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08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大学生思潮的基本问题概述

大学生思潮是以思潮主体构成为标准,依据大学生群体特质划分出的一种思潮,是表达大学生利益诉求的所有思潮的统称,它与既有社会思潮有着密切联系,又有其自身的独特表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潮的本质内涵、形成机理以及现实状况,这是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基本前提。

一、大学生思潮的内涵阐释
大学生思潮并不是本研究首次提出的概念。此前,许启贤教授、刘书林教授等学者都曾提及过大学生思潮(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大学生社会思潮)概念,但没有就其内涵作出明确界定。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尤其是列宁同志关于思潮概念的界定为依据,对大学生思潮的内涵作出初步阐释。
(一)大学生思潮的基本意涵
“思潮”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在我国,梁启超最早从学术角度阐述了思潮的内涵,他认为“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响应汹涌,如潮然。”此后,“思潮”常被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概念使用,通常也将“思潮”称为“社会思潮”。学界关于“思潮”内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中介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之间的中介层次,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反映人们某种利益又同大众心理相结合而产生广泛影响并流行的带有一定趋向性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二是“综合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相对稳定结构中的两个方面,不论人类实践活动领域如何深入和扩大,社会意识总是表现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这两个方面,它不需要有社会思潮作为中介。”社会思潮只是思想理论与社会心理的辩证、动态的综合,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虽然综合说与中介说在社会思潮是不是社会意识的中介层次这个问题上存在争议,但他们关于社会思潮概念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即都认为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群体利益诉求的集中反映,是在一定群体中得到比较广泛传播、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思想潮流。
关于“思潮”一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曾有明确阐释,这是我们定义“思潮”概念的基本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常常把他们创立的学说称之为“新思潮”,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曾描述过这种“新思潮”从一种被人耻笑的理论学说,发展成为工人阶级思潮的过程。列宁在谈到思潮时指出,“所谓思潮,只是指这样一种政治思想的总和,这些政治思想无论在革命(因为我们离革命很近,而且我们在各方面都是以革命为转移的)还是反革命的一切最重要问题上都是观点明确的,此外,这些政治思想由于在工人阶级广大阶层中得到传播而证明自己有权作为一种思潮而存在。”这些重要论述,尤其是列宁同志关于思潮的界定,是科学揭示思潮内涵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此前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充分重视。至少在我们所见到的有关研究中,还没有看到人们以列宁同志关于思潮的重要论述来界定思潮内涵。

二、大学生思潮的形成分析
引领大学生思潮首先需要把握大学生思潮形成的过程与机理。下文将着重探讨分析大学生思潮形成的过程及内在机理,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引领大学生思潮的规律奠定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思潮的影响因素
以往,我们分析社会思潮形成的影响因素都会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等维度,这些是任何社会思潮形成都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总体上可以称这些因素为客观因素。实际上,任何社会思潮都必然是“人”的社会思潮,“人”本身在社会思潮形成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是社会思潮得以形成的主观因素。我们认为,需要从主客观结合的角度全面分析大学生思潮形成的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主要是指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方式的主导因素固然是生产力,但直接决定人们思想倾向、心理态势的却是生产关系,亦即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由此,思潮形成的主要根源性因素就是物质利益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最大的利益就是自身发展的利益”。大学生的发展利益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当社会所提供的发展环境不利于学生发展利益满足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思想动荡,进而孕育一定形式的大学生思潮。这种社会影响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主要是一些与大学生发展直接相关的社会政策调整等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有关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社会变迁的影响更为显著,比如 80 年代大学生中的存在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的产生,都是与社会就业政策的调整直接相关的。二是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学生家庭产生的影响,比如社会变迁所导致的利益再分配等必然会影响到一些群体的根本利益,这种影响会通过家庭这个媒介刺激大学生产生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思想倾向,从而孕育一定的思潮。
政治因素。思潮是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意识,它的形成与国际国内政治关联十分紧密。对于大学生思潮而言,政治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外敌对势力对大学生的价值渗透。高校是西方对我实施和平演变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他们力图争取的重点对象。比如美国中情局的《中国十诫》明确提出,对以大学生为重点的中国青年,“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让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这种和平演变企图使得西方社会思潮总是力图影响大学生,这也是大学生思潮中常常呈现“洋潮涌动”的主要原因。二是国内的政治形势对大学生思潮的影响。尤其是腐败问题,对大学生思潮的影响极大。比如,89 风波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都是与社会腐败密切相关。大学生一直高度关注社会腐败问题,对于党和国家反腐举措给予充分认可的同时,往往也抱有更高的期待,从而会滋生一些不满情绪,为大学生思潮的形成埋下了伏笔。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思潮的制约性影响。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因此,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思潮的形成有着更为强大的教育性制约。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潮的一个比较独特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党和国家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战略任务后,高校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无疑会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潮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

