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作为一门课程,更担负着育德树人的重任,近几年社会各界也逐渐加大了关注的力度。国家大政方针的导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教师的潜心调研,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更加完善。目前,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实效性广泛寻求新思路,发现在进入高校前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好基础,使前后联系成统一的整体,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阶段充分开展,以部分带动整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德树人的整体功效。基于这个目标,需要对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打好基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果,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的发挥,更加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整体性,学生自小入学以来以自身年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相结合,逐年循序渐进,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进行的更顺利。但现阶段在中学与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断裂的现象,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统一性、系统性的要求,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做好衔接工作,使得中学只服务于中学,高校仅限于高校,并没有达到前期打基础后期再提高的效果。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整体上的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工作势在必行。既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作用,也是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丰富性提供新内容。
我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存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的教学目的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对青年学生的重视,在对于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都充分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要更深入、更细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挥作用,对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需要在思政课程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最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有关学者就开始注意到了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问题并做了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探讨。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有关教育衔接的研究,只是并未明确标明“衔接”的字样。《中庸》中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育过程,这五个方面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教、问、思、辨、行,证明教育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认识并开始积极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深入发展,细化研究,深入探讨,寻找新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中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衔接的矛盾日益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引起了学者和社会各界对于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一)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随着各种细化的教育理论的研究,一些教育学者开始从总体性、全局性上考虑教育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余立教授就开始提出建立系统教育工程的想法,开设了《关于大、中、小学教育阶段衔接问题的研究》这个项目。在研究项目中余立教授指出:教育是系统工程,按照分类研究方便分出各个教学阶段,但是各个教学阶段之间的衔接矛盾确实存在,但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这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对教育的各个分段研究的理论有很多,但是,把各个阶段当做一个教育的整体,并提出对各个阶段如何有效衔接的研究却不多。教育是一个整体,并不能以分段的结束而结束,应该相互关联形成整体作用,这一理论早就得到了政府的认同。1994 年 6 月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就以调整我国的教育结构提出,“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阐明了整体教育体系发挥作用,不仅要靠各教育环节努力建设,也要考虑到相互之间的衔接。只有衔接好,我们才能称其为整体教育结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
构建整体德育系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相关研究。詹万生曾在其著作《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中提出要制定德育整体化大纲,构建整体德育体系,保证整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教学阶段目标之间保证螺旋上升的衔接关系,以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树立整体德育意识,注重衔接工作,防止教育内容简单重复或者脱节,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功能。辽宁科技学院张东宁在文章中写道“教育目标的系统化是衔接的前提;整体构建教育教学体系是衔接的主体;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衔接的系统性就是衔接的依据”。“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衔接
“衔接”一词是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把事物的首尾连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衔接”的定义是:“事物相联系”。在教育中“衔接”一词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使用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所受教育作用达到最大化。教育体系由于社会分工细化而进一步细化,区分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继续教育等几个教育阶段,这些阶段基本以年龄为限,按照不同年龄所发展的认知程度安排不同的学业要求。各个阶段看似相分离,事实上都是为同一个人的发展而起作用的,为了发挥教育最大化的效果和教育的持久度,各个教育阶段互相配合的越好,所产生的教育持久性和为下个阶段为起到的铺垫作用就越强,各个教育阶段所产生的合力就越强,整个教育过程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者不主动介入解决好这个环节,受教育者也会在经历过种种问题之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这个环节的问题,如果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环节的问题,在下一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的展开便会受到影响。每个教育阶段都有适合自己阶段的固有的特点,教育衔接并不是为了突出各自的特点,而是如何利用各个教育阶段的特点形成相互连接的整体,最终实现对受教育者终生受用的影响。教育衔接就是为了造就更完美的教育成果的重要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过程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再从属于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中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的细化和深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指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具有人类社会普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在具有自己特别规律的同时也遵循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
.........................
第二节 相关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时空理论,“将实践和时空联系起来,揭示和阐述了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及去其产物社会的时空存在形式的本质、结构和特征,创立了社会时空的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中的这个“时空”与平常人们常说的时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马克思所说的“时空”是社会时空,是具有社会特性的,平常人们所提到的时空即自然时空,是人们所处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总和。社会时空具有社会性,
与人的实践活动和所处的社会关系而相互影响,人的实践活动随着不同的社会条件而变化、不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会反映在社会时空上。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而“人的解放和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意义,作为一个现实的历史运动,人的解放历程的时空存在形式,不仅有一个历史的变换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时间和空间在结构上辩证互动问题。时空的形式变化和辩证运动,深刻地反映了人的解放历程的内在机理和规律。”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存在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也要遵守坚持从实践情况出发,针对受教育者特殊的时间和空间特点采取教育实践形式和内容。根据受教育者对于不同阶段所持的不同需求,从受教育者实际需求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达到最有效的教育结果。另外,人类的解放要求人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类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受教育者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人在不断向自己全面自由的发展方向上努力。本文以中学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为主要关注点,就是在社会时空观的指导下,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内容,并把它们之间作为统一的整体相联系。立足于实践活动,认真把握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以便实现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
............................
第一节 新时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19
一、 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9
二、 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20
第四章 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表现及原因分析 ···············25
第一节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脱节的表现 ····················25
一、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考核方式单一 ······················25
二、 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疏导 ··················26
第五章 加强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举措 ···························39
第一节 中学借鉴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益处 ·························39
一、 综合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9
二、 思想政治教育渗入日常生活 ·······················40
第五章 加强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举措
第一节 中学借鉴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益处
一、综合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中学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循序渐进育人成才的过程,只是由于分成了中学与大学,就给人感觉是两个各自不同的整体,其实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都只是整体思政的其中一部分。为了达到整体思政的有效效果,做好各教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工作是为实现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机结合的基础,打好中学阶段的基础铺垫,做好大学的思想升级,三者缺一不可。中学与大学由于各自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不同使其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表现出了各自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保持自身优势同时吸收高校思政课教学上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提前接触这样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到了大学也会更加适应,学习效果更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方式多样,除了最基本的课本学习之外,现阶段最新颖的方式就是慕课。通过录制一些十五分钟至二十分钟的小视频,使学生可以在线自主学习,时间简短、内容专业、有趣易学是思政慕课的特点,让学生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更有利于他们吸收知识。除慕课外,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形式已被广泛应用,实践证明,社会实践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工合作、总结陈述等一系列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诱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思政课堂通过一系列简单操作的课上游戏引发学生思考,或者通过电影片段阐述人生哲理,通过新颖多变的素材,使得思政课不再是课本上死板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想要与之相衔接,可借鉴高校多样的教学方式,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