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中学生政治冷漠的现状分析
(一) 当代中学生政治冷漠的表现
当代中学生在政治关注与参与方面,既表现出较强的关注参与意识,深厚的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又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呈现出政治冷漠的消极倾向。
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渴望接触社会的强烈情感,加上社会进步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的民主宽松的氛围,都使得中学生政治关注程度与政治参与意识较以往有所增强。75.8%的同学认为关注政治“意义很大”或者“有意义”。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非常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定期看新闻时事类报纸和电视节目”以及“比较关心,会找时间了解相关信息”的同学比例可以达到 60.8%。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对我国的选举制度与选举方式“十分了解”。在访谈中了解到,当代中学生对于国家未来充满希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关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强烈。根据访谈记录,当代中学生普遍对我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方略表示赞赏,对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十分肯定。不少同学在访谈中谈到“反腐工作”“冬奥会申奥成功”“一带一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等,并表示这些充分展示了我们国家的实力与国际地位,同学们都表示很自豪。很多同学都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并认为成为一名党员是自豪而光荣的事情。在谈到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纠纷时,同学们纷纷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流露出深厚的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受多重因素影响,当代中学生也呈现出政治冷漠的消极倾向:
1. 政治认知程度浅
本次问卷通过对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及简化以后的国家政治会议全称来考察中学对于基本政治常识的掌握。对于“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的问题,只有不到半数的同学选择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当部分同学选择了“国务院”或者“国家主席”。对于“十九届一中全会的全称是什么”的问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中央委员会第一届全体会议”或者“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中央委员会第一届全体会议”。具体数据情况见表 2。这表明,整体来讲,中学生对于我国政治机构设置、重大政治会议的相关内容缺乏基本常识的了解,政治知识储备量不足。在具体座谈当中,笔者尝试询问了我们国家的国体及政体分别是什么,有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还有部分同学将国体与政体混淆。
........................
(二) 当代中学生政治冷漠的特征
1. 广泛性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无论何种类型的中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政治冷漠现象。具体到中学生而言,无论是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同学,无论学习成绩优异还是较差,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对于政治的疏远或漠视。这就表明,政治冷漠现象在中学生当中虽然不是主流,却由于中学生基数较大而广泛地存在着。且这种政治冷漠的心理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无论对于中学生自身成长还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不利影响。加上我国社会现在处于全面转型阶段,矛盾凸显,社会上的广大公民也同样存在着政治冷漠倾向,短时间内难以消除。政治冷漠在中学生当中存在广泛且影响深远。
2. 矛盾性
上文分析过,或者是出于自身兴趣,或者是认为对考试有所帮助,绝大部分同学还是认为关注政治是有意义的。但是整体观察来看,在实际表现方面,中学生政治关注度、政治兴趣、政治信任感、政治常识了解程度包括参加中学当中类似政治参与的活动程度,都很低。这些行为与他们认为关注政治有意义的思想本身是矛盾的。
3. 表面关注较多,理性参与较少
一方面,中学生的政治兴趣大多停留在对热点新闻的表面了解,例如访谈当中,他们只能说出被新闻报道强化的几个关键词作为热点事件标志,但对于事情的完整情况及其背后的政治意义却不甚了解,呈现表面关注现象。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对于政治的浅层兴趣及关注,并没有带来中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知识的动力,他们对于我国基本政治常识掌握情况不乐观。另外,对于在身边发生的并且可以的参与的具有政治意义的活动,例如班委竞选、政治类社团,具有社会政治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也大多持远离或者漠视的态度,表面的关注并没有带来理性的行为参与。
4. 新媒体成为政治参与的新平台
新媒体及网络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起到了推动作用。新媒体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①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等,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可以实时互动的交互性、无所不包的海量性、没有身份差别的共享性等等。新媒体正是凭借这些优势特征,在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广泛普及,发展迅猛。更是由于其可以实现私人订制、随时随地分享与表达、无所顾忌地讨论与交流,深受中学生的喜爱。
..........................
