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有关“伪科学”的概念充满了争议,主要在于伪科学的范围如何界定,目前大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伪科学”是指封建迷信、邪教、伪气功、特异功能、江湖骗术、各种打着“科学”旗号骗人的产品、科研活动中的造假行为等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案例有“超浅水船”、“水变油”、“李森科案”等等,广义“伪科学”的定义是对违背科学理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事物的总称。狭义的“伪科学”定义是指打着“科学”的旗号骗人的行为。本文基本赞同广义的“伪科学”定义。
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出现过长达 20 年的伪科学热潮,在这段时间里,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各种“伪气功”活动猖獗、各类“特异功能”层出不穷。后来,各种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产品又在社会上招摇撞骗。最近几年,伪科学又流行于养生领域,其中以“张悟本事件”最为有名。总之,伪科学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停地变幻方式活动在我们身边,并没有消失。因此对其研究十分有必要。
1.2 研究现状综述
2006 年 12 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员宋正海在网上发起了一场“废伪”运动,宋正海给国内学者发了几百封电子邮件,征集大家的签名,要求在科普法中删除“伪科学”一词。宋正海认为“伪科学”概念模糊不清,并且有两个缺点,第一容易打击我国传统文化,第二打击民间科学。
有关伪科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中医”之争。一些反伪人士认为中医就是伪科学,但此说法一提出便会引起强烈的争议,支持“中医”派认为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科学的。目前社会的主流意识还是认为中医是科学的。宋正海所说的民间科学是指民间科学爱好者进行某些研究的行为。在民间,许多人受到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自行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夜成名。他们不时声称取得重大发明和发现,有的宣称推翻了相对论,有的宣称发明了万有斥力定律,有的宣传证明了重大的数学难题,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有蒋春暄研究费马大定律。
宋正海认为,现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动不动就被扣上伪科学的帽子,比如中医、易经等,这会有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在民间科学方面,宋正海认为民间的科学爱好者有权利进行科学研究,民间的科学研究对正规的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民间科学研究不能被称为伪科学,被称为伪科学会损害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研究积极性。..................
...............................
第二章 科学
科学是人类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种与科学相伴生的文化现象 —“伪科学”。从科学哲学视野研究伪科学,首先要研究科学知识、科学认知活动、科学划界。
2.1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研究成果对人类有巨大的能动性,研究方法有其相对固定的模式。
2.1.1 科学综述
“科学”一词起源于拉丁文“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英文为“science”,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科学起源于古希腊,随着古希腊被古罗马占领,科学精神也黯淡下来,直到后来的文艺复兴,古希腊的科学文化传统被重新拾起,科学开始大踏步往前进,近代科学逐步确立起来。近代科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地理学上,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人们几乎航海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天文学上,哥白尼提出了 “日心说”,人们发现了许多新的星系并且用于夜间航海。物理学上,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起来并且发展出了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分支学科,电磁理论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化学上,拉瓦锡提出了“氧化学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工业兴起并且蓬勃发展。在生物学上,施旺和施莱登一起提出了细胞学说,达尔文提出了进化理论。
19 世纪,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将英文“science”翻译为“科学”,意为“分科之学”。1893 年,康有为从日语中引进“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使用了“科学”一词,此后,“科学”一词便在中国广泛运用。科学的定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近代许多科学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观点。17 世纪的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看到了科学对于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19 世纪的贝尔纳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种信仰、诸种态度的强大的势力之一。20 世纪的罗素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应当注重科学驾驭自然的能力。丹皮尔把科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以及关于表示这些现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 ”。.................
..........................
第三章 伪科学............................................ 13
3.1 伪科学理论研究.........................................13
3.1.1 伪科学的定义和性质................................13
3.1.2 伪科学的本质和特征.................................14
3.1.3 伪科学的界定..............................................15
3.2 伪科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19
3.2.1 伪科学主要表现形式.......................................19
3.2.2 伪科学的危害性................................................22
第四章 伪科学泛滥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24
4.1 伪科学泛滥的原因...............................................24
4.1.1 内在原因.........................................................24
4.1.2 外在原因......................................................26
4.2 伪科学的防治措施........................................29
4.2.1 伪科学的宏观防治措施..........................29
4.2.2 伪科学的微观防治措施.............................31
结束
科学离不开经验证据,经验证据一方面是提出理论的根据,另一方面也是检验理论的根据。没有明确经验证据支持的科学理论是不可想像的。伪科学不被科学界所接受的根本原因就是伪科学缺乏经验证据支持,经不起经验的检验。科学与伪科学在和经验证据方面的关系主要有:
一、 科学有强烈的经验证据支持,伪科学没有强烈经验证据支持。科学的经验证据可以重复,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不断的重复,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伪科学则不行,伪科学只有在伪科学家精心策划的骗局下才会得到其宣传的结果。
在经验证据受到怀疑时,科学工作者一般求助于同行和实验,通过同行进行实验来验证理论的真伪,因为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伪科学家则不是这样,伪科学家喜欢求助于权威,报纸,新闻等舆论,企图用舆论平息怀疑。比如,“意念拔牙”表演失败后,特异功能大师则拿出刊登其神迹的报纸,证明他确实有意念拔牙的特异功能,因为大师认为报纸上的文章以白纸黑字的方式证明了他的神奇本领。
二、从研究过程与方法上区分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家在发现有关科学疑问后,探索性地提出假说,然后设计实验去检验假说。通过检验的假说成为理论,未通过检验的假说被抛弃。伪科学在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方面与科学有明显的区别。
科学哲学观点下的伪科学解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科学,伪科学,科学划界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