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学德育文化属性的价值性失重
大学德育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学科,“思想政治工作”层面下的大学德育实践活动无疑具有显著的工具性特征;但从学科的高度审视大学德育的性质,它无疑具有本体价值性,并且这一价值性是工具性赖以存在的基础与根据。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德育因其“文化价值”而具有的文化功用遭受着工具理性的透支,但它作为“价值文化”的本体性存在却不断式微。
对文化的研究离不 对人的研究,大学德育文化属性中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失重问题突出反映在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中对“人”的认识问题中。有研究者曾经指出:“带有主体改造客体意味的界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和优越性的实现是以`人的独立性'乃至整个人性的丧失为代价的”。在我国大学德育传统中个体的主体性并不被重视和强调,加之现代化社会历史进程中工具理性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具体的国内外环境、社会现实问题等多重因素作用,造成当前我国大学德育仍然存在着德育实效评价中的主体缺位、德育逻辑起点定位上的“人”的本质失真、德育价值取向方面的工具性异化等问题。这些关于“人”的认识误区,表现在大学德育本体和功用的本末倒置,以及大学德育作为文化机体的被割裂。
第一节大学德育实效性评价中“人”的缺位
相比较教育在社会各领域受重视程度的制衡关系而言,德育作为教育的具体形态之一,在我国不可谓不受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受重视”地位而言,德育的实效却着实不尽人意。事物的外在功效是事物内在性质的外化表现,探寻大学德育低效问题的根源与解决之道,有必要从观照和反思德育本体出发。德育有效性客观上要求以自身价值与意义的澄明、权力与威信的树立为基本的和必要的前提。当前德育的实效性有限,或者说德育的效果存在着对德育目标的实现不能,那么德育就不得不反思:德育所作的种种努力为何不能转化为德育对象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践履。德育对象对德育所传达的道德的不信服,说明当前的道德教育并不具备应有的权威力量。诚然,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危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求德育对社会历史进程中规律性呈现的道德困境负全责也违背公允。但从德育主体性存在的立场来看,德育必须为自身解决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因为这种内在动力恰恰是克服无权威德育的种种症候的根本力量——德育实效性有限就是一种无权威的德育的表征。
.................
第二节大学德育逻辑起点定位中“人”的失真
对德育实效以及德育本性的探究不能回避德育的逻辑起点界定:德育学原初的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是否可靠,直接规定了其所生发的德育理念、其所规约的德育内容及德育目标、其所推演的德育模式是否能够最终引导德育实践在德育对象那里发生正确的德育转化和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就逻辑起点问题而言,立足人文立场的探求是难以回避的,因为与“人”的疏离正是造成德育低效问题的根源。
一、德育逻辑起点的观点分析
通过比对学者们对德育逻辑起点的不同定义及内涵解读,可以发现其中普遍包含“人”这一共同相关因子。道德是德育概念体系的重要内容,道德的主体是人,德育实践的主体双方也是人;道德、教育、德育都是与人类史相伴始终的人的存在方式,从“人”出发寻找德育逻辑起点的方向无疑是准确的,但从将德育作为学科的高度来看,学者们对德育逻辑起点的定位尚存在具体分歧,大体可归为以下三种情况。
这里所谓人的“片面”是指从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剥离出人的片面存在方式作为德育的逻辑起点或者以人的能力属性的抽象作为德育的起点,将德育的逻辑起点归为人的政治社会化气人格气人性思想与行为气意志气身体等。
上述以人的“片面”为德育逻辑起点的学术观点中,不乏见地独到、论证鞭辟入里者,有些可以作为德育内化外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如思想与行为),或者可以作为德育中某方面内容的逻辑起点,如人的政治社会化可以作为政治观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性可以作为道德观教育的逻辑起点,身体可以作为生命伦理教育的逻辑起点,但用以作为学科高度的德育的逻辑起点,则有待商榷。
..................
