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概述
“义”寓于伦理道德之中,是一种原则和规范。“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利益的简称,“义”、“利”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义”经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演变,形成了繁体字“羲”,我们由其“羊”、“我”推断它原有捍卫合法财产之意。发展到当代,“义”被普遍归于伦理范畴,被理解成“道义”。对于“利”的解释,始见于甲骨文,最早被理解成以农具采集庄稼。春秋战国之前它是一种宗教式的信仰,春秋战国之后它又有利益、事功的解释,随时代的更替,“利”目前更多从属于经济范畴,是指凡收获到可供消费、享受的物质[2],成了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总称。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它以义利概念为基础,义利关系为核心,义利取向为根本内容。它涵盖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和人们对待财富、地位的态度和追求方式。它是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基础,更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概念范畴。
(一)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精华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革,私有制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公利和私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强。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提出“重义轻利”主张,认为“义”的习得不仅要靠个人修身养性、躬行践履,还要注重外在环境的熏陶和教化。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精华,不仅有助于人们塑造理想人格,还有助于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使人们能合理处理公、私义利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孔子义利思想精华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肇自孔子,孔子的义利观曾在中华义利思想中起过支配作用。在义利之辩中,孔子义利思想是坚持“以义制利”为原则,“利以义取”为主张,以“学思并行”多种习得为内容的思想。
第一,孔子义的习得思想
“义”的习得是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以孔、孟、荀为首的先秦儒家代表都认为“义利矛盾的化解要靠义的习得来解决”。孔子在“义”的习得方面提出“主动向善”,“学思习行”和“外界教化”等主张。
(二)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糟粕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义利思想曾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但它也存在很多糟粕之处。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限制,其德育目标带有较强阶级局限性。它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唯心主义。在义利修养方面,它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强调的对个人义利品质的实践远大于其社会实践。这些糟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具有明显阶级局限性
先秦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先秦儒家义利思想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政治伦理上,其目的是为维护统治者利益,因此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以孔子为首的先秦儒家代表坚持“重义轻利”为准则,使人们能够“修己以安人”,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表面上来,这样的义利思想保证了个人的利益,又维护了国家的安定。然而深层挖掘,这样的义利思想侧重于政治服务,其本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以达到社会的安宁、稳定。先秦儒家承认周礼,妄图复兴周礼以回归大同世界,他们所维护的个人利益是按阶级层次划分的,富贵和贫贱必须以仁义来处之,对于下层人民来说,可谓是更深一层的剥削。
从义的习得上来看,不管是先秦儒家看重的个人修身养性,还是孔、荀提出的外界的教育影响,其立场都是站在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先秦儒家某些义利观培养方法确实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它所谓“批评”或“建议”等方法以传播义利思想,最终是为了使其被君主采纳而非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先秦儒家以改善人伦关系为特长提出的义利规范,其实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等级森严的义利体系,制约了人们的思想,最终沦为了统治阶级稳固自身的工具。德行兼备的人最终变成了统治阶级的顺从者,被禁锢在了封建伦理纲常以及等级制度的枷锁之中。
二、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的契合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是指当代大学生在处理义利问题上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义利观不仅体现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还体现整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是指国家、集体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有效的提高大学生解决义利矛盾的能力的方法。它涵盖了大学生群体关系以及物质、精神生活的关系等内容。大学生义利观培养能转变大学生极端自私的不道德行为,坚持科学的义利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在目标、内容和培养因素上都有很多契合之处。
(一) 目标上的契合
1. 个人目标的契合
先秦儒家推崇“圣人”、“君子” 、“志士” 、“仁人” 、“贤人”等,希望通过塑造这些理想人格,使人们设计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义思利,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孔子认为义利培养就是以“成人”的标准形成至善至美典范,以此作为标准来达到义利观培养的目的。
2. 社会目标的契合
春秋时期,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遭到破坏,华夏文化受到重创,出现了礼坏乐崩。社会的动荡和变革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道德思想凝聚人心,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应运而生。统治阶级“重民”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重要特征之一,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以仁义为灵魂、以礼乐为血肉,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骨架及以天下大同为最高目标的理想主义”,使人们在感情、意志、信念、理想上达到统一,这样有利于发挥社会文化的导向和整合作用,从而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虽然先秦义利思想有其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服务的一面,但是其最终“大同”和谐世界理想,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其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而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以培养人们确立“义利统一”的道德准则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政治理想,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经济目标的义利观。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是时发表展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实现全民各尽其责,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要求。它是在帮助大学生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和道德问题的基础上,维护了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总而言之,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和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的社会目标都是在个人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上,实现祖国的团结、统一。
