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政策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的标志了冷战时期的幵启。在此期间,世界形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的两级对立为特点的冷战格局。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对峙致使全球进入冷战时期。
第一节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政策的基本演进进程
中非关系发展源远流长,相对古代中非关系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非洲正式交往是自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后期以及非洲国家相继取得独立之后开始。在冷战背景下,新中国为寻求广泛的国际承认,十分重视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非洲作为中国政治盟友进入新中国的外交视野。当时中国的外交处境异常艰难: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不断对中国实施外交孤立、军事封锁,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苏联在中国主权问题上产生分歧,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甚至演化为中苏边境冲突,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对外环境曾一度陷入既反苏又反美的两面出击形势。而非洲国家方面,自非洲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以来,新老殖民主义者试图通过政治、经济甚至是军事手段来延长其在非洲殖民统治和绝对影响。因此,在相似的国际处境下,中国和非洲相互支持共同在国际舞台上联合开展反帝、反殖、反霸和反种族主义斗争。
(一)反殖反帝背景下发展正式外交关系
冷战期间,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为达到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目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中国实施严厉的封锁。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为求保障新中国“站稳脚跟”,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积极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注重建立与独立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以获得更多的国际承认。在此背景下,中国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旳《政府工作报告中》中便提出“希望同非洲国家发展事务性的关系,以增进相互接触和了解并创造建立正常关系的有利条件”的目标。同时,为了促进非洲国家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在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期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并且在大会上明确表示了对非洲国家独立斗争的支持。这一方针的提出得到了众多非洲国家的充分认可。通过万隆会议,中非双方加深了合作互助的共识。
第二节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支持非洲国家反帝反殖斗争
虽然中国与非洲的交往由来己久,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非洲的交往需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后期。客观来说,在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政策的内容主要受到了当时冷战背景下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从建国初期“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再提出“反帝反修”并且在同时出击的情况下在20世纪70年代又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等战略。基本上,自中非建交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对非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着反帝、反殖、反修下的对非交往。美苏的敌视与封锁更是迫使中国通过加深与非洲的团结合作来缓解对外压力,谋求国家安全与稳定。
因此,从政治上看中国对非政策的主要内容,1958年后中国将亚非地区国际和平统一战线调整为反帝统一战线,反对殖民主义和支持非洲民族独立成为该时期非洲政治的主要内容。中国出于共同的历史命运以及对非洲独立发展愿望的深刻同情,在外交上给予了非洲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关键支持。对于新中国而言,非洲是“国际统一战线”阵营中的重要盟友,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开展反帝、反殖、反霸和反种族主义斗争。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非洲被看做是世界上反对资本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前沿阵地”。因此,从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开始,在整个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对非政策基本是与非洲的反殖民主义和独立斗争所同步。这种通过强调共同的殖民历史经历,团结社会主义阵营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与非洲国家建立“兄弟”关系,并在双边关系中强调及突出兄弟友谊在当时快速而有效地强化了中非友谊。在该时期中国与非洲的交往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国在政治上支持非洲的民族独立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运动。毛泽东主席在接见亚非拉各国领导人及各组织的代表时多次表示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英勇斗争表示完全同情和完全支持”。‘因此在该时期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五项立场”和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政策主要内容基础。在此背景下,中国一方面支持非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斗争;另一方面支持非洲国家坚持不结盟政策,并主张尊重非洲国家主权,支持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争端。
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中国对非洲政策调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宣告解体,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也宣告终结。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成为冷战结束后初期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虽然两极的结束和国际主体的多元化促使国际格局性逐渐形成“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过度的态势,但是冷战结束初期美国是唯一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领域保持绝对优势的超级大国。许多国家包括原亲苏国家在冷战后初期开始转变冷战时期亲苏路线,转而向西方靠拢。同时,在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逐渐形成多极化趋势,这种多极化发展趋势主要是表现在国家之间幵展以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的竞争以及世界主导权的争夺。此外,冷战的结束促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中国家之间原先被掩盖的国家内部矛盾、民族冲突、宗教矛盾、边境纠纷等问题纷纷暴露出来。非洲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化影响了原先的国际合作格局,南南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步入低潮,中非之间的合作进入调整期。
第一节冷战后国际格局重大变化与中国外交新战略
(一)国际格局剧变后的“韬光养晦”战略
冷战结束,两极体制下的两大阵营对立消失。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唯一霸主,其在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上都保持着绝对优势。因此,冷战后美国为了确保自己一超独霸的世界领导地位,实现单极领导世界的目标,不断加大对中国崛起的遏制以强化世界格局中的单极化倾向。