第二章大学德育文化属性的工具性出离
大学德育文化属性中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失重,在现实德育运行中集中体现为泛政治化的特征。新文化运动发出“全盘西化”的现代化先声,与传统彻底决裂,但这并没有真正使中国摆脱文化困局。人民民主政权的诞生建立起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无疑地,这个内部协调统一的政治与文化体系同上一个稳定的政治与文化系统之间存在着断裂。尤其在文化上,新的文化体系背弃了自身之前的传统文化体系,同时却遭受着来自一个在数量和力量上都占优势的外部对立阵营的敌视和挤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封建清算和改革开放初期“走向蔚蓝色文明”的文化尝试,反而因为传统纽带的撕裂而造成社会成员在高速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和激烈的全球化文化冲突中日愈升级的文化迷惘。
第一节大学德育泛政治化及其特征
人的主体性的生成过程离不开恰当的外在方式和对恰当外“物”的假借,但“外在”和“外物”必须尊重和服从于主体性及其需要和选择,一旦“外在”和“外物”僭越适当的度,就会出现对主体性的违背甚至侵犯。在这个意义上看,如若大学德育的内容和方式作为大学生主体性生成的具体外在因素而与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发生对立或背反,那么大学德育就会陷入工具化的误区。我国大学德育的文化失落与工具取向共同构成了其特征的一体两面,而与工具化取向相伴生的诸弊端中,大学德育泛政治化问题具有代表性。
一、大学德育泛政治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间,德育历来受到各级学校教育的重视,大学德育也以其高规格的领导体制、体系化的管理网络、无所不包的目标定位和面面俱到的实施途径,屡见于教育法规、政策文件和领导人重要讲话等关于教育的表述中。然而,大学德育曾经长期普遍存在的泛政治化与价值失真的负面影响几经努力至今仍未消除。
从德育作为社会科学学科来看,社会科学是无法截然划分各自的阈限的,比如伦理、哲学、政治之间就存在着现实的交叉。在德育领域中,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也存在交叉,政治思想构成道德状况的现实组成部分,政治观是道德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德育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从德育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性质而言,任何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德育在阶级社会中是同阶级性紧密相连的,一切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都是社会发展状况的产物。可是,政治与德育的恰当距离,恰恰是德育能够落实政治期望又不至于节外生枝产生负面效应的前提。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德育面临政治教育“方向”、“统帅”与“灵魂”地位的挤压,政治意识形态向青年学生过度渗透,德育在教育中的首位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首位。学校教育各阶段对学生的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无不例外地要将“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等关于政治思想的评价置于首位。
......................
第二节大学德育泛政治化的历史成因
我国大学德育泛政治化具有深层社会动因和哲学方法论根源。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构成社会生活领域一切问题的根本决定因素。而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与经济的这层关系在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关系中得以折射。故此,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德育显然要定位在政治领域,販依政治属性,体现政治功能。这成为德育政治化的理论依据,也即大学德育泛政治化的哲学方法论根源所在。从根本上说,学校德育泛政治化的问题是大学德育文化属性失重的现实体现。
一、大学德育泛政治化的文化传统渊源
泛政治化在我国传统道德教化中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一元论和精神意志论占主导的文化传统中,“政教合一”与“以德育代教育”的局面一直存在。我国大学德育泛政治化的最初历史渊源就在于数千年的政治本位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这种道德文化从整体样貌是一种政治道德文化。我国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对社会中坚分子的精英教育都集中以德育的形式实施,在儒家处于我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的情况下,德育以社会为本位,以“明人伦”为旨趣,以“克己”、修身”为轴心,最终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德育的组织以社会因素为主导,有意识地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全方位渗透,并且知识教学与道德教化相统一;德育要求因教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在高级阶段侧重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的自我提升,并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修齐治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他们的最高道德理想。“修齐治平”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的道德人格和政治人格的最高整合。就传统中国社会而言,在我国古代的泛政治化道德教育尤其是在高级阶段的教育中,儒家所提倡的高尚道德品质与社会模式及社会运行之间存在一定切适性,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与完备的条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虽腐朽而未自我消亡的原因之一。
“政”与“教”代表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政”是政治的意思,属于政治权力系统;“教”是教化的意思,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尤其对应以道德教化为核心的文化系统。“政教合一”,在梁嫩溟这样解读“政教合一”:“助人生向上的事情亦由最高有力的团体来作,这就叫作政教合一。”中国传统社会政教合一的体制建立在“以吏为师”的前提下,“吏”所具有的政治职业身份决定了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一切教化活动都体现出政治化的特征。这决定了政教合一是政治与教化互寓于对方之中,政治与道德互为前提、互为支撑,互相解说和互相替对方辩护的局面。从教育的视角来看,教从政出,教育从目的到内容都被赋予极强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化色彩。
..................
