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公民的政治认同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12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选题缘起

改革的深入推动了社会主体多元化,也加速了社会主体的利益需求、价值观的深刻变革。如何在信息时代有效把握信息传播规律和人们变化着的心理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尊重社会多维价值基础上,为社会提供一维的价值导向,以更好凝聚社会力量,实现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科学发展的目标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管理必须加以关注的基本命题。
随着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三网融合趋势不断推进,全媒体时代来临。全媒体从传播载体形态上,可以简单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媒介的总和;从传播内容形式上,则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信息传输渠道上来看,包括了传统的纸质、频率、有线电视网、数字电视、地铁电视、国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全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上的多元性、交互性和整合性,一方面,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价值观与政治理念,使人们政治认同的危机与焦虑在这前所未有的多元信息传播洪流中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这些特点同时完善了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人们的政治认同整合重构提供了媒体环境条件和信息技术平台。可以说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路径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党有效.把握媒体信息传播规律、全媒体环境对政治认同的影响,以此保障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社会的凝聚作用,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1.1. 2选题意义

在理论上,本研究通过对于政治认同和全媒体相关文献梳理,厘清全媒体信息传播规律,把握全媒体环境下政治认同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构建全媒体环境下政治认同的路径,为党和政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效整合社会思想,在多元社会实现一维导向提供思路。
在实践上,政治认同是防止社会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培育政治认同过程,即是促进社会协调,尊重多元、寻求一致的社会过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了政治认知和参与的新途径,这就要求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武装思想、教育群众。.....................
....................

2政治认同及其生成机制

2.1政治认同的内涵

2.1.1 政治认同的概念

厘清认同的概念是理解政治认同的前提。弗洛伊德最早创立了认同的相关理论并形成了认同的概念,他将认同视为一个心理过程,认为认同就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埃里克森对于认同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将认同的基本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并使认同的概念更理论化和系统化。《辞海》对认同的注释是:"认同一译‘认定’,在心理学上指认识与感情的一致性,人们经过认同形成人的自我概念。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
在人们交往活动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产生内心的默契。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 I2社会心理学词典中认同的定义:“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随着“认同”概念被渐渐引入到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领域,认同的概念也从心理学中通常只注重与“自我”“个体”层次的联系,扩展到着重涂释个体与群体的归依、情感、联系状态的层面。认同概念内涵亦从心理层面扩展到人们的身份归属、地位赋予和利益获取等社会现象的同一性层面。正如泰勒指出的那样:多数现代认同的形成来自个体的“自我的根源”,认同的形成受到人性、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等。I4曼纽尔?卡斯特强调:“认同所建立的是意义,而角色建立的是功能”,“意义是社会行动者为其行动的目的所做的象征的确认……虽然认同也可以由支配的制度产生,但是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化,且将他们的意义环绕着这内化过程建构时,它会成为认同。”
由此可见,认同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个体对于自我、组织以及社会归属关系的确认。通过对于认同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认同必然包含着认同主体、认同客体,以及主体因为对于客体的认同而将其情感和态度为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指向,并付诸实际行动的过程。通过于认同概念的梳理为本文政治认同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合适的切入视角,并且为解读全媒体环境下政治认同的变化以及探索政治认同的路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目录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i...........................v
1.1选题背景..............................1
1.2文献综述..........................................2
1.3研究思路与方法.........................7
2政治认同及其生成机制...................8
2.1政治认同的内涵...........................8
2.2政治认同的特征....................................11
2.3政治认同的基础和标准..............................13
2.4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16
3全媒体环境与政治认同的矛盾张力................18
3.1全媒体及其新特征.........................................18
3.1.1全媒体的概念...............................................18
3.1.2全媒体的特征.............................................19
3.2全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的新变化.........................21
3.2.1全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的积极变化....................22
3.2.2全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的消极变化....................24
3.3全媒体环境下影响公民政治认同的因素...................26
3.3.1多元文化交融影响公民的政治认同.....................26

3.3.2新型公共领域影响公民的政治认同...................27
3.3.3新的政治参与途径影响公民的政治认同.........28
4全媒体环境与政治认同的新路径...........................31
4.1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路径........................................31
4.1.1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31
4.1.2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32
4.1.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33
4.2媒体层面路径......................................................................34
4.2.1重视主流媒体地位,提高舆论导向能力...................34
4.2.2把握媒体传播规律,形成媒体自滤环境....................35
4.3政府层面路径.......................................................................37
4.3.1打造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政治文化建设.......................37
4.3.2完善利益沟通机制,畅通公民表达渠道........................39
4.3.3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协调社会多元利益.........................40
5结论....................................................................43
参考文献......................................................44

结论

社会管理工作就就是要推进社会环境朝着有利于组织和个人发挥能动性、独立性、超前性、参与性,并创造出符合党的指导思想并适合自己需要的新的现实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要在培育政治认同中营造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良好社会环境。并推动社会群体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与积极参与。
政治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对于全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即对政治认同与生成机制的阐述、全媒体环境与政治认同的矛盾张力的分析以及全媒体环境下政治认同的新路径的探索。
全媒体时代的社会过程是一个高度开放和组织化的过程。既给政治认同带来分化的可能,但同时也为政治认同的整合提供了技术平台和手段。因而思想建设需要从政府、媒体以及教育本身入手,适应全媒体的特点,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健全和创新政策与制度,建设先进文化,为多元社会主体提供马克思主义的一维思想导向,进而培育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对于全媒体环境下的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多聚焦于理论分析,而在实证研究上没有过多涉及,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仍希望本文能对中国的政治认同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至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I960;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 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 小平文选》(第一至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6][加]哈罗德?伊尼斯.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加]哈罗德?伊尼斯.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美]约书亚?梅罗维兹.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美]约翰?费斯克.许静译.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