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灾害救治工作是中国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
一、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种类多,很多的带有突发性,每次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在灾害发生时,如何应对灾害,也是对中共执政能力的考验,因此,针对我国的灾情,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的防灾、减灾,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自然灾害有其发生的规律。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可分为气象灾害(干旱、雨涝、热带气旋、大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干热风、龙卷风、沙尘暴、雾、酸雨等)、洪水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洋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赤潮)、农林牧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等 7 类。
(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洪水、干旱、地震等灾害。篇幅所限,下面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水、地震的灾害情况做一个简要介绍。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8 年南方的冰雪灾害,5.12 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突发重大自然灾害,他们具有突发性、强烈性,而且难以预测;一次比一次更强烈,造成的财产损失越来越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原因外,灾害的发生还有人为原因,即构成灾害的社会因素。大气层人为地改变,地表温度变化引起地核温度变化;外层空间被各种飞行器的电磁严重干扰,影响了地球磁场以及与太阳系磁场关系的变化;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其它矿藏被从地下大量地快速地开采出来,引起地表下面便空,从而地壳变形;地表建筑高耸入云,引起地表压力变化。
(2)地球真可谓内外交困!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国在赢得了GDP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越发严重,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现代化比欧美的晚了2个多世纪,在中国这样的后现代化国家里,为了快速赶上发达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来赢得经济的一时飞速增长,严重的破坏了子孙后代的居住环境。西部很对地区乱砍滥伐,严重破坏森林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很多山变成秃山,水变成浑水,环境不再美丽,家园不再存在,当地居民亲手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没有办法只得迁往其他地方居住。......
..............
第二章中共自然灾害救治工作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 年
一 1949-1956 年中共自然灾害救治工作的思想与实践
(一)1949 -1956 年的灾情
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环境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不计其数。强度大、分布广、种类多是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物质基础和救灾减灾能力薄弱的情况下,救灾面临更大的困难。1949 年,新中国刚成立,就遭遇了严重的水灾。仅就 1949 年的水灾来说,据内务部统计:全国受灾面积约 12787 万亩,受灾人口约 4555 万人,倒塌房屋 234 万余间,减产粮食 114 亿斤,灾情分布在 16 个省、区,498 个县、市的部分地区。
1建国前期长期的战乱,国民党无暇顾及与河堤的维修,导致了许多河流的堤坝千仓百孔,防水效用很低,我们从国民党手中接受过来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同时,夏秋之间,雨水过多,长江、淮河、汉水及河北省各河干支流都发生严重的决口和漫淹,酿成了巨大的水灾。”
2建国初期,我国除了遭遇特大水灾之外,还遭遇了旱灾,春荒,农作物病虫害,台风,冰雹、霜冻。本年内旱、冻、虫、风、雹、水、疫等自然灾害相继发生,1066.6 万公顷农田受灾。其中水灾占 75%,尤以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灾情严重,导致 1950 年春荒人口高达 920 万,70%在水灾严重的山东等 6 省区。1950 年 6—7 月, 淮河及海河流域发生水灾, 6 月下旬起,淮河中上游连降暴雨,中下游干、支流普遍漫堤决口。以皖北区北部(宿县、阜阳地区)、河南容东南部(信阳、演川地区)、苏北区中部(淮阴地区)为主的 438.2万公顷农田受灾,成灾 351.9 万公顷,倒塌房屋 116.9 万间,成灾人口 2109 万。灾情最重的皖北区,淮河蚌埠以上水位超过 1931 年最高洪水位,各河决口 324 处,2l0.8 万公顷农田成灾,倒塌房屋 26 万间,此亡 489 人,成灾人口 998 力(内重灾 690 万),转移灾民 109 万。同期,河北省海河流域以保定、天津地区为主灾区,淹没农田 113.3 万公顷,成灾 53.3 万公顷、600 万人口,倒塌房屋 22 万问。3—7 月,广东珠江,赣东北信江,鲁小南沂河,平原、绥远,黄河,热河、辽西辽河及湘、鄂、陕、晋、察、川等省,都有较小规模的水灾发生。............
................
第三章 传统的自然灾害救治工作的改革阶段—— 1978-1993 年 ........... 26
——围绕“救灾款的使用和发放“为核心................................ 26
一 1978-1983 年中共自然灾害救治工作的恢复 .......................... 26
二 1983-1989 年对中共传统的自然灾害救治工作的调整 .................. 28
三 1989 年后-1993 年是 90 年代救灾体制改革的酝酿阶段................. 35
四 1978-1993 年救灾工作演变的评析 .................................. 38
第四章 中共自然灾害救治工作的逐步完善阶段——1994 年以来 .......... 40
——对现代救灾模式的初步探索........................................ 40
一 现代救灾模式框架的初步形成到完全确立阶段——1994-1998 年 ........ 40
——以“分级管理”为中心............................................ 40
二 1998 年后救灾工作的调整 ......................................... 47
---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核心............................... 47
中共自然灾害救治工作的评析.................................. 60
一 建国以来救灾工作的相同点........................................ 60
二 救灾工作在各个不同阶段上的不同点................................ 61
三 中共救灾工作的优势.............................................. 62
四 中共救灾工作的局限性............................................ 69
五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救灾工作................................ 73
结语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科学发展观对救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以人为本”要求救灾工作必须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好灾时的应急救援工作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体现出中共作为执政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爱护生命的执政理念。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实际上包含了把减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含义,也就是强调防灾建设的重要性。
从长远意义上来看,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救灾减灾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损失。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救灾工作,明确救灾减灾工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坚持防救结合,以防为主的救灾减灾方针,切实做到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救灾减灾的综合能力。
科学观审视建国以来政府在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共执政以来,传统救灾工作,现代救灾模式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