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1、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的。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首次发表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1959年赫伯特·海特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一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自此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迅速展开,成为当代政治学领域中一门颇具规模、影响较大的新型的分支学科。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先后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如齐格勒等著的《社会化与个性发展》、戴维·伊斯顿和杰克.丹尼斯的《政治系统中的儿童》、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鲁伊特的《政治社会化》等。我国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系统研究较迟,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学者们才逐渐运用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来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现实。他们从政治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教育学等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对政治社会化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
综观国内外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学者们对于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界定政治社会化,把政治社会化看作政治文化的延续、传递和变迁的过程,认为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政治文化的内化。如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鲁伊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得对政治世界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代人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传给下一代的一种方式。”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我国学者王沪宁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
(2)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界定政治社会化,把政治社会化看作个体接受和学习政治传统、政治知识以及政治技能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是人们由“自然人”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方面。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表现
1、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为促进大学生对主导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先提出的,他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①我国政治学家王惠岩对政治文化的界定更为准确和完整,他认为:“对以政权为核心的政治统治体系而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就是政治文化。换言之,政治文化既应该包括人们对政治生活的非理性的情感认识因素,也应该包括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理性认识因素。即政治文化既应该包括在政治生活中起着潜在作用的社会政治心理意识,同时还应包括在政治生活中对人们政治行为起着规范与支配作用的政治思想。”②大学生政治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大学生群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产品及自身的政治价值等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倾向,包括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理念、政治道德、政治技能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对主导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主流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是指掌握公共权力者凭借其特殊的公共权力推行其所信奉的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并使整个社会都接受的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政治文化遗产、为人民当家作主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是我国社会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因素,也是保证、促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顺利进行、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强大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和弘扬政治主文化的有效渠道,为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主文化和弘扬主旋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功能。..................
........................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 .................................................................II
导论.................................,...........,............................1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1
(二)相关的研究状况.......4
(三)本文的思路及写作方法........................................6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特征.........................7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7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12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16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表现........16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特点........20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途径.......22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23
(一)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25
(二)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7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30
参考文献...............................................................35
结束语
教育合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各项教育因素共同产生影响后所形成的综合作用。教育合力的形成,要根据整体性的原则,把相互关联的两项教育或多项教育按照一定的目标加以实施,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从而形成较大的教育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即其它系统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阿尔蒙德指出:“如果公民们从各种不同的社会化机构那里得到的是同样的信息,那么,他们的态度极有可能按照某一特定方式形成。”①“如果社会或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②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充分利用情感等非理性因索,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能受到各种政治理想、信念、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文化认同感。以情感教育和心理过程调适等方法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情与理的交融,实现人们心灵空间与外在规范间的交流、沟通与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又要注重理性教育,要使大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是要对当代中国所要确立和倡导、弘扬的政治理想信仰、价值原则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内容及原则要求做出科学的明确的界定,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对一些社会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马振清著:《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刘豪兴、朱少华著:《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孔德元著:《政治社会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David Easton and Jack Dennis: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http://sblunwen.com/dxszzlw/ System: Origions ofPolitical Legitimacy .ICY: McGraw-Hill, 1969.7.
2.R. Dawson and K. Prewit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Boston, 1969.
3. G A. Almond and G B. Powell: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Boston: Brown, 1966.
4. Anthony M. Orum: Political Sociology, Premise-Hall, New Jersey, 1983.
5. Seymour Martin Lipset: 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 Th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Maryland,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