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形态:基于社会公共价值视域的演进逻辑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68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驳杂的意识形态狂潮不断地席卷文化给养赖以生存的孱弱的政治基础,而对于此,早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西方社会的忧患思想家便有所警觉。他们通过各种实践力量的抗争试图确立文化发展的伦理转向,特别是将意识形态作为批判对象的政治载体和非人性集合,力求以此摆脱社会人的压抑精神,创造新的文化生命方向和意识形态的合理存在。这种敏锐的思想努力和制度批判,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合乎人本生存理念的公共指向,避免价值体系的骤然坊塌。因此,当代公共性问题的凸显可以理解为基于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与求解?,借以维护社会结构的内在稳定。当然,事实性的焦点逐渐转向文化与意识形态二元关系的公共价值——这一表征问题紧迫性和自觉性的核心诉求上来。
近年来,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传统价值体系向新的价值体系转换,这与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Mile Durkheim)整合社会理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描述类似,不稳定性极强。就今天的经验事实分析,价值重构导致的冲突急剧膨胀,使得处于其中的人伪善多变,公众摇摆于价值主导与利益收效之间抗争求全,制度确立的规范性遭到个体化的消解,社会信任机制和文化创造力严重不足;思想上得到市场主义解放的个体与社会陷入文化价值失范与意识形态反制的遞旭:境地。文化与意识形态既紧密相连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文化建构着意识形态,决定着它的现实生成和理论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规制着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在变革调整的频繁时期,检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互动意义是厘清社会化的功能性需求,重建生活世界与内心世界文化价值观的必有路径。不过,按照意义世界的生活化过程来看,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社会性和价值多样是自然的结果,是矛盾的结果,也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诉求的结果。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特瑞?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对文化的词源意义分析,文化起初是一种物质化的过程,它指向自然之物和被人加工过的形态。在概念思想史的进路当中,文化的多面性和多歧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框架和读解方式令人目不暇接。..............
...................

第2章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研究路向较为零散和多元化,涉及到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

2.1国内外关于文化理论研究的缘起和发展

2.1.1国外关于文化理论研究的起源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个从未停止的重要问题,英国学者特瑞?伊格尔顿曾说“文化”这个词是英语里最为复杂的三个词汇之一,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据初步统计己不下200种。
但凡每一位接触到文化这个概念的学者,都会在一开始遭遇到这个对文化如何定义的难题。汉语中的“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olere”,本意为耕耘或者培育植物。在欧洲古典时期,古罗马人对文化概念更多的是赋予了物质性的意义,而希腊的传统则是偏重于关于科学、哲学、教育等学科思辨的理解;到了中世纪,其含义为神学所同化;在启蒙时期,人们通常把“文化”视为使人自身得以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17世纪时的德国学者普芬道夫才把文化从神学中拯救出来,他认为文化是人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而存在的一切东西的总和。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关于哲学中的文化问题,“所谓文化即理智的逐渐完善(这是历史事实)、与之相联的人的冲动力的变化和人生关系的变化” ,自此开启了从精神层面对文化做出阐释的时代。首次对文化进行的定义的,是素有“人类学之父”之称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B ?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中这样说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这个定义把文化解释为人类发展过程中所有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道德规范、精神观念,是给文化做了一个总揽性的概括。美国人类学家A. L.克娄伯和C 克鲁克洪的著作《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梳理了自1871年至1951年来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定义。其中主要包括:1、列举和描述性的文化定义,以博厄斯的文化即是包括一个社区中所有社会习惯、个人对其生活之社会习惯的反应及由此而决定的人类活动这个定义为代表;2、认为文化即是历史的遗传,文化的本质应是“社会遗传的某一特殊素质”;3、作为规范性的文化,如P ?索罗金认为文化应包括意识、价值、规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4、结构性的定义,认为文化系统必须建立在概念模型基础之上,如克鲁克洪和凯利德认为文化源起于为求生存所作的设计体系;5、从心理角度来厘定文化,认为文化是一种调节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制度。............
..............

第3章文化-意识形态的一般价值形态...................................................21
3.1价值的一般理论................................................................................21
3.2前马克思时代的个体价值本位.......................................................26
3.3马克思到葛兰西:价值旨趣范式研究的转换...............................27
3.4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批判理论...............................................29
第4章传统与革命的语境中两种价值研究进路...................................31
4.1传统社会中“私”与“公”的实质...........................................................31
4.2近代转型社会有关“公共”的表达.....................................................36
4.3革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一元观本质.................................................40
第5章消费与技术语境中的价值困境及其启示....................................43
5.1“消费主义”的价值多元与公共性问题.............................................43
5.2技术主义的科学理性与公共性问题.................................................47
第6章“现代性社会”公共价值实现的深层逻辑.......................................53
6.1消费与技术的逻辑对于公共价值的消解与重构..............................53
6.2“现代性社会”公共价值的确立与回归..............................................54

结语
文化与意识形态,既是一个理论观念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在价值属性的视角下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与差异性进行深入的剖析,在公共性的实践统摄下深化与指认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并以社会公共价值的认知思维全面审视文化-意识形态的合理构成和理论对话。在这几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并在两者价值共识的视域内进一步探索公共性的价值实现方式,以及如何引导意识形态的实践表现及其在公共生活过程中必须存有的秩序与共识,以期建立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较为完整的公共价值根基。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笔者通过厘清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形塑功能以及意识形态对文化强大的现实操纵功能的双线关系,并从社会公共价值的角度寻求两者博弃与共存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合力,构成“文化一意识形态一社会公共价值”的有效互动,以期吁求能清醒地认识到制度设计的缺陷,并寻求构成整个社会的伦理、价值基础。
由于目前学术界对文化-意识形态的研究多元复杂,研究角度也较为零散,本人也深感此选题研究难度颇大,再加上自己学术、科研能力有限,论文中的诸多观点尚不成熟,以待做进一步的思考。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笔者在曰后进一步幵展此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希望论文中的不足可以为笔者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起点。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