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规模庞大的集体,是社会的弄潮儿,成为全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他们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以及思想倾向将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直接关系到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完善的道德人格的形成。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发展建设的潜在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感水平,关系着未来的社会道德水平发展,出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必须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自男人和女人呱呱坠地起,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就存在着差异,这是上天赋予的特殊礼物。”1女性在性格、情绪、情感、气质、道德观等方面具有和男性不同的特征。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的群体之一,其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会带动身边其他人形成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示范效应。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鲜明的特征。因此,男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道德观念也会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群体道德情感现状,找到女大学生道德情感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道德情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未来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发挥一己之力。同时,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为社会及家庭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关注女性道德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关心这一群体所特有的道德情感特征,实施有效的道德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为国家培养一批拥有良好道德水平的女性群体,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理论意义
第一,有利于丰富道德情感教育内容。
本文以女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为视角,研究对象群体性特征明显,并结合实际中面临的问题,在道德敬畏、道德移情、感恩的基础上,提出义务感、荣辱感、正义感和幸福感,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内容进行丰富。
第二,有利于拓展道德情感教育的途径。
有关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问题的研究,最终目的都在于探索其培育途径,以应用于实践操作中。从理论角度来看,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途径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有些教育方法与途径选择值得商榷,应用于德育实践中的一些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同时,从整体来看,目前关于道德情感培教育途径的研究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道德情感内涵的研究
穆子(2014)提出道德情感作为人的情感的高级形式,关系着人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
同时也是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并能够使主体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约束的一种特殊力量,而人在接受社会道德约束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与内心感受,就是人的道德情感的基本表现,因此他提出,关注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就应当从关注大学生自身归属欲望和向善要求满足的需求,并进行相应的情感刺激,才能激发大学生们良好的道德情感表现。
杨君志(2017)提出道德情感是激励大学生经由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的中介,鉴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呈弱化趋势这一客观事实,应当立足道德情感培育的积极作用,注重训练大学生道德思维,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调控大学生道德情绪并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道德实践,才能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提升。
(2)关于道德情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正蒙(2011)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女性道德情感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以此来分析现代女性道德观的特点与内外冲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他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影响女性道德观演变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现代化女性道德观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解决,也应当从其各个影响因素出发。
向哲玲(2012)提出处于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情感教育在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中,也应当从教育上进行同步的变革。作为我国青年主力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应当受到重点的关注。他的研究中认为女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现状应当从提高道德情感知识,
提高文化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入手,才能对女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起到有效的优化和培养成效。
..........................
2 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内涵及基础理论
2.1 道德情感的内涵
2.1.1 道德情感的概念
要想充分了解道德情感的概念,首先必须需要明确什么是道德以及什么是情感。一般情况下,道德是“以个体人格完善和社会安定为目的,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此概念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解读。第一,道德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二,道德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第三,道德的助力手段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及内心信念;第四,道德的本质属性具有规范和德性两个维度。从较浅的层次来说,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等三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但是,从较深的层面来分析,道德追求的是个体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范内化于心并积极应用到实践中达到外化于行(表现为个体德性)。
“所谓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3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生物性和社会性需要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多维的主观体验。具体来说,人们在社会关系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喜、怒、悲、恐、爱等心理反应都是情感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等功能,在这些功能的相互作用下,有助于促进个体情感的丰富性。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并不是个体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相关教育逐步形成的。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对于道德情感的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如下:道德情感就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依据是否满足自身(道德)需要,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原则规范基础上,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理解、感受、爱憎、好恶等,是一种心理上的高级情感体验。对于道德情感的概念,需要把握住以下“三个必须”。第一,个体道德取向和社会道德取向必须有机结合;第二,道德情感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为基础;第三,道德情感的对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道德情感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每个个体的感性情感经验与理性情感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其对道德理想的向往。
..........................
2.2 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内涵
2.2.1 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概念界定
女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包括正在接受大学教育或曾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本文主要研究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女大学生,女大学生道德情感,顾名思义,就是女大学生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原则规范基础上,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理解、感受、爱憎、好恶等情感体验。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女大学生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要求和社会的邻里道德要求。女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练和陶冶才能得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持久稳定的精神力量,促使女大学生进行健康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2.2.2 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产生过程
首先,感知和体验阶段。感知和体验是女大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点。女大学生对道德情感的感知和体验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女大学生对自身情感的感知和体验,第二个维度是女大学生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和体验。女大学生只有先了解自我情感,才能去理解他人。大学时期是思想迸发、自主学习、自由交流的黄金时期,如果女大学生能对自身的道德情感有很好的感知和体验,那么就能游刃有余的调控自身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女大学生对自身道德情感的感知和体验越深,体会他人道德情感的能力就会越强,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这是道德情感的雏形阶段。
其次,评判和反映阶段。道德评判和反应是女大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必要途径。随着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交往范围的扩大,女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逐渐形成,对一些道德概念有了深刻的认知和体会。她们会根据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周围事物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情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当女大学生对一些道德行为做出评价后,通常会在实践中反映自身内在的道德情感。道德评判和反映过程促进了女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强化、道德信念的坚定以及道德行为的规范。
最后,价值系统化和人格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女大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最高阶段也是最艰难的阶段。从感知和体验阶段到评判和反应阶段,女大学生一直在进行价值选择与吸纳,每一次过程都是价值系统的一次构建。当女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她们就会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规范作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此时,女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由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自觉地践行社会价值规范。女大学生道德情感走向价值系统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其道德情感的人格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人格化的过程,也就相当于大学生的心理财富不断积聚的过程,而这份财富将会使他们受益一生。”
............................ 3 女大学生道德情感问题调查 ................................ 123.1 问卷设计及调查的基本情况 ............................. 12
3.1.1 问卷设计及回收 ........................ 12
3.1.2 调查的基本情况 .................. 12
4 女大学生道德情感存在问题的原因 ............................ 18
4.1 道德情感教育的家庭效果不佳 ...................... 18
4.1.1 道德情感教育的缺位 ...................... 18
4.1.2 父母双方的不力引导 ................... 18
5 女大学生道德情感问题的解决对策 ................................ 22
5.1 强化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 22
5.1.1 强化自身道德认知 ........................ 22
5.1.2 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 22
5 女大学生道德情感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强化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5.1.1 强化自身道德认知
康德说:“必须先体验到你们所谓职责的重要,道德法则的尊严,以及当事人因遵守法则之故眼里所见到的直接价值,然后才能对自己契合法则一事的意识感到满意,并在自责违反法则是感到惨痛。”换句话说,“有知才有感”,没有充分的道德情感认知,就不能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要使女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必须要打开女大学生的情感源泉,这样才能增强她们的内在动力,有效地开发出其道德潜能。从女大学生自身角度看,必须强化自身的道德认知。“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来看,青年期的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相对来说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已达到成人的水平,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选择能力不断增强,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大大提高。”朱小蔓教授指出:“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体。维度首先包括自我认知能力。”由此可见,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女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步由以直觉、想象为主体的自身的认知能力过渡到理性的情感能力,从而,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上具备理性推理和独立思考的特征。因此,女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能够促进其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
6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