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末儒学思想发展的社会背景
思想是一定社会的时代背景与思潮的集中反映。因此,探讨唐末儒学思想,我们对于唐末社会的时代背景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交代与说明。为了避免落入我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中固有的俗套,本人对此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唐末儒家的代表人物—罗隐、皮日休的著作中寻找根据,这样才更加具有说服力。
罗隐(833—910)①,字昭谏,号江东生,唐杭州府余杭郡新城县(今浙江省富阳县)人。②乾符初举进士,《吴越备史》载“十不第”。黄巢起义,退归乡里。晚年依附吴越国主钱谬,曾任钱塘令、谏议大夫、著作佐郎等职务。他的著作很多,见于史籍记载的有《江南甲乙集》、《淮海寓言》、《谗书》、《江东后集》、《吴越掌记集》、《启事》、《湘南应用集》、《两同书》、《罗隐集》等,今人雍文华所校辑的《罗隐集》一书包含罗隐现存所有著作《甲乙集》、《两同书》、《广陵妖乱志》及一些杂著等。罗隐思想以儒家为主,并深受道家、道教的影响。皮日休(约834—约883),先字逸少,后改袭美,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③在文学史上以诗文名于世,与陆龟蒙合称“皮陆”。著作有与陆龟蒙共同编定的诗集《松陵集》十卷,另有自己为科考做准备所编“行卷”《皮子文数》十卷,此书为皮日休所遗留下来的最主要著作,是我们目前探讨研究皮日休儒学思想及其他思想的主要参考材料。
(一)藩镇割据
唐朝末期,国家政权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社会危机,如土地兼并、贫富分化、课役不均、政治黑暗等。这些社会现象的严重性与日俱增,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矛盾也是呈现一个日益尖锐的趋势。张跃说:“诸种社会危机之中,最严重的是藩镇跋息中央号令不行。”①藩镇的长期割据与不断争夺,势必危害国家统一,受苦最大最多的还是百姓。罗隐对藩镇割据的揭露与批判罗隐诗文中有许多篇章表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如他的《乱后逢友人》一诗云:沦海去未得,倚舟聊问津。生灵寇盗尽,方镇改更贫。梦里旧行处,眼前新贵人。从来事如此,君莫独沾巾!②罗隐此诗,生动地表现了方镇的更迭与战乱频仍带给人民的极大灾难,此诗之意境与鲁迅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藩镇割据其实就是军阀混战。鲁迅对唐末小品文深有研究,对罗隐亦不陌生,疑鲁迅该诗即受罗隐此诗之启发。再如他的《江亭别裴饶》诗:行杯且待怨歌终,多病怜君事事同。衰鬓别来光景里,故乡归去乱稚中。乾坤垫裂三分在,井邑摧残一半空。日晚长亭问西使,不堪车马尚萍蓬。③.............
................
