................77
4.1.1知识沉淀..............77
4.1.2文化情怀..............77
5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94
5.1习近平在福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94
5.1.1闽东文化建设..............94
5.1.2福州文化建设...............96

7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指导意义

7.1政策导向和战略高度协奏共鸣的文化建设新地位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和目标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任务、总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的兴盛与否,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当文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文化建设就找到了更高的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他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里所指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就是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发展相适应的,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文化强国建设。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强国建设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密联系起来,阐明了文化强国建设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作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能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换句话说,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的小康,更是精神的小康。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匹配,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支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丰富的社会,才是全面小康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一景象与目标,就有赖于文化强国的建设。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