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荀悦其人和《申鉴》
荀悦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代,从东汉末期直至“汉—魏”政权建立,荀悦及其荀氏家族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这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中。
一、东汉末期的政治动荡
东汉末期,宦官当政,朝廷腐败,东汉政权早于公元 2 世纪初已露衰落之端倪。公元 166—184 年期间,东汉宫廷的宦官把持朝政,日益严酷地迫害他们的政治对手,导致两次党锢之祸,从中央到各州郡深受宦官的荼害,进而引起了统治阶层内部强烈的抗议和反抗,使得东汉朝廷的权威遭受进一步的损害。巨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公元 184 年率领信徒起义,朝廷的权威被反叛的黄巾军又给予毁灭性的打击,虽然叛军在短时间内被忠于朝廷的各种力量联合镇压,但汉室再也未能恢复它往昔的强势。就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不久,部分新贵于公元 189 年举兵进攻宫廷,屠杀宦官,并且迫使皇帝离宫,东汉王朝实质上已经结束。公元 190 年,首都洛阳被边将董卓率军队抢掠一空成为废都,汉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也处在董卓及其部署的控制下,仅仅是个徒有其名的傀儡皇帝。
经过了多年的混乱,内政已近乎无政府的状态。公元 196 年,一群自称对汉室怀有政治忠诚的军事首领迎接汉献帝到许昌,暂时恢复了汉朝廷行政管理的表面形式。而已经 48 岁的荀悦被邀请到这个有名无实的汉朝廷供职。从这时起直至去世的 13 年间,荀悦一直从事于艰巨的学术写作和史料的编撰工作,有两部重要的代表作流传后世,即《汉纪》和《申鉴》。
二、荀悦与“中兴”政权
荀悦(公元 148-公元 209 年),字仲豫,颍川颖阴人。《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俭之子也。俭早卒。悦年十二,能说《春秋》。家贫无书,每之人间,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性沉静,美姿容,尤好著述。灵帝时阉官用权,士多退身穷处,悦乃托疾隐居,时人莫之识,唯从弟荀彧特称敬焉。初辟镇东将军曹操府,迁黄门侍郎。献帝颇好文学,悦与荀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累迁秘书监、侍中。”
荀悦是荀俭的儿子,而荀俭又是荀淑的嫡长子,也是整个颍川荀氏家族礼仪方面的带头人。荀俭可能在荀悦 12 岁之前就英年早逝,史料紧接提到 12 岁的荀悦能讨论有关《春秋》的问题,只是他家贫困,没有太多的书,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到了别人家里,就要读一些书,并且总是过目不忘。.................
.............
第二章 《申鉴》“治世”思想的哲学基础
荀悦的《申鉴》以“治世”为基本主题,除了寄予自己作为标准儒生的政治理念,也是建安后期险恶政治环境下一种“清谈”学术路向的尝试,但是这种“治世”哲理性的“清谈”有别于魏晋“玄学”式“清谈”,《申鉴》讨论的议题始终没有偏离儒家精神的方向,荀悦所尝试的学术路向也没有彻底的滑向老庄学派。《荀子·天论》:“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治世”是政通人和、社会安定之世,乱世是政治昏暗、社会动乱之世。从这种具体而有所指的社会状态进而上升为抽象的具有哲理性的政治理念,在荀悦《申鉴》这本著作中伴随着这种政治思想架构的全过程是儒家的人道思想、君臣之道、重民思想,三者共同作为《申鉴》“治世”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仁义为本,循性辅命”的人道思想
历史发展至东汉时期,正统经学的发展转向谶纬经学预示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出现的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局面开始松动。东汉末期的强人政治、汉献帝及其身边怀有“中兴”汉室宏图的拥护者在曹操集团所建立的许昌政权的失望,警示着那个时代所有的经学思想无益于政权的建立。作为标准儒生的荀悦对现实境况深有体悟,他的学术思索的路向多次发生转变也表明了荀悦的思想随着政治的现实境况不间断地进行着反思,而反思最终的落脚处是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这是荀悦先前修习经学思想、史学思想的本真和源头。荀悦在这样的本真和源头当中进行的反思是政治反思和社会反思,其试图在解决政治合法性问题的过程中勾勒出儒家“王天下”的宏图伟业,而这一路向相比于西汉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政治思想具有更加强烈的理性分析力量和现实可能性。
1、“仁义为本”之道
《申鉴·政体第一》的开篇:“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道的根本不过是仁与义。《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先秦儒家最具代表性的关于“道”的表述里“道”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分别对应阴阳、柔刚、仁义,“立”是建立、确立。荀悦在《政体第一》的阐述中依旧引用了这段表述,在行文的展开中还多次提及“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在尔”、“ 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以仁德作正,以事物作公”,如果说荀悦关于“道”的思考渊源于先秦儒家和周易的思想,.............
.........................
第三章 《申鉴》治世思想的施政措施 ........................... 22
一、“蠲四患、立五政”的为政方略 ........................ 22
1、蠲除“四患” ..................................... 22
2、确立“五政” ..................................... 23
二、“尚知贵敦”的古今之常 .............................. 24
1、“尚知”的古今之常 ............................... 24
2、“贵敦”的古今之常 ............................... 24
三“德刑并用”的奖罚制度 ................................ 25
四、“备博士”“ 广太学”和“君王善恶则书”的纪事原则 .... 27
1、“备博士”“广太学”的主张 ........................ 27
2、君王“善恶则书”的原则 ........................... 28
第四章 余论——读懂荀悦 .................................... 29
结束语
伴随着汉—魏政权儒家显贵所设想的汉廷第二次复兴神话的结束,公元 209 年荀悦去世。接着曹氏集团的作为引致了许昌政权强烈的震荡,荀氏家族的另一位精英荀彧拒绝接受曹操从汉献帝处所获得的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礼仪特权而被迫自杀。荀悦之死可能使他免于经受一场决定性的考验,冥冥中也成全了荀悦的抽身而退。因为在那段非常时期,汉朝君主的象征性存在已经受到曹氏机构的权力威胁,这对于荀悦对汉室朝廷忠心和意识形态将是极其严峻的考验。所以荀悦的最终归宿与汉魏之际那些在国家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儒士精英们是相同的。
《申鉴》所蕴含的“治世”思想是荀悦在见证了帝国王朝的崩溃和经历了危险的政治风暴的反思所得,如果说荀悦的《汉纪》所表现的是荀悦对于汉室“中兴”的积极与渴望,那么《申鉴》所蕴含的“治世”思想则是返回先秦儒家接续“政统”,从而对“中兴”希望的渺茫做出的回应。相比于《汉纪》,《申鉴》卑弱的文风和不谙时政的内容使得这种回应在对待以汉献帝为权力中心的儒士精英集团和以曹操为政治中心的许昌政权是一种游走于二者之间的模糊态度,儒家传统自西汉以来把经典著作看成是国家政权权威性的训导,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论证也是基于儒家传统的“天命”、“王道”,但是以曹操为政治中心的许昌集团在建安政权期间经历了十余年渐变的过程构筑了有力的许昌政权和强大的国力,而且那些亲汉的儒生在曹操集团的强力下不断丧失备受关注的政治实权,儒家“政统”对于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相比于现实政治力量对于政权的维持更显软弱和无力,或者说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儒家“政统”对于政权合法性的论证有点不合时宜。
由《申鉴》论荀悦对儒家政治哲学贡献的真正价值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荀悦,申鉴,儒家政治哲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