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中国社会政治整合的变迁与重构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36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问题、研究场景与方法

社会人类学常常用“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术语,来形容现代国家超地方的政治整合和文化生成机制,以此表明瓦解并替代了传统“有机社会”的现代国家,其自身的认同已不再能够基于群体一体化的有机联系,而是依靠国家的虚拟凝聚力强力介成的“机械的团结”。这种人造凝聚力之所以是“虚拟”的,乃在于无论是黑格尔所谓绝对理念之化身的“国家”,还是菲迪南·滕尼斯所说意义上的“社会”,都不足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完整地整合人类群落,尤其是无法在“生活世界”这样一个极其个体化的层次,满足个体公共交往和自我实现的诉求。由此现代性断裂所造成的规范结构的共识性危机,以及一与之如影随行的个人与群体间的认同差异和异化状态,构成了冷战后国家易大的国内政治困境;如何突破制度性民主的传统整合路径,在政治制度的“系统”外公共空间,通过日常生活的“有机联系”营造出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并籍此最终实现现代国家政治整合的重构,便成为了三一世纪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
尽管这个问题好像是一种“世界命运”,已无可回避地为一切裹挟于现代性洪流中的国家所遭遇,但笔者却不打算以如此宏大的现实背景作为本文的理论场域和叙述场景,而只是将论述的重心集中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集中于以上海城市社:、为代表的民间“生活一世界”,同时一人为地排除了性别、族性等相关的“毅异政治”问题。作此选择,既有对一于自身认识能力的顾虑,也有叙述方法方面的考虑一一笔者以为,任何脱离了经验现象的抽象思考,或无视思想和历史中具体历史差异的理论化约,都具有一种“概念拜物教”的可疑性一质;‘而将论题从与之相关的诸多必然联系中切割开来,使之固守于叙述对象的客观界限,则无疑有助于问题自身的澄明。既然“叙述的辩证形式只有明了自己的界限时才是正确的”,那么,当务之急便是对本文的叙述对象以及对象的性质予以清晰地把握。

I、问题及其缘起

“发现和形成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对于这一学术要旨,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K.Merton)看来是感触良深,以至于在其论文集一一《今日社会学:问题与展望》的导言开篇部分,禁不住要引用三段文字以申其义:一是约翰·奥布雷的报道,即“佩尔博士常常说在对疑问的解答中,主要的事情是对问题的合理陈述;这需要天赋和逻辑能力......
第二章

中国基层社会的形成与政治整合的现代性变迁

“基”,“基础”、“起始”之义,《诗·周颂·丝衣》曰:“自堂祖基”,郑玄笺:“基,门塾之基”,喻根本;又,《国语·晋语九》曰:“基于自身”,韦昭注:“基,始也。”“层”,取苏轼诗《复登望海楼》中义,曰“乱山遮晓拥千层”,指重叠物的级数。由“基”、“层”二字本身所具有的结构性意蕴,可以体味到内含于“基层社会”这一日常术语中的层级关系尽管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的思想资源和概念体系直接触动并正在瓦解我们原生文明的自我理解,’但是,作为文明符号的汉字表意系统却为这种“概念帝国主义”的扩张设置了壕知,并进而使我们重释和重构本土化的概念体系成为可能。
鉴于“基”、“层”语词中所显露出的物的结构性层级关系,笔者主张,在构建和运用政治学意义的“基层社会”概念时,不应将它直接等同于游离于国家之外的“草根社会”或“民间社会”,同时,也不应用此概念简单地泛指构成了乡村和城市基本单位的村落和社区。由于“基层社会”在本质上是现代国家科层式管理的对应物,因此,它既不是亘古的自然存在物,也不是超然于现代国家的独立现象,而是一个与现代国家相伴生的现代性事件。如果我们将基层社会取代传统乡土社会看作事件的一端,将现代主权国家取代前现代中心国家看作事件的另一端,那么,将此两端联结成一体的,便是现代国家对应基层社会所做出的政治整合方式的现代性变迁。

I、乡土社会与传统整合方式的终结

一、乡土社会:超然于国家之外’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也就是说需要政治。”’................
........................

第三章国家权力支配型政治整合的历史理性与当代危机.....54
1、现代政治整合方式的主权匡家背景...................................55
2、现代主权国家:以主权造就现代国家....................................55
3、中国现代主权国家生成逻辑中国家权力的中心化取向.......57
4、国家权力支配型政治整合的性质与构成.................................60
5、主权:现代国家与国家权力支配型政治整合的衔接点...........60
二国家权力支配型政治整合的性质:以绝对权力再造基层社会....64
1、政治沟通研究视域中国家权力支配型政治整合的构成...........66
2、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的结构失范与认同危机.................69
社区公共生活中沟通型政治整合的萌莫:.................69
1.上海的经验与启示.......................................80
2、社卜:新的治理空间及其可能..................80
3、社区内涵的现代性转换............................80
4、几海基层社会之治理空间的演变............84
5、城辛区中的一段公共生活...........................88
作为公共生活载休的社团组识.........................89
社又政治及其沟通主体.......................................91
一、社区政治沟通的基本结构............................94
二、社区政治整合的沟通图式...................................97
第五章结论:以政治沟通重执现代国家的政治整合......105
!、沟通理性:从排他性团结到包容性共识.........................106
2、现代国家权力体系中沟通型政治整合的合理定位....112
3.现代国家政治整合的重构与重构之后....................116
参考文献......................................................................124

结束

本文所从事的研究,是对“国家与社会”问题的另一种方式的继承,这种继承不落入以往“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叙述模式的案臼,而是将作为现代政治之“首要单位”的现代国家的出现,视为现代性政治途中最重要的一个既成“事实”,认为现代国家颠覆一切传统的社会形态,并将之纳入其固有体系的高度的政治整合能力,己经导致18世纪欧洲“公共领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作为国家治理空间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现代基层社会,已经不再有能力也不再需要有此能力与国家相抗衡。国家与社会业已融合,国家对于社会的政治整合业已发生,“国家与社会”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再关乎社会面对国家及其政治整合的离异或者出走,而是直接关系到政治整合的方式是否正当,以及这种整合方式有无理论上值得反思、实践中需要重构的地方。鉴于现代国家以往的政治整合实践,是一种国家权力支配型的政治整合,其最为显著特征是排通过“对政治信息或命令的传播速度及其准确率进行测算”’的方式,实现政治生活的“量化推导”,凡。这些论调若非是出于一厢情愿,便是在理论定位上出了偏差。
因此,笔者在将沟通方法运用于政治整合的沟通现象中时,力图避免重蹈这种科学主义的覆辙,将研究的视角侧重于政治个体和组织传输政治信息的宏观构架和传输能力,而非对信息进行所谓科学的计量。当然,这里隐含一个政治“理性人”的预设,假设获取了充分信息沟通的政治个体和组织,能够作出理性的政治决策。

参考文献

中文版专著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商务印!弓馆1961年版
4.黑格尔著:《逻辑学》(卜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5.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一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FrankParkir MarxismandClassTheory:ABourgeoisCritique,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9,
2.HannahArendt,TheHumanCondition,TheUniversityofChieagoPress,1958.
3.TaleottParsons,TheSystemofModernSoeiety,NewJersey:PrentieeHall1971.
4.KarlDeutseh,PolitiesandGovernment:HowPeoPleDeeideTheirFate,HoughtonMiffiinComPany,1970.
5.KarlDeutseh,NationalismandSoeialCommunieation:AnInquiryinto’rheFoundationsofNationalityTheMassaehusettsInstituteofTeehnology,1953.199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