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兼与“80 后”比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07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绪论

不同时代出生的群体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并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这种使命感在不同时代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心理特点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当“80 后”这一代名词兴起之时,对其可谓褒贬不一,但是借助“80 后”这一概念,“90 后”的称呼也应运而生。到 2008 年,1990 年出生的群体已年满 18 岁,由此全国高校陆续迎来首批以“9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他们也随之进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野。
本研究以“90 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90 后”大学生在心理应激、心理弹性、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心理特点,探讨压力源(心理应激)、压力中介(心理弹性)与压力反应(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与“80 后”大学生进行比较,以揭示“90 后”和“8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形成原因与具体的教育对策。

(一) 选题目的
的确,正在成长中的“90 后”大学生面临着众多压力与无奈,甚至有些学生不堪重负而选择了自杀等极端行为。那么,“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他们在心理应激、心理弹性、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有何特点?他们的压力源(心理应激)、压力中介(心理弹性)与压力反应(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何种关系?“90 后”与“8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如何根据“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些问题均亟待研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验法考察“90 后”大学生在心理应激、心理弹性、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与“80 后”进行比较,以探究“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产生原因,寻找相关教育对策。
................

(二) 选题意义
1、学术价值
通过考察“90 后”大学生在心理应激、心理弹性、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及相互关系,揭示“90 后”与“8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有关“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90 后”与“8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差异的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研究对象上,已有研究主要以“90 后”大学生为主,缺乏专门针对“90后”与“8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差异的比较研究。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一方面,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了“90 后”大学生在某方面的心理特点,尚缺乏有关“90 后”大学生多方面心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了“90 后”与“80 后”大学生人格特点以及价值观、婚恋观的差异,尚缺乏对“90 后”与“80 后”大学生,诸如心理应激、心理弹性、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等心理特点的全面比较与系统研究。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已有关于“90 后”与“80 后”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主要以理论探讨为主,实证研究不足。
2、现实意义
(1)从国家层面上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90 后”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践行者,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现阶段探索“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从学校层面上看,随着“90 后”大学生逐渐代替“80 后”大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体,作为学校管理者主动掌握“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与“80 后”大学生的差异,以适时调整教育对策,不仅有助于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从个体层面上看,“90 后”大学生从一出生就被贴上了各种标签,从他们踏进大学校门起,他们张扬的个性就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揭示“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90 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

二、“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调查

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验法,考察了“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现状,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为与“8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比较以及针对“90 后”大学生提出教育建议提供实证支持。

(一) 调研方法
1、研究对象与抽样方式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了来自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 2246 名“90 后”本科生为被试,年级分布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之间,专业囊括文科、理科、工科、经管商等,共发放问卷 2246 份,回收问卷 2173份,其中有效问卷 2169 份,采用问卷 2169 份,回收率 96.7%,有效率 96.6%,采用率96.6%。有效样本构成如下:


..........................

(二) 研究结果
1、“90 后”大学生心理应激现状
(1)“90 后”大学生心理应激的总体状况

如表 2-2-1 所示, “90 后”大学生在心理应激的五个维度上,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社交、发展、学习、生活。进一步对各维度得分的两两配对 t 检验结果表明,各维度得分两两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说明“90 后”大学生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较大,来自社交、发展、学习方面的压力分列第二、三、四位,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较小。
(2)“90 后”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差异分析
第一,“90 后”大学生心理应激的性别差异

如表 2-2-2 所示,对“90 后”大学生心理应激性别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仅在社交一个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在社交方面的压力显著高于男生;在其他四个维度及量表总均分上,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

三、“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探析 .................. 62
(一)“90 后”大学生心理应激探析 ............... 62
(二)“90 后”大学生心理弹性探析 ............... 64
四、针对“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建议及对策................. 82
(一)创新教育理念 ................. 82

四、针对“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建议及对策

与“80 后”大学生相比,“90 后”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引导与教育,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从“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环境等方面谈谈相关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教育理念
1、坚持以生为本
唯物辩证法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所以首先要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与“80 后”大学生相比,“90 后”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弹性水平更高,适应水平更高,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因此,提高“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务之急。
调查结果也发现,降低心理应激水平(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是改善大学生适应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尽管与“80 后”大学生相比,“90 后”大学生在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水平上明显提高,但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应从进一步纾解“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改善心理弹性方面,优化“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亦显示,总体上来看,首先,在心理应激方面,“90 后”大学生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较大,且女生的社交压力显著高于男生;经管商专业学生的生活压力、社交压力及总体压力水平上相对较高;在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家庭压力及总压力水平上,大一学生压力较大,大四学生压力较小;其次,在心理弹性方面,“90 后”大学生在社交能力和组织计划风格方面的心理弹性较弱,且男生在组织计划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总体水平上均显著低于女生;理科学生的心理弹性相对较弱,经管商专业学生的心理弹性相对较强;农村学生在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总体水平上显著低于城市学生;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效能、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总体水平上均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四学生的心理弹性相对较弱,大二、大三次之,大一学生的心理弹性相对较强;学习成绩中差的学生心理弹性较弱,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心理弹性较强。再次,在适应状况方面,“90 后”大学生对适应的满意度较低,且男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情绪、满意度及适应总体水平上显著低于女生;理工科学生的适应较差;农村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情绪、自我、满意度及适应总体水平上均显著差于城市学生;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情绪、自我、满意度及适应总体水平上均显著差于独生子女;大二学生的适应状况较差,大一学生较好;学习成绩中差的学生适应状况较差,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适应状况较好;最后,在心理健康方面,强迫症状是“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且男生在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显著差于女生;理工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农村学生在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显著差于城市学生;非独生子女在抑郁、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依赖问题上显著差于独生子女;大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

结论
采用心理测验法考察了“90 后”大学生在心理应激、心理弹性、适应状况、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心理特点,结果如下:
1、在心理应激方面,“90 后”大学生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较大,来自社交、发展、学习方面的压力分列第二、三、四位,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较小。“90 后”大学生在心理应激上存在某些显著的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90 后”大学生在心理应激上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
2、在心理弹性方面,“90 后”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方面的心理弹性较强,在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方面的心理弹性分列第二、三位,在社交能力和组织计划风格方面的心理弹性较弱。“90 后”大学生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某些显著的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城乡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年级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
3、在适应状况方面,“90 后”大学生在校园生活方面的适应状况较好,在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择业、学习方面的适应分列第二、三、四、五、六位,对适应的满意度较差。“90 后”大学生在适应状况上存在某些显著的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城乡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年级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
4、在心理健康方面,“90 后”大学生的强迫症状位列第一,依赖、焦虑、社交退缩症状分列第二、三、四位,抑郁、自卑症状位列第五,偏执、冲动症状位列第六,社交攻击、躯体化、精神病倾向、性心理障碍症状分列第七、八、九、十位。“90 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某些显著的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城乡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年级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
5、在心理应激与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90 后”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总均分与适应状况量表总均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低度负相关,说明“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越高(心理压力越大),适应状况越差;心理应激量表总均分与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低度正相关,说明心理应激水平越高(心理压力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6、在心理弹性与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90 后”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总均分与适应状况量表总均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中度正相关,说明“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适应状况越好;心理弹性量表总均分与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低度负相关,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