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行为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09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引言

自从经典激励理论关于激勒工具相互作用的开拓性研究之后,员工激励和员工参与等基本组织行为对于企业生产绩效的实证研究开始被大量学者关注。他们发现,柔性组织行为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绩效和竞争力。如发现员工的多维技能发展和灵活激励模式等单一柔性的组织行为就能显著地促进和提高企业生产绩效;发现柔性组织行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组织行为之间互补性。虽然他们的研究证明企业基本组织行为与企业生产绩效和企业竞争力都有密切关系,但是目前并没有提供关于企业基本组织行为与创新关系的直接证据。
与企业生产活动相比,企业创新是复杂地和不确定地创造过程;与此同时,企业创新活动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巨额专有性投资,而且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曾德明、王吉斌、王业静在《复杂技术创新组织的有效性:基于不确定性视角》中提出造成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但由于其复杂性,造成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或资源不足。刘小玄、吴延兵在《企业生产率增长及来源》中论证导致企业技术进步率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动机,以及缺乏创新配套的产权制度和融资制度。因此,企业组织行为对于创新绩效地影响可能与其对于生产绩效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很有必要深入研究企业基本组织行为对于创新的影响。
提高企业创新是我国产业政策的核心,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首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从拥有数量增长为主特点的粗放型向质量效益、环保和速度并重的集约型的转变,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性方式转变,需要通过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挖掘企业的潜力以及扩大企业的科技投入使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质取胜来实现,因此,在我国研发投入不足和创新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显得至关重要。其次,我国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资源、资金的局限,资本周转的效率决定了其生存现状,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前景。缩短生产时间的最优办法就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尽管我国企业目前已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但固定资产设备仍然比较落后,先进程度并不高。并且,我国很多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部件依靠进口,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必须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类企业大量涌现,能够蓬勃发展是凭借着灵活的经营机制,然而现如今,我国的企业面临着一个严梭的问题,即管理水平整体落后,在中小企业中尤为严重。企业职员满意度极低,组织的整体效能较差,内部关系出现不应有的复杂,皆是企业现在的主要问题。而企业忽视员工培训、职员工作设计、激励机制及组织发展等原因会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这些因素对正在高速发展的企业起着显著的制约作用。中国的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因此,组织行为管理如何被充分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组织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创新活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文献综述

2.1基本组织行为
企业基本组织行为可以分为刚性组织行为和柔性组织行为两大类,分别对应刚性组织和柔性组织。刚性组织行为是指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组织成员进行统一管理。刚性管理的标志可以看作是20世纪初泰勒的管理学名著《科学管理原理》出版,这促成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是管理学的一次革命性的飞跃。1961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利克特教授和他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使管理者被分为“以工作为中心”和“以员工为中心的两类。他认为前者的特点是任务分配结构化、工作激勘、严密监督,依照详尽的规定办事;后者的特点是人员的行为及反应问题非常被重视,能利用群体以实现目标,组织成员拥有较大的自由选择范围。1981年,美国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在《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中指出,注重战略、结构、制度等刚性因素的是美国的企业;而日本企业不仅注重刚性因素,并且还重视人员、技能、作风、共同的价值观等柔性的因素。
柔性管理是一种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与刚性管理相对。柔性组织行为就是要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出“和谐、融洽、协作、灵活、敏提、物性”等柔性特征。柔性组织行为冲破了刚性组织行为的有形界限,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一种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薪新的管理行为。
对柔性组织的界定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斯查克和尼尔森他们从选择余地的大小、边际成本、边际期望利润三个方面界定了柔性:首先是选择余地的大小,即能让企业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拥有更多的行动选择的柔性组织行为;其次是边际成本,即柔性的企业需要较小的额外成本才能成功向新的目标发生转变;最后是边际期望利润,即柔性的企业在向新的目标发生转变时,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降低以及获得的利润最大化。之后,有关柔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柔性专业化进行了剖析,认为使竞争性质的重大变化的就是柔性专化,也就是说柔性专业化会使竞条性质从新古典传统下不受约束的原子竞争转向横向合作竞争;科利证明了制造系统的柔性、产出变动与不确定性的关系,对汽车制造中的技术柔性与人力资源柔性等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研究。