二、唐末儒家之视界
本论文之所以首先在前文先分析唐末儒学思想发展的社会背景,因为正是基于以上的社会背景与唐时的思想领域的状况,才形成了独特的唐末儒学思想:正是因为整个唐朝儒学衰微,佛、道昌盛,才使唐末儒家继中唐韩愈等人之后接着高扬儒家之道统;正是因为唐朝中后期社会动乱、藩镇割据导致民不聊生和国家堪忧,才使得唐末儒家有强烈的民本意识与忧国忧民、匡政济民的情怀;正是由于唐末官场中存在的宦官与权臣相继把持朝政的局面,皇帝大权旁落、皇权不振,才使得唐末儒家在君主论上比较关注,从而就彰显外王意识。
(一)唐末儒家的道统意识
在中国古代,“道统”的提法由来已久,孔子、孟子、《易传》那里都有类似的说法,通常早期的道统论都会把道统之源追溯至伏羲、黄帝等圣人。但是道统思想的正式形成和提出则是始于韩愈,自韩愈之后中国历史上才形成比较系统的道统谱系。蔡方鹿先生分析韩文公的道统论形成背景时这样说道,“隋唐时期,佛教宗派传道,有所谓历代相传、灯灯不灭的法统,或祖师相传的祖统。为了与佛教相抗衡,韩愈便以道统说反对法统说或祖统说,把发端于先秦儒家的道统之说弘扬开来。这为后来的宋明理学家所继承和发展。”①蔡先生分析的背景还有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经济凋敝、统治集团思想涣散的现状;适应社会变革导致思想变革的需要等等。到了唐末,这些现象更加严重,皮日休高扬道统论也是这方面的原因。
(二)罗隐的道统论与尊孔崇儒思想
罗隐的道统意识并不十分强烈,在他那里并没有如皮日休那么清楚的圣人道统传承谱系,但是罗隐也认为自己继承的是圣人之道,也常常以儒者的身份自居,且常常为儒家、儒学在唐代思想领域中居于劣势而鸣不平。例如他的《渴文宣王庙》诗云:
晚来乘兴渴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九切萧墙堆瓦砾,三间茅殿走孤狸。雨淋状似暖麟泣,露滴还同叹凤悲。倘使小儒名稍立,岂教吾道受栖迟。①前边几句描述的是孔子庙的凄惨破败的现状,尾联一句罗隐以儒者身份自居,哀叹自己名不显达,不能挽救儒学在当时衰落的现实。再看他的《代文宣王答》一诗:
三教之中儒最尊,止戈为武武尊文。吾今尚自披蓑笠,尔等何须读典坟!释氏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若教颜、闺英灵在,终不羞他李老君。②..............
...................
三、唐末儒家与唐末时期佛教、道教之关系............34
(一)罗隐与佛教、道教.................................................34
1、罗隐与佛教................................................................34
2、罗隐与道家、道教...................................................35
(二)皮日休与佛教、道教...............................................38
1、皮日休对佛教、道教的排斥.....................................38
2、皮日休对佛教道教理论的某种认同..........................39
结论、唐末儒学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再评价
(一)唐末儒学思想的特点与罗隐、皮日休思想之比较
笔者以上用了不少篇幅分析了唐末儒家所关注的领域、问题及与唐末佛教、道教之关系,只有这样做,才能给予唐末儒学思想一个较为恰当的评价。笔者仅以罗隐、皮日休的儒学思想作为唐末儒学思想领域的代表来分析,至于其他唐末儒家学者的思想也大致符合以上几个框题所列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末儒学思想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高扬道统意识与普遍受佛教、道教之影响整个唐朝,由于三教鼎立,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在思想领域并不占多大优势。唐朝士大夫或多或少地信佛、信道或对佛教、道教有亲近感,而儒学在有唐一代主要以经学的形式存在,做出儒学理论上的创见的学者很少。由于儒学的这种不昌盛的局面,负责任的儒家士子深感愤慨,韩文公首先起来排佛、老,高扬道统意识。到了唐末,其实状况并未有多少改变,儒学更加没落,且看皮日休在《原化》中所描述的儒学的状况:
所谓圣人之化者,不曰化民乎?今知化者,唯西域氏而已矣。有言圣人之化者,则比户以为嗤。岂圣人之化,不及于西域氏邪?何其庆也如是!①世人提及教化,只知有佛教,不问儒学,可见儒学已何等之衰落。基于这种状况,唐末儒家都高扬道统意识,并努力复兴儒学。罗隐虽然长期为儒学的命运鸣不平,但他的道统论的意识并不太强烈,他后来因命运多蚌还入了道教。皮日休的道统论意识是唐末儒家中最强烈的,由于皮日休对儒学与儒家圣贤的推崇,他排斥佛、道教的态度是比较坚决的。
唐末儒学思想研究—以罗隐、皮日休为重点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唐末儒学,罗隐,皮日休,儒学思想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