第三章大学德育文化属性的本体探析.........73
第一节文化的性质.......73
一、文化的总体性质.......76
第四章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持守.........106
第一节现代化转型对传统文化的挑战.........106
第四章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持守
文化形态是文化共性和文化个性统一于其中的整体性存在。一般来说文化形态既处在自身发展过程历时性的文化传统中又处在与其他文化形态共时性的文化主题中。当前中国文化内在自身发展源流的意义上,其传统即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我国逐渐发展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与之相对应的当前我国大学德育的文化境遇主要是民族文化传统断裂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挑战。以当前中国文化所处的为世界多数文化形态所共有的共时性文化共性特征而言,其主题可以概括为“现代化”。在这一主题下,结合当前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信息化特点,当前我国大学德育面临着具体的文化矛盾也承担特定的文化使命。
第一节现代化转型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一、文化发展进程的全球化主题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替代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马克思的这段经典论述科学地预见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其必然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结果。
(一)人类性:全球化的内在矛盾特征
虽然全球化已经遭到了世界各国精英阶层的强烈抵制和反复预警,也不管全球化论调的初衷与目的如何,文化的全球趋同化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为全球化与现代化有一致性,而凡是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东西就很容易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所吸收,现代化的福利性质必然引起人们意愿和行为的趋向,这是无法阻挡的。全球化在直观的维度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机遇,也引发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身份缺失与认同危机,同时带来文化大众化对精英文化的边缘化冲击。从内在矛盾维度看,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在文化层面体现为人类性与阶级性矛盾之下是否承认民族文化、民族发展的合理性问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强加于一切民族,否定其他民族国家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而人类性则强调各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单一性文化。全球化内在文化层面的矛盾在发展和转化中也体现人类行为的性质特征,人类性越来越成为全球化内在矛盾的主要方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中诸如生态环境、人口等一些与人类性紧密相关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共同的关注,全球化所蕴含的多样性、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成为主导思维方式。
....................
结语
“文化”是人类存在的同构体,也具有推动社会历史的能动性。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中存在这样的声音,认为“文化研究不应是一个固定的框框,反而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或者一种可能性。”在某些学科内,将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理论进路的,也成为文化研究。
德育首先是培育人的教育活动,它的本质功能就是把个体引向富于德性的美好生活,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长期以来,大学德育非本质的外显功能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德育育人的本质功能和基本文化属性;在“社会结构”的组织体系、“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现代社会”的时代语境中,对大学德育返本求真的思考经常显得多此一举与不合时宜。长此以往,大学德育不断作出价值本质对工具意义的让渡,却越来越发现缺乏达成功能预期的能力。大学德育实效相对薄弱的根源,不在于方法手段选择、目标内容设置,也不在于德育实务和德育过程中的观念指导,更多的是在于理论自觉层面上对学科元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人”的主体缺位构成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关键,“人”的本质失真也存在于以往对德育逻辑起点的定位之中。以“人”为中介,德育与文化之间的直接而确定的关联性呈现出来。
人的类本质的形成与文化具有伴生和互成关系,个体的人之身份的获得以文化为基础和前提,人与文化具有实质同一性。文化的总体性质体现为整体性、规律性和进步性、主体性和精神性。从文化差异性存在与发展的视角看,还具有公共性、导向性、选择性、继承性、积累性、互动性等特征。对大学德育中道德、教育、大学、大学生等内在范畴深入探析之下,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得到进一步确证。历史因素作用下,当前我国大学德育依然面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断裂和泛政治化带来的现实问题。现代化发展进程在造成工具理性问题的同时进行的自我修正、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特征变化、国家职能的现代转变、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都对大学德育的文化进路选择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助力。当我们向更延展的历史维度和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中去找寻意识形态的上层归属时,文化作为人类主体性存在方式经受过历史过滤和时代遞选的特质无法不引人瞩目。我国文化格局的成分及其主要内在价值维度也有待大学德育的文化回应,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内容及其对大学德育文化引领构成大学德育文化进路的重要依据。从大学德育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性方面来看,发挥大学德育政治社会化作用和维护大学德育权威的理性选择也在于文化的进路。
参考文献(略)
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基于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层次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