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探析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基本途径之一。校园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存在于学校校园这种客观环境中的文化。只要有学校校园这种客观环境的存在,就必然有校园文化的存在。可见,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被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对整个社会文化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以更好地理解和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作用。
第一节髙校校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理解和把握高校校园文化,首先必须对文化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文化的简述
(一)文化是一个最常见的、也是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浸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并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各种渠道与各种文化接触,与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往。文化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也是最复杂的概念之一,这从一些学者对全世界文化定义的统计数字中就可见一斑。如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克拉克洪在其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中记载,从1871-1951年80年间,仅限于西方世界较为严格的文化定义就有种;法国心理学家莫尔继续此项统计表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文献中的文化定义已达到250多种;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也曾对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进行统计,认为有500多种;学者胡潇认为,在文化研究热潮中涌现出的文化定义已达1000种以上,等等,这也足见文化界定的难度。难怪著名文化学家庞朴先生问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关于文化是什么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很无奈地回答说:“文化到底是什么?本来还清楚呢,你一问倒糊涂了!”学者依俊卿也有着类似的体会,他说,我们无时无刻不以某种方式“遭遇”文化,我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文化”着,但当我们停下来,质询一下文化的含义时,我们常常会有一种茫然失措、无从下手的感觉。罗威勒(更生动地描述了文化的不可捉摸性,“我被托付了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规范它的定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
第二节新时期髙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在正式了解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之前,有必要先对本文所指向的新时期进行界定。如前所述,由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在改革开放后正式提出的,因此,新时期在此是特指改革开放至今的这一段时期。
一、新时期髙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文化概念自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决定了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也必然是复杂多样的,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由于视角、具体实践和侧重点不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各不同。不过,笔者通过参阅了大量论者的观点,经过认真的分析和归类发现,尽管有关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看似“异彩纷呈”、“众说纷绘”,但总体上不外乎是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而且从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的历史来看,校园文化概念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由“狭义”向“广义”方向拓展。以下就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从中得到启示。
(一)狭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
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有“课外活动说”、“校园精神说”、“艺术活动说”。
1、“课外活动说”
“课外活动说”也称为“第二课堂说”,这也是早期对校园文化的定位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就狭义而言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全体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甚至可以更微观地体现为仅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校园课外活动,即“第二课堂”。“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是突出主旋律的课外文化,它在内容上可以概括为一个轴心、三个层次。一个轴心,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三个层次:一是观念层,二是制度层,三是器物层”。
2.“校园精神说”
把狭义的校园文化界定为校园精神,这是很多论者最常用的一种。如:“从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建设、文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在高校广大师生员工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是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标识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3、“艺术活动说“
这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校园文化的一种界定,比较典型的是清华大学前书记贺美英的观点:“校园文化从狭义上讲就是开展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
从狭义的角度来界定校园文化,尽管可以使校园文化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而且通俗易懂,但它们都是从某一角度或侧面切入,很难对校园文化有个相对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容易使学生片面理解甚至曲解、误解校园文化,从而影响对校园文化应有功能的挖掘和发挥,在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高校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界定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以拓展和充实。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界定由“狭义”向“广义”发展乃是大势所趋。
............................
第二章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不同阶段的任务之不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恢复与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的深化发展时期和进入新世纪至今的全方位推进时期。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下,经过各方的努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各个阶段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髙校校园文化建设恢复与发展时期取得的成就
历时十年的“文革”,是教条理解和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极端表现,它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是史无前例的。“文革”对文化的摧残看似是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实是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它是完全关起门来革教育和文化的命。一切国外模式的校园文化被清除,一切传统的校园文化被废除,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几乎陷入全面崩溃的境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整个社会开始拨乱反正,在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继承、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客观条件,极大地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一、髙校校园文化建设重新得到重视
“文革”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建设模式,使中国的文化建设遭受到严重的破坏。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曰益尖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为了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党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模式,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被放到发展经济战略的首位。而发展科学技术,离不 科学技术人才。由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所以,注重教育、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又重新被提到议事日程。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又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这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模式,必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得以反映。
.......................
第二节髙校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深化时期取得的成就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思想,并把当代先进文化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刚刚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以进一步深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一、提升了髙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随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生产力要素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断得到印证,文化在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中的枢纽地位和关键作用也日益彰显,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把文化提高到综合国力的战略地位,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历史和事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论断的提出,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到了校园文化建设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布置,在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又明确规定“要加强德育实践环节,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经过89风波后,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转变为逃避现实的“灰色人生观”,他们在气功热、跳舞热、恋爱热中寻找慰藉,在琼瑶热、三毛热、金庸热等言情与武打小说中寻找寄托,原来的社会参与意识也逐渐转变为远离政治追逐实利的取向。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场热”在高校校园迅速升温并蔓延,在“市场”强力的渗透和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更趋于实用性和功利性。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参与意识逐步升高,但已不再单纯的政治层面,而主要停留在市场经济层面,这种远离政治追逐实利的取向,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潮也开始的在校园弥漫,严重冲击着校园文化,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开始探索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内在需求相一致的文化教育模式,以服务社会、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为目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新热点。“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垠务”、“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校园里充满着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深化。
....................
第三章新时期髙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建省高校为例............85
第一节作为研究样本的三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简介..........85
一、湄洲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彰显“职业”的本色..........86
二、福建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时代气息与百年文化底蕴有机结合.........88
三、福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工科特色的文化校园..........91
第四章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35
第一节全球化、网络化的消极影响............135
一、全球化、网络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135
二、全球化、网络化的实质...........138
三、全球化、网络化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140
第五章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155
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性...........15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156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157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髙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南...........160
第五章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通观中国历史,每当国家完成任务统一,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府,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时候,随后就出现一个新的包括自然、社会、个人生活等方面广泛哲学体系,作为社会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时代精神的内容,也是国家统一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作为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一个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它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主义建设思想体系。所以,为了培养合格的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而且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内容,分别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人格素养四个层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需要,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 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为此,党的十八大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提出并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地、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多元思潮并存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令人信服的回答和解决历史遗留和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可以说,在引领社会思潮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肩负重任”。因此,为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种思潮交汇点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和必然性。
........................
结语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网络化的快速推进,客观上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 拓创新意识。但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也容易使人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和迷茫,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影响则更大,突出表现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在大学生中有呈滋生蔓延的态势。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影响着校园的稳定,而且将会威胁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学校教育,特别是他们整天浸染于其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多元并存的常态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自然也具有多元性,而多元化的大学教育现状,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多元性的趋势。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贯穿于其整个过程,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概而言之,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一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能够引领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意味着它最能表达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主流价值文化。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起到引领该历史阶段主流价值、把握社会发展潮流的作用,而且能以未来需要为着眼点,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大胆规划和设计,引领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它还通过创造先进文化成果而成为社会文化的辐射源,以人才的塑造和高质量人才输出的方式,来实现其对社会文化的的福射和引领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正是以这种无形的力量,扮演着社会变革的先锋,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社会文化中,抵御着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和文化,保证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沿着健康、和谐的社会方向发展。
二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而文化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场所,大学生因此就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正如我国物理学家范守善所说的:“一个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学到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一种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这里的“氛围”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既然人才是“熏陶”、“浸泡”出来,这就意味着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举足轻重作用。所以,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略)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政治毕业博士论文,思想政治论文,博士毕业论文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