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渗透也在加深,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产生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动摇,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主体和观念的多元化,也对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情况,通过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三观”。由于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崇尚自由、渴望独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贯采取的显性教育方法,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使得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减弱。
我们要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努力寻找新的教育方法来应对当前教育的困境。隐性教育弥补了显性教育理论说教的不足,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它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既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又体现出教育的针对性。隐性教育还能突破固定教育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然深入地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大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启迪,有效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重视隐性教育,学会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充分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有利于发掘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为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正确思路,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20 世纪 60 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隐性教育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这种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将隐性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的研究仅仅散见于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和一些高校教材的部分章节之中,缺乏专著。而且大部分文献资料都是关于隐性教育及其应用的研究,对隐性教育价值的研究并不多。本人查阅了近几年来的相关理论研究资料,在已有的大量理论研究资料中,总结归纳出以下观点:
(1)关于隐性教育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第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2016 年,葛红兵在《隐性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创新的启示》一文中认为,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社会价值,运用隐性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无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他点明了隐性教育的目的、方法以及特征,对隐性教育内涵的理解非常全面和准确。
2017 年,邢大海在《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讨》一文中认为,隐性教育是教育者在遵守教学目的的前提下,采用隐性的方式,对被教育者实施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他对隐性教育内涵的归纳很精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定义的不够全面。
第二,隐性教育的特点。
2016 年,郭峰和马文娟在《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一文中认为,隐性教育具有内隐性、个体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他们的观点和大多数的学者观点一致,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解释的比较细致和准确。
2017 年,曾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隐性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研究》一文中认为,隐性教育方法具有潜隐性、渗透性、间接性和互动性。潜隐性主要针对教育目的,渗透性主要针对教育内容,间接性主要针对教育方法,互动性主要针对教育对象。他的归纳和解释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其中的渗透性和间接性两种观点较为相似,没有做明显的区分。
..........................
第 2 章 隐性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2.1 隐性教育的理论阐述
2.1.1 隐性教育的内涵
(1)隐性教育的定义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学生所习得的态度、规范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来自于正规的学术课程,而是来自于正规学术课程之外的“非正式的文化传递”,即“隐性课程”。后来学者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价值、态度、规范、动机不仅隐含在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递’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学校之外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中,于是,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上位概念出现了。它不仅把视野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而且也由教学深入到德育,乃至整个教育。它是隐性课程领域的扩展和意义的提升。”
隐性教育的定义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围绕相同的教育目的而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方法。显性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明确的教育内容直接地对教育对象施力,影响活动的手段和方式。”②在显性教育中,教育者明确、公开的向受教育者传达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让受教育者直接感受到教育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途径,使正确的教育理念暗含在受教育者的学习与生活中,它的实施不带有强制性,可以让受教育者在意识不到的状态下接受教育。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性教育进行了论述,没有达成一致的定义,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③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是指施教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比较隐蔽的形式,用受教者不易察觉的手段和方式,使受教者在一种轻松惬意的状态下接受教育,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④还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它是指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对象客体的思想、行为、情感、心理等发生影响的教育,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等方式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形式。”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首先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受教育者界定为大学生这一群体,笔者认为,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党和国家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
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注意大学生这一特定教育对象的突出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围绕、关照和服务大学生,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准则,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兼顾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这一特点凸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更要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年力量。为了有效开展这一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
第 3 章 隐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20
3.1 隐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203.1.1 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20
3.1.2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21
第 4 章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26
4.1 理论价值.................................26
4.1.1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26
4.1.2 深化隐性教育的理论研究.............................26
第 5 章 结 论................................36
第 4 章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4.1 理论价值
4.1.1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意思,即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将传授知识与情感关怀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丰富知识素养的同时,感受到关心与尊重,从而更加主动的投身到学习与实践中。由于显性教育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很难真正的做到以大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隐性教育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说教,
在教育过程中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接受教育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发去探索、创造,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与高尚的思想品德,最终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这表明隐性教育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
隐性教育虽然以大学生为主体,但也离不开教育者的正确指导。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教育者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机智灵活的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只在乎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教育者在生活中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状况,随时了解大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给予鼓励,让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时常感到被关心和重视,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本,充分顺应当前的教育要求。隐性教育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表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
........................第 5 章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