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方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公开文献中首次提到社会建设这一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这一创新的表述也成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亮点。2005年初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千部研讨会上,就如何加强社会管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提出总体规划,并对社会建设的内容、意义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四位一体”布局,中指出这为学术界带来了全新的研究领域。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著名的“6. 25的完整”讲话:“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更明确了社会建设的关键和立足点。同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着重对教育事业、收入分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医疗卫生等六大社会建设的具体领域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这是社会建设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绝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建设理论虽然是在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之后总结的建设目标,但事实上,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提出之前,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社会建设思想的论述早有涉及,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建设历程中提出的社会建设思想,意义非凡。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论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理论界关于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评述
研究邓小平的社会建设思想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邓小平的社会建设思想散见于他的一些讲话、文章、文献中。国内对邓小平的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国外邓小平思想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对国内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做专门系统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尚未发现。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深化。
关于社会建设概念的界定
对社会建设概念和内容的理解,是进行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前提。自“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部分被提出后,学者们就开始着重对概念进行阐释,希望给予社会建设的一个完整的内涵。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上看,两层次说和三层次说较具有代表性。两层次说将社会建设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社会建设,其内容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与我们现今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是一致的,同时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呼应。而狭义的社会建设,专指对社会的建设和管理活动,是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概念,可称为四位中的“一位”。三层次说则将社会建设阐述为三个方面:首先,广义的社会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构成的“整体”,是我们所追求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次,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是指除经济之外的其他建设事业,这是站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角度来阐述的。在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提出统筹五个大局的思想,其中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正是明确的界定了这里社会建设的范围,只有正确的处理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才能扎实深入的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三,狭义的社会建设概念同两层次说中的狭义概念相同,是排除经济、政治、文化以外的有关人类公共生活的那一部分,在这里更侧重于区别个体和家庭的概念来阐释,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所研究的社会建设的概念范围特指狭义的社会建设,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而言的。党的领导人有关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概况
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有以党史的发展线索为研究脉络的:如王扬在《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是以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探索成果为线索来梳理社会建设思想的。认为毛泽东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6]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7〕改革的哲学思考[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8〕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9]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
[1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 1949-1984年光辉的三十五年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15]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16]再论邓小平的思想〔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17]邓小平的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M].四川:成都出版社,1991.
[19〕认真学习邓小平通知重要谈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0]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1〕改革开发400题〔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2〕总设计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3」邓小平政治思想专题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4」邓小平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5]邓小平的价值观[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摘要 4-6
ABSTRACT 6-7
第一章 导论 10-14
1.1 对理论界关于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评述 10-12
1.1.1 关于社会建设概念的界定 11
1.1.2 党的领导人有关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概况 11-12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12-14
第二章 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渊源 14-24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 14-17
2.1.1 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14-16
2.1.2 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16-17
2.2 列宁的社会建设理论 17-21
2.2.1 社会建设的生产力基础 17-18
2.2.2 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 18-19
2.2.3 社会建设要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19-20
2.2.4 社会建设要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管理方式 20-21
2.3 毛泽东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 21-24
2.3.1 建设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 21-22
2.3.2 构建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 22
2.3.3 创造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22-24
第三章 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内容 24-37
3.1 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24-25
3.2 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内容 25-37
3.2.1 社会建设的前提——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6-27
3.2.2 社会建设的基础——搞好社会稳定 27-29
3.2.3 社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人民群众 29-30
3.2.4 社会建设的原则——注重公平 30-35
3.2.5 社会建设的保障——民主法制 35-37
第四章. 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特点 37-40
4.1 群众性 37
4.2 系统性 37-38
4.3 历史性 38-40
第五章 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40-44
5.1 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 40-41
5.2 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41-44
5.2.1 奠定了现今社会发展的基础 41-42
5.2.2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42
5.2.3 积累了中国社会建设的经验 42-44
结论 44-45
参考文献 45-50
致谢 50-5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