(一) 当代中学生自身政治素质不稳定
分析当代中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先对其主体——中学身自身进行分析。
1. 当代中学生政治认知能力不足
一般来说,“个体在吸收某种政治文化观念时,只有具有接受某种政治文化观念的能力,政治社会化才能收到成效”。①一个人开始正式政治社会化过程,大抵是从中学阶段开始的。此阶段,他们逐渐接触社会、脱离家庭,其思维方式不断成熟深化,也为政治认知能力提高提供了基础。加上中学生开始接触政治知识,了解政治文化,使中学生“接受某种政治文化观念的能力”不断具备,政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在此阶段,中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有所发展,但受到政治知识储备不足、社会实践阅历不丰富、兴趣趋向分散、同辈群体相互影响等因素,使得他们还无法充分具备透析政治现象、解决政治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当代中学生的政治认知尚不成熟,主要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相对模糊而浅显,难以对复杂政治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理性辨析。一旦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或者政治问题过于复杂,他们就会消极被动,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程度降低,呈现冷漠化倾向。
2. 当代中学生政治态度不稳定
一个人“心理上的断乳期”,在心理学上通常也是指中学阶段。此阶段,他们生理与心理方面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思维发展趋于独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充满憧憬与好奇,渴望接触社会,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又难以摆脱自己本身的不成熟与稚气。他们开始“表里不一”,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教导,表面顺从,内心逆反。其思想变化不定,情绪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好奇、矛盾、叛逆成为其主要的心理特点。这样的特点也导致中学生政治态度不稳定,甚至会出现两种极端。一部分中学生或是出于没有兴趣,或是对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素质能力不自信,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政治完全不闻不问,丝毫不关注。一部分中学生则与此相反,高度关注,非常好奇,感觉政治既高深又神秘,通常还会伴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当不可避免地遇到例如政治腐败、以权谋私等消极政治问题时,由于社会经验和对事物判断能力有限,不能辩证看待和理性判断其本质和主流,容易灰心、失望,甚至出现激愤、不满、愤懑等愤世嫉俗的极端情绪。再加上此种心情表达受阻,教师或者家长适时引导不够,社会缺乏足够回应,受挫之后的中学生对于政治不断趋于失望和冷漠。
...............................
(二)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
在中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素养的主渠道主要是德育课程的实施,其中主要以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课程为主。目前来讲,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是造成中学生政治冷漠的重要外在因素。
1. 授课理念——缺乏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完善政治人格,提高个体的政治能力,提升思想政治修养。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主要内容,有助于个体协调处理与政府及社会的关系,最终使个体可以更好地过政治生活,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在我国,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场所还是在学校,主要途径还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然而,在不少学校,将主要的文化课学习、提升升学率放在工作首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忽略了其原本应承担的公民教育义务。在中学政治教育的讲授过程中,应试的成分远远大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与素质,甚至将应试看作唯一的目标。因此不少中学生片面地认为理解了政治课本的理论知识,就理解了“政治”。伴随年级逐渐增高,政治理论知识掌握得越来越多,但关注政治的兴趣和参与政治的能力并没有相应得到提升。反而越是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大,政治冷漠趋势愈加明显。
2. 授课内容——知识本位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授课内容上主要是强调“知识本位”,以科学讲授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让学生接受、学会政治基本理论知识、达到考试要求为主要目的,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政治兴趣、提升政治参与能力有所忽视。在一些教师看来,占有了系统的政治基础知识就等于拥有了政治素养与能力。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①在这个过程中,必备的政治理论知识以及在知识储备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政治认识,只是人们做出有效政治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记住了表面的知识,不等同于在内心予以确认,并且内化为知道自己行动的信仰。“知识本位”的政治教育,实际上是单纯把思维领域的知识扩展等同于技能层面的能力提升,“以智育的方式进行德育”。我们说社会发展需要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但是光在头脑中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于这件事情本身没有一点兴趣与一丝情感,更不知道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如何规范填写选票,民主选举如何具体运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发挥怎样的价值,必然会影响参与热情,产生政治冷漠。
............................
(一) 解决中学生政治冷漠问题的基本原则 ........................ 25
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 25
2. 内因驱动与外在激励相结合 ................... 25
3. 重在培养政治参与意识及思维 ...................... 26
三、 解决中学生政治冷漠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对策建议
(一) 解决中学生政治冷漠问题的基本原则
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政治并不是脱离公民生活实际、高高在上的单独存在,政治本身是一个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其目的也是为了引导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美国除了通过常规课程培养中学生政治素养,另外还开展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特别组织民主实践训练,包括演说、请愿、参加特别游说小组、在公共机构前作证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民主,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积极提供校内的一切锻炼机会使学生熟悉规则制定及公共决策产生过程,包括邀请学生参与校规的起草以及修改等等;在学生自治会、学校董事会、立法听证会、市议会等公共会议召开时组织学生出席观摩;联合社区和社会开展 service-learning,在服务中学习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社区服务进一步提高兴趣,了解社会,增加责任感,了解政治运行实际程序,“获得个人未来生涯发展所需的支持,间接起到培养公民民主价值认同的作用”。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越来越不受中学生的欢迎,教育实效性不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能联系其生活实际,关心他们的生活体验,有效利用其生活经验,可以使他们感觉政治与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也不是可有可无,政治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引导其在真实的政治生活中参与政治实践,对于提升中学生政治兴趣、提高中学生政治关注度、增强中学生政治参与能力,从而改变政治冷漠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