(二) 内容上的契合
先秦儒家“利以义取”、“重义轻利”思想和一些习义方法与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内容有很多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培养高尚的人格、协调人际关系和处理公私利益上。
1. 培养高尚的人格
在个人自身的义利修养上,先秦儒家主张 “修身养性”来培养高尚的义利人格。先秦儒家最推崇圣王人格,其品质高于礼、义、信、敬、恭,是全能的人才。其次是德才兼备者“君子”,它能够做到知天命、尊德性、好仁义等。“尊德乐义,则可以器器矣!”《孟子·尽心上》,“士”是“志于道”的一种现实人格,先秦儒家认为在义利冲突中,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若做不到圣人、君子那般完美,也要具备“士” 的不失仁义。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不仅需要有完善知识结构的人才,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的人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培养要汲取儒家人格培养精华,使其“存其心,养其性”,帮助大学生树立“重义轻利”和“义利兼得”的高尚人格。加强科学的义利观培养,要用社会主义义利标准来规范大学生的价值评价。要使其在指导自己的人生选择时,把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道义与利益结合起来。在义利冲突中,即使不能使人人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也要让更多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义利统一”。
2. 协调人际关系
先秦儒家认为义利培养要协调人际关系,“亲其亲,贤其贤才能合乎仁义,合乎礼。”可以“世亲”推恩于天下的主张,“以仁为人”,然后施行推恩于他人,推恩于国家。在“仁、义、礼、智、信”等先秦儒家德育内容中,“仁”就是要让学生养成仁爱之心,爱自己、爱亲人、爱与自己不相关的陌生人。其中的“义”就是要施行道义,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救人于危难。“信”就是要学生铭记诚实诚信,讲究踏实为人的原则。先秦“仁”、“义”、“信”思想相互贯通的义利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了个人的品质,还化解了义利冲突,协调了人际关系。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容易带来贵利贱义的不良思潮,大学生若目无法纪、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从事非法活动,必然扰乱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要使大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用科学的思维处理各种利益冲突,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大学生义利观培养内容和儒家义利观内容在协调人际系上,都包含了个人怀着感恩之心协调好人际关系的内容,都认为个人只有在具备良好的义利品质的前提下,坚持义利兼得,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感恩他人,奉献社会。
三、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及其培养存在的问题..............17
(一)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存在的问题.........................17
1. 存在“利己主义”倾向.....................................17
2. 存在“功利主义”倾向.......................18
四、 借鉴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精华,完善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的对策.....28
(一)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目标及原则...................................28
1. 目标取向......................28
四、 借鉴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精华,完善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的对策
(一)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目标及原则
作为青年中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不仅具有青年人的优点和特点,他们更是有幸接受了高等教育,触摸到知识的前沿。“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和体育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6],对大学生的义利观培养是使其全面的接受教育,当前人才培养中却存在着很严重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借鉴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精华完善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必须遵守其原则,坚持正确的目标取向。
1. 目标取向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扬弃,也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义利取向。当前大学生义利观培养就是要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下,养成大学生义利并举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论发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继承于毛泽东思想,优化于邓小平理论,之后的领导集体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义利观坚持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肯定人们利益的存在,强调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义利培养的核心。重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乃至社会主义是社会道德建设也是义利观建设的主要内容,主张杜绝社会风靡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义利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义利观来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符合中国社会现阶段的特点与需求,是指导当前及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进行大学生以社会主义义利观为目标取向培养可以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培养团队集体合作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结论
儒家义利思想经过几千年的薪火相传依然经久不衰,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在并不否认利益存在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义为主”、“为人以礼相待”等精髓。虽然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扬弃,摒弃其对剥削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的一面,学习和借鉴其“重义轻利”,“义利统一”等思想。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市场经济的并发症,协调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利观,一直是备受人们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义利培养要积极借鉴先秦儒家义利精华,以坚持义利统一为总原则,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义利品质。在大学生义利培养中要重视社会因素的积极影响,健全社会的评价、奖赏体系,改革完善学校教育培养体系,重视大学生义利观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义利取向,帮助大学生化解义利冲突与矛盾,实现天下义利之和谐统一。
由于笔者知识的有限和经验的缺乏,本论文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更深一步研究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和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略)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