因此,冷战后中国面临十分严峻的国际形势,一方面,西方国家在1989年“六四风波”时期对中国的内政事务横加指责,并且加紧实施对中国的政治封锁、经济制裁;另一方面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面对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一时之间群龙无首,许多国家期待中国能杠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但是在国际力量失衡,中国外交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为主要内容的“韬光养晦”外交策略。关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曾指出:“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因为“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东欧和苏联之乱,我看也不可避免,至于乱到什么程度,还要冷静地观察”。即使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也不能盲目认为形势已经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友好往来,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在苏联解体之后曾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一度被期望能接替苏联担当起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但是在邓小平在1990年12月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不能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邓小平指出:“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
第二节冷战终结与非洲国际地位的衰落
(一)冷战后非洲遭遇政治“边缘化”
首先,冷战时期非洲是美苏争夺较量的前沿阵地。但是随着冷战的终结非洲在美苏争夺背景下的战略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两极的消失,苏联作为美国最大竞争对手消失,非洲在冷战时期作为对抗苏联的政治价值荡然无存。随着苏联的势力撤出非洲,非洲对于美国原有的政策意义也逐渐淡化。美国因此不再需要从政策上通过加大非洲的关系遏制苏联在非洲的扩张。在此情况下,对于美国而言非洲不再具有特殊的地缘战略意义。
其次,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西方大国在冷战结束后纷纷开始致力于非洲国家的民主化和经济改革。其试图利用非洲的变革,强迫非洲国家接受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模式,最终达到将非洲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和西方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当中的目的。原本在两级格局下非洲原本的宗教矛盾、派系斗争以及领土争端都被暂时掩盖了。但是由于民主化的冲击,非洲此前的政治力量对比被打破,势力对比格局的失衡导致原有掩盖的矛盾相继爆发。20世纪90年代,在迫于西方压力而强制推行的“政治民主”影响下,几乎所有的非洲国家都被卷入到“民主化”浪潮中,非洲国家与非洲部族相互争权夺利,非洲社会在此期间动荡与战乱不断,斗争十分激烈。这是因为在西方多党制浪潮的冲击大部分实行一党制的非洲国家纷纷转向多党民主制,但表面的民主制度没有深入国家制度内里,却激化了长期压制的部族意识和矛盾。此外社会精英和政客也利用部族民族矛盾争夺政治资本,加上西方强制性对非经济结构的调整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局动荡。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十年间非洲地区竟有近半数的国家曾爆发过战争、冲突以及骚乱。
第三章冷战后初期中国对非政策转变的动因分析...........28
第一节冷战后对时代认知变化下中国调整国内首要任务........30
第二节冷战后中国对外战略转型下对非政策的调整...........31
第四章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政策新态势.............32
第一节新世纪中国对非政策调整主要内容...........33
第五章试析新世纪中国对非政策转变的动因...............40
第一节新世纪非洲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方向............40
第五章试析新世纪中国对非政策转变的动因
冷战时期中国和非洲曾经互为政治盟友,中国对非洲的政治与经济援助有效地推动了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进程。当前21世纪是中国实现复兴之梦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历史上非洲是当代中国经济复兴和对外战略的重要支点,非洲借中国的快速发展之势来促进非洲的复兴的同时,更希望中国在逐渐崛起之后能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多数非洲领导人希望通过中非合作谋求在世界之中非洲的新地位。
第一节新世纪非洲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方向
进入21世纪后,非洲逐渐走出“失去的十年”的阴影。新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复苏迅速,特别是由于世界上能源价格的上升,保障了非洲十年来增速的稳定增长,尤其是能源储存丰富的非洲国家都因此而赚取了巨额的外汇收入。因此基于新世纪时期非洲的政治、经济发展新趋势,中国对非政策调整动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首先,非洲能源优势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转型要求。非洲国家众多,拥有53个国家和近10亿人口。从资源和市场潜力的角度看,非洲无疑是巨大的潜在大市场。并且非洲在新世纪经济发展较为稳定,近年来年经济增长率均约达到5%左右。尤为重要的是非洲拥有丰富且未得到充分幵发的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不断增加,非洲的能源出口量年均增幅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非洲被认为是能提供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新大陆”。中国在新时期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依托于稳定的能源和战略资源,而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是保证经济安全的外在途径,因此,非洲强大的能源优势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经济战略调整方向。
结论
冷战前后中国对非政策的调整具有内在延续性和对外战略性。冷战时期中国为争取外交空间以及国际支持,强调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由于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政策主要集中在输出世界革命和支持非洲民族独立战争上。但20世纪80年代至冷战后初期中非双方逐渐幵始强调在和平友好的前提下的经济合作,并且中国在能源、贸易、对非援助等方面拓展了对非政策的新领域和新内涵。新世纪期间中国处于和平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在经历冷战后的短暂战略下调之后,中国幵始重新审视对非合作重要性,强调中国与非洲的和平友好平等发展。另外,在新世纪的转型压力下中国调整单一对非政策,重视发展与非洲的能源合作,将中非合作调整为更为全面与务实的持续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国全面明确对非发展新原则,创新中非发展模式,在中非合作论坛以及新型中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机制下,中国政府再度给予非洲大量的低息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援助。在坚持“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全面推动中非合作的制度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且中非贸易额在2007年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与非洲大陆的贸易额。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目前中非经贸往来对于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
新世纪时期中非的全面合作发展是处于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间的重要对外合作,中国在非洲地区影响的加强不仅是中非合作的进步也更是中国世界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中非关系的全面发展将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反恐以及发展新主题下仍然能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刺激着非洲“向东看”趋向的逐渐加强。但是,由于中国对非影响力上升而相对削弱了传统西方殖民国家对于非洲地区的绝对控制,由此,地区势力格局的变化最终导致西方加强关于“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在非洲“新殖民主义”的渲染。值得注意的是,在对非经济上,西方国家利用国际分工和经济结构上的优势,打压非洲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致使非洲在经济结构上日益“边缘化”,然而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上则明显区别于西方,中国对非的援助以及中非之间的经济合作是真正以帮助非洲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内为目标。
参考文献(略)
冷战后中国对非政策的转变及动因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冷,战后,中国,对,非,政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