第二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内涵与结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是一个新命题,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战略任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体现。这个命题与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有共同性,也有其独特之处。研究和推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实践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准确把握引领大学生思潮的理论内涵,全面分析引领大学生思潮的过程结构,为不断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科学化水平奠定认识基础。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既是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有效解决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与多元思潮冲击的矛盾的需要。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利益主体不断分化,利益关系冲突更加复杂,反映不同经济成分、利益主体诉求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同时,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大量国外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国门,对人民群众思想观念造成了较大负面冲击。在内生和外入的社会思潮交织影响下,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已从过去的一元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多元。但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必须是一元的,这就出现了一元与多元的矛盾。这一矛盾,给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元与多元的矛盾运动中,尤其是在多种社会思潮冲击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愈发严重,社会价值观念冲突日益强烈。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以其先发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强势文明为载体,对我国进行分化和西化,向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起猛烈攻击,使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发生演化,动摇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西化倾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人们的思想观念,为人们的思想发展、价值判断、理想信念提供明确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一个功能的最好承载体,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思想文化领域一元与多元矛盾的有力思想武器。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有力回应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的冲击,才能更好地在引领大学生思潮中确立和坚持主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为此,2007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2012 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必要性
第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个战略任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体现,是抓住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引领,尤其是要抓住重点群体实现有效引领。引领社会思潮本身不是终极目标,引领最终必须是实现对人的引领。社会思潮是存在于人群之中的,是影响到人的内部心理思想的。仅从理论层面完成对社会思潮的批判、抵制是不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真正对象不是思想文本、理论派别,而是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之中,又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分,也就是有重点群体和非重点群体之分。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无疑是引领中十分重要的群体之一。“青年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最活跃的人群,也是代表现在影响未来的人群,在青年中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引领了整个社会意识的走向。”尤其是当今时代,社会思潮十分活跃,对大学生影响更为显著。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盲目多元化发展趋势,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价值观念,价值选择判断上迷茫不定,表现出一定程度上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为主导的问题,缺乏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急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进行有效教育引导。
第二,引领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思潮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是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高度关注这个群体,对于社会思潮对这个群体的影响也尤为重视。对于无政府主义等反动和错误思潮在青年中的传播与影响,马克思尤为关注。他曾明确指出,受错误和反动思潮迷惑和毒害的,“首先是?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其次是工人”。列宁同志曾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提出一个重要建议:“在工作中把培养自己成员的完整而彻底的革命世界观当作首要任务,一方面切实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切实地研究俄国的民粹主义和西欧的机会主义这些存在于当前正在进行斗争的各先进派别之中的主要思潮”。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认识理解社会思潮也极为重视。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指出:“有一些社会思潮,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中的思潮,需要认真注意。”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在网上传播,一些消极落后甚至腐朽没落的思想,对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造成冲击和影响。”可见,引领大学生思潮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三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经验与规律 .................. 94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历史经验 .................. 94
(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的引领实践 .................. 94
第四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主体-场域”模式构建 .............. 121
一、引领困境与“主体-场域”引领模式的提出 ...................... 121

