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背景渊源、进程及内容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15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背景渊源及进程

(一)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

1.国际背景与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马克思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

同样,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和国际背景。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之所以是科学、先进的理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同时把中国的社会发展置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宽广的眼界进行观察和思考。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世界上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20 世纪50 年代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各个国家内部的制度也在进行改革。两大阵营的对峙状态在逐渐改变,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发展为并存、交流甚至合作的关系,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崛起、资本主义国家间竞争的加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开始总结经验教训,在资本关系所许可的限度内,对经济和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与改革。苏联起初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赶超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和政治上的高度集权。随着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苏联模式作为模板被照搬

至各国。但由于这种高度集权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不能符合各国的具体国情,也不能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要求,从而导致了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同时,由于“二战”之后未能及时完成发展战略转轨,加上长期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社会发展隐含着巨大危机。最终,20 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世界政治版图上,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此消失。这场变革使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重大挫折,也使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今后的社会发展道路上面临着重大而复杂的问题。

2.对国内外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

要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除了把握世界潮流趋势以外,还必须切实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把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邓小平在分析中国基本国情时指出,中国第一个现实国情就是底子薄,中国人民长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导致国家十分贫穷,加上科技水平落后,社会发展进度缓慢。中国的第二个现实国情就是人多地少,中国农民数量占到全国人数的百分之八十,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生产力发展落后的条件下,资源的勘探开发受到限制,人们的粮食、就业、教育都成了问题。另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中国的现实国情,据统计,建国初期,在占我国国土面积不足12%的东部沿地区,聚集的工业超过全国工业的70%,而占国土面积近70%的西南、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比例还不到10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物质基础薄弱,我国在世界上仍然是贫穷国家。

二、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体系内容

邓小平在认识社会主义的时候,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和科学研究方法,而且结合中国建设实际,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指明了社会主义由“实然”向“应然”发展的正确方向。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却不仅限于经济发展,它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协调发展理论。

(一)社会发展的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曾经强调,更快更高地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最根本的体现,这与社会主义本质内涵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决定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制度要得到发展,就必须要发展生产力,从而取得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经济,才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指出,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革命与改革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只有用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取代受传统束缚的旧经济体制,才能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方面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社会主义本质反映在生产关系上,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没有剥削、没有贫富悬殊的共同富裕, 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中最深刻的本质目标。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这一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体现。只有满足广大群众共同富裕的需要,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差别,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价值。而社会发展方针策略是否正确的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行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坚决否定了四人帮“宁要没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不要有文化的资本主义”的极端论调,指出只有在文化、科技上比资本主义发展地更好更快,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先进制度,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32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32

(二)开放性与自主性的统一........................................................................................33

(三)重点性与全面协调性的统一................................................................................33

(四)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34

四、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意义与启示..............................................................................36

(一)意义:....................................................................................................................36

1.理论意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创新成果................................................... 36

2.实践意义: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向世界展示新的发展理念........................... 37

(二)启示:....................................................................................................................38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38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展社会主义................................................................... 39

3.社会主义发展应具有全面性、协调性................................................................... 39

4.社会主义发展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40

结论......................................................................................................................................42

邓小平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定位为实现共同富裕。并针对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设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政策。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内容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这也对我们国家日后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启示,在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指导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