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一个国家不可失去自己的文化,丢了文化就像失去了灵魂,文化软实力是否强大,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①孝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在高校大力弘扬孝文化,主张将传统孝文化融入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之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更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激烈,想要立足于世界之林,就要坚定不移的继承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就要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弘扬传统文化,在讲话中多次运用诗句,引经据典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做法不是简单的引用,更是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在中国发展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需要传统文化的助力,新时代的中国需要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养分。
就目前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事物不断发展,人民观念的不断转变,物质生活的日益美好,都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难。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力量,就应从大学生抓起,首先抓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才能培育对国家更有用的人才,将传统文化融入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本篇论文主要阐述的问题。
中国传统孝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提供了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对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要成为栋梁之才,基本的道德素养必须要达标。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修养,势在必行。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传统孝文化的研究,众多学者都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孝文化的基础之上的,也可以说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文化。孝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伦理道德的特色,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最重视孝,在众多的国家之中,也只有中国有专门的论述孝的著作即《孝经》。孝不仅是我国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是我国的伦理道德特色。我国众多学者对孝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期刊、重要报纸、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对“孝文化”进行主题搜索(检索时间为 2018 年 5 月 10 日)共有研究成果 3188 篇。其中包括如何弘扬孝文化的传播、新时代背景下孝文化该如何发展、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克服问题的途径等相关研究。对包含“孝文化”和“道德教育”进行主题搜索(检索时间为 2018 年 5 月 10 日)共有研究成果 230 篇。其中包括利用孝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研究、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研究,以及如何加强孝文化的弘扬对城镇居民素质的研究。包含“孝文化”和“大学生道德教育”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 2018 年 5 月 10 日)共有 33 篇。可见关于孝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将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成果较少,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研究
《孝经》开篇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①《孝经》中认为,生而为人,身体皮肤头发都是父母给的,不敢损坏毁伤,这是孝的开始。做人要讲究道德,要有所成就,名扬天下,让父母感到荣耀,这是孝的最终目标。孝,还是要从侍奉父母开始,效忠于君主,建功立业。《诗经·大雅·文王》中也提到:‘思念自己的祖先,更要修养自己的德行。’”②可见孝的本质是要侍奉好自己的父母,将孝敬父母当做一辈子的事情,儿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父母过的显赫,同让也是让自己有所成就,如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徐玉琼在《以孝廉文化涵养大学文化品格》中指出,百善孝为先,“孝从狭义上是指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和悦亲等。从广义上是指,善事父母。尊敬社会上所有的长辈,实现人生价值,报效祖国服务人民”。③王平在《以孝敬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孝敬文化的基本含义是养与敬。其中‘养’是孝敬的基础,‘敬’是孝敬的灵魂。”杨秋艳在《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中指出,“但无论时代变迁,孝道最基本的内涵是一贯的,所谓孝道,就是以孝为准则来处理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因而有人把孝道称之为孝德。”
.......................
第二章 传统孝文化与道德教育概述
第一节 传统孝文化的相关概述
一、孝的内涵
孝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孝文化从产生到形成系统的文字阐述,孝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在古代,孝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精神传承,同时也上升到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孝的发展有利于统治者的利益,因此被统治者所推崇。
说起孝文化,就不得不先从“孝”字说起,孝是由“老”的变形构成“孝”字的上半部分,又由“子”字构成“孝”字的下半部分,就“孝”字的构成来说,可以看出孝的本意就是赡养老人,赡养父母双亲。《尚书》是对孝的概念使用最早的典籍。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是孝的本义。《孝经·开宗明义》中更是提到,“夫孝,德者本也”,可以看出孝是人道德伦理的根本。孝文化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孝又以新的形势出现,就是《论语》里提到的“孝悌”,《论语》中提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孔子教诲弟子什么是孝,他认为孝悌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懂得孝悌的人心中有大义,不会是表面上的顺从,而是从心底里生出的尊敬,所以不会犯上作乱,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谐。这是将孝的含义引申到了国家层面,把对父母的“孝”上升到了对国家的“忠”。孙中山曾对孝有这样的阐述:“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文明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也没有像中国讲到的那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孝”“ 忠”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从古至今,孝在中国伦理道德规范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得以继承和弘扬。孝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承文化,更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人们遵行的所有道德行为之中,孝是占据首要位置的。
...........................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道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道德。”道德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好的道德却不易养成,需要不断接受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众多学者对于“道德”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汤因在《展望 21 世纪对话录》中指出:“我们必须要更加努力地确立一若没有它(道德),我们的生命便毫无价值,人生也无幸福的这种尊严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①也有人认为:“人类文化的全部成果,都要归于‘道德’的作用,否则社会就会止步不前,
甚至前功尽弃。”
“道德”(Morality)在西方起源于拉丁语“Mores”一词,指的是风俗与习惯。在我国最初是作为两个概念来用的,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道”与“德”和在一起运用,始于荀子的《劝学篇》即:“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当今社会是所说的道德,是“道”和“德”的有机统一,是全社会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古代对于道德的标准和现代社会不同,这是道德的时代性,对于不同的人群,道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这是道德的阶级性。从道德的总体上来讲,道德又可以分为公德和私德,公德一般常说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要遵守的道德规范,而私德常说的家庭道德,涉及到个人或个人之间的称为私人的道德。
道德无论何时都是衡量一个人的行为的标尺,道德是针对大众的,不是为特定的人群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因此道德具有普遍性。道德的目的是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道德也具有约束性的特征。道德是被全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和规范,每个人需要自觉遵守,仅仅靠法治是行不通的,制定法律是对人们行为规范的最基本要求,为人的行为划线,不能越线,越线就是违法,需要对这样的人采取强硬的法律措施。道德与法律不同,道德是比法律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要求人们自觉遵守,能融入社会,与社会当中的其他人和谐相处。绝大部分的人内心并不十分明白道德的内涵和道德的作用,但是仍然能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这就是道德的魅力,它能在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不自觉得受教育,并且自觉遵守,之所以一直强调加强道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的自我修养。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传统孝文化的现状 ···················· 21
一、传统孝文化发展现状 ················ 21
二、大学生学习传统孝文化现状 ············· 22
第四章 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 33
第一节 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 ····················· 33
一、批判继承原则 ······················ 33
二、创新发展原则 ······················· 34
第四章 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第一节 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批判继承原则
孝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经历史变革,流传至今,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作为我国的特色文化,孝文化的精神早已深入深入骨髓,代代流传。但是,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反面的,孝文化也同样如此,孝文化从封建社会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被为人所接受,因此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如果将孝文化具有封建色彩的内容继续发扬,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扬弃原则,去取精华,去其糟粕,将孝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为当代大学生所用,达到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
孝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经历史变革,流传至今,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作为我国的特色文化,孝文化的精神早已深入深入骨髓,代代流传。但是,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反面的,孝文化也同样如此,孝文化从封建社会就发源,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如果将孝文化具有封建色彩的内容继续发扬,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扬弃原则,去取精华,去其糟粕,将孝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为当代大学生所用,达到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
我国封建社会主张“忠孝合一”,讲求臣子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就算是帝王之家,也是先君臣,后父子的统治思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盛行,在封建社会孝文化渐渐畸形,“愚孝”的风气越来越严重。这样的孝文化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是应该批判和抛弃的,应该适应今天时代的发展,孝文化当中的“孝经父母、效忠国家、敬畏生命”等思想我们就应当继承和弘扬下去,这些积极正能量的部分也充分体现出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历久弥新。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思想不断涌入,冲击着孝文化的发展,孝文化逐渐被人们忽略,孝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危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