2.2关于组织行为和生产绩效的理论文献
与本文相关的文献主要是关于企业基本组织行为与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关系以及中国企业治理关系和创新的关系。学者们的基本观点是一系列柔性组织行为对企业的生产绩效和竞争力有提高作用,比如高度的团队参与、灵活的工作设计、严格的职员筛选、灵活的激励模式、以及多维技能培训等,但是任何单一组织行为本身没有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而要与其他组织行为互补。
本文将企业的创新活动分为研发程度较低的简单创新和研发程度较高的自主创新。简单创新是指创新主体的创新过程时间较短,对于创新结果的要求较低的创新活动。本文利用省级新产品销售额来度量企业简单创新行为。根据2010年3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浙江省省级工业新产品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级新产品主要是指采用从未用过的技术原理、从未有过的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在结构、工艺、材质等某一方面有突破或明显改进,从而显著地提高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并对提高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的新产品、新材料和新装备等。管理办法同时也规定申请省级新产品必须满足的条件主要是,在省内首‘次开发或者与老产品相比有重大改进创新,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明晰的知识产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对于本地区主要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具有显著地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以上规定,省级新产品技术含量比较大。新产品包含了一部分模仿创新和一部分自主创新,总体而言都是简单创新。因此,本文以企业当年是否成功研发出省级新产品代表企业简单创新活动是否取得成功是比较合理的。基于省级新产品销售额,本文构造简单创新对应的现变量来度量企业简单创新活动是否成功。如果当年企业省级新产品的销售额大于0,则对应的简单创新项变量取值为1,反之为0。

3数据和变量..............8
3.1数据来源..........8
3.2主要变量.........8
4简单创新和组织行为的实证分析..........13
4.1简单创新基本分析.........13
5自主创新和俎织行为的实证分析............25
5.1自主创新的基本分析........25

5自主创新和俎织行为的实证分析

5.1自主创新的基本分析
根据上一章关于企业组织行为对于企业创新影响的理论机制,在此我们采用广义生产函数研究企业组织行为对于产品自主创新活动的影响,即采用的方程与研究简单创新活动时一致:

在此回归方程中,本文依旧采用Probit模型研究企业组织行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效应。其中表示发明专利授予吸变量,若第二年企业的发明专利授予数大于0,则自主创新哩变量取值为1,反之为0。
其他设定与研究企业组织行为对于产品简单创新活动的影响时一致,在此设定上,本文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6主要结论及讨论

6.1核心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2004-2006年浙江省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运用Probit回归方法,研究了企业基本组织行为和创新活动的关系。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企业组织行为会对企业的简单创新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体现在组织行为之间的替代性,即工作设计和员工参与和授权有相互替代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创新员工在固定岗位被充分授权能使其提高创新工作专业化程度,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从更专业的角度给出决策判断和最合适恰当的工作方法。(2)不管是柔性组织行为还是刚性组织行为,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都不会起任何作用,关键在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和发展水平有限,自主创新能力也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靠自身力量很难建立起适合自主创新的一套管理体系,所以不应采取任何一种画定的组织管理行为。(3)研发投入程度较低的企业中,组织行为更会对其创新活动产生影响,其关键可能在于非创新型企业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技术的开发和研究。(4)企业基本组织行为对于简单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企业基本组织行为对于企业简单创新的效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对于自主创新基本没有影响。
本研究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企业组织行为对于不同类型的创新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简单创新活动中占据大部分过程的是生产流程,企业员工在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利益激励和权力之后,有动力去努力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以便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简单创新过程中组织行为是有效的。而自主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和收益长期性等特征使其与一般的生产属性不同,它的过程比简单创新的过程复杂、要求高,因此,使用简单创新过程中针对整个企业生产属性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等组织行为不能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而是应该针对科研部门和专门从事创新工作的科研员工制定出一套适合自主创新的企业组织行为系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