第四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主体-场域”模式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问题。仅是“知道”某些价值观信息不代表他们真正树立了这种价值观,价值观的关键在于主体的认同与践行。学生到底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亦或是大学生思潮,关键取决于学生自身,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生活现实及主体体验。这是我们分析大学生思潮的形成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过程、经验、规律后,所得出的一个基本的结论。那么,我们如何发挥“引领”的作用,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所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即坚持教育、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统一。因此,我们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需要建立“主体-场域”引领模式,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学生构造有利于其科学、全面进行价值选择的良好环境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引领。

一、引领困境与“主体-场域”引领模式的提出
(一)引领困境:“人是目的”与引领的主体意识缺失
当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尚处于初级阶段,专业化程度很低。一定程度上,引领大学生思潮与传统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较大一致性的,比如思想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等传统教育也是发挥着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有其特殊之处,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引领模式。从科学专业开展引领大学生思潮实践的角度看,当前的引领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理论不够精深。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机制、路径等宏观问题上,关于大学生等具体群体中如何引领的研究还很少。一些主要的理论成果还主要是传统上关于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研究,还没有及时有效地转换到“引领”的新视域之中。目前还十分缺乏系统、精深的理论成果来支撑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实践发展。二是重视不够。党和国家在 2006年明确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重大战略任务。但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系之中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在国家、高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没有给予引领大学生思潮以应有的关注与规定,在各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更是缺少扎实有效的工作。三是队伍不专。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对社会思潮的专业性认识、研究,缺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对于如何应对负面冲击很大的社会思潮缺乏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四是措施低效。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等教育场域内的引领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等多个不同的具体引领场域。每个场域有每个场域的特点和核心引领任务。但任何一个具体场域都无法单独完成全部的引领任务。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不同引领层次、不同引领场域的引领整合,既各有侧重、又统合为一个整体,汇聚成巨大的引领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实现在大学生中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目标。因此,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在引领大学生思潮方面有效性还是比较低的。

结语
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自由、民主等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今天,这一思潮更是凭借西方发达的经济、科技支撑,依托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平台,通过好莱坞大片、肯德基、美国之音等诸多媒介广泛传播,具有了更高的文化势位,潮起潮落、此起彼伏、冲击不断、影响深远。不仅如此,国内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分化,人们价值观念的选择性、独立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多样本土思潮亦纷繁涌动。这些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与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形成更为繁复的思潮状态。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也可以自发形成自己的思潮,虽然这样的思潮在今天还不是十分显著,但也已初现端倪。表面上,今天的大学生似乎不是那样热衷政治、热血沸腾,实际上,他们内心深处也许是有所权衡、思潮澎湃的。一定程度上,那种深藏在内心深处偶尔在网络空间零散表达的不满、焦虑以及“异端”观念,也许是更令人担忧的!毕竟,大学生不是普通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思想行为,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防线,也是对党和国家最大的考验之一。
面对挑战,我们一直在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 80 年代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醒我们,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此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确得到加强。尤其是 2004 年中央 16 号的颁布,有效夯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基础,规模已超 10 余万的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形成,更是成为我们引领大学生思潮的骨干力量。2006 年,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为引领大学生思潮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文化支撑。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突破,为引领大学生思潮提供了更明确的思想指南。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引领水平还是亟待提高的。提高引领水平,关键是要努力破解引领大学生思潮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主体性缺失。所谓主体性缺失,就是指,我们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没有充分意识到引领大学生思潮在其根本意义上是要实现“对人的引领”,没有充分意识到“人是目的”,没有充分意识到作为主体的人的“大学生”在引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潮之间的理论斗争,忽视了这些斗争必须最终要由大学生自身来完成,必须要发生在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头脑中才是有效的。这种主体意识缺失不仅存在于引领大学生思潮的领域,在宏观的、整个社会的思潮引领层面上也同样存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