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逻辑学相关研究现状考察
一个学科的发展,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其研究现状的考察。本章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两种逻辑学研究的专业期刊——由中山大学主办的《逻辑学研究》(2008—2011)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的《哲学动态(逻辑研究专辑)》(2001、2003)的全面考察,求证现代逻辑学忽视主体研究这一观点;同时,分析出现忽视主体现象的原因以及研究主体的必要性。
第一节 期刊文章统计与主体研究情况
一、《逻辑学研究》所发表文章的类型学分析
在分析之前,让我们来看看《逻辑学研究》创刊以来发表的文章:2008 年第一期(9 篇):《在动态认知逻辑中融合观察与内省》(英文,约翰·范本特姆)、《创造非存在物初探》(英文,格拉汉姆·普利斯特)、《断定、否定、承诺、资格与不相容性(以及一些推论)》(英文,戈莱格·莱斯特尔)、《涵义语义与关于概称句推理的词项逻辑》(周北海)、《直言推理系统》(张清宇)、《多值逻辑与语义赋值博弈》(陈招万、郭佳宏)、《组合原则》(邹崇礼)、《塔斯基的真理定义与物理论》(王文方)、《从现象学角度看佛教因明中的遮诠问题》(倪梁康);2008年第二期(7 篇):《卢卡西维茨逻辑和菲尼蒂融贯性标准的近期发展(英文,丹尼尔·孟迪奇》、《模糊对象和模糊性的逻辑》(英文,奥拉夫·阿歇姆)、《从邻域语义学的观点看否定(英文)》(余俊伟)、《有限全序语义和广义皮尔斯律》(刘壮虎)、《知识蕴涵逻辑系统》(杜国平)、《亚里士多德对“偏好”如是说》(张家龙)、《论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郑伟宏);2008 年第三期(8 篇):《古典对当方阵和广义量词》(英文,达格·威斯特斯塔尔)、《动词体的球态语义学》(英文,阿赫提-维科·皮尔塔瑞南)、《一个关于非直谓语句的逻辑系统》(英文,苏国鑫)、《一个含有原子的自然模型∑(A)》(李娜)、《自然语言时态句型的模态 Lambek 演算》(刘冬宁、汤庸)、《从逻辑哲学看模糊逻辑的形式化》(桂起权)、《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英文,陈波)、《第八次中国逻辑大会综述》..........
.............
第二章 主体的界定及其相关研究
第一节 主体概念
一、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朴素概念
什么是主体?《现代汉语词典》有 3 个义项:“①事物的主要部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国家的~|中央的十层大厦是这个建筑群的~;②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的人……③法律上指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此处,该词典昭示我们,第一,主体是“事物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它对事物很重要;第二,主体一般之人,包括有人组成的国家。虽然这些内容对我们研究主体不无帮助,但是距离本文研究的主体较远。
二、哲学中的主体概念
纵观哲学史,我们可以发现,“主体”这一词语在其最原始的意义上不过是指“主语”罢了。所谓“主语”,即希腊词 kategoroumenon,其中的 kategorein-/kategoria-原义为“指控”,亚里士多德将这个词和词语 legein(说)通用,意即“述说”。Bkategorein A(B 述说 A),B 是 A 的述谓(英文中的 predication,谓词、谓项)。所谓“主语”、“主体”,就是“被述说者”。古希腊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区分两个层次的 on,就是区分作为“被述说者”的 ousia(中译“实体”未达义理)和作为“述说主体的东西”的其余诸个范畴(这个“范畴”,即上面提到kategoria,原本的意义就是述说主体的各种方式:范畴即谓词的种)。因此,在《范畴篇》中,主要是主体就是 ousia.其余范畴当然也是,但如果做主词的 ousia 不首先是主体,那么作谓词的范畴也就谈不上是。也就是说,ousia 像一个根本的基础,其他的范畴皆因它而是。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ousia 才是真实的在场者,它的存在以其自己本身为根据,而其余诸范畴的存在都是以它的存在为根据。本来 ousia就是从主语/主体而来的,现在主体也因 ousia 而被赋予了超越语言学之外的形而上学的意义:基底、基础,支撑起其它存在者的存在者。在英文中,单词 subject(相对应的,ousia 的英译是 substance,可以发现和 subject 的词根联系)即是来自拉丁词 subjectum,其本来意义就是“在下面的”、“承受”、“基底”。很明显,从这个角度分析的主体意义和近代哲学中主体的概念还相去甚远。后者起始于笛卡尔。笛卡尔通过对于“普遍怀疑”的推论得到一个不可怀疑的“我思”(cogito),在此基础上将其他存在者的确定性追溯到“我思”,也就是只有不可怀疑的“我思”为基础,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才是可以证明的,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状态才是可以证明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思”恰恰表明“主体”一词的根本含义即存在者的基底。..........
.........
第三章 主体及其变异的实验考察............................29
第一节 主体语言表达式的统计...............................29
第二节 已有主体类型验证 .....................................32
一、名词主体..........................................................32
二、摹状语主体......................................................32
三、关系项主体.......................................................32
第三节 光杆主体的类型及其变异............................33
一、光杆主体统计...................................................33
二、光杆主体的语义类型........................................33
三、光杆主体的变异情况.........................................34
第四节 摹状主体的类型及其变异.............................35
一、摹状主体统计...................................................35
二、摹状主体的语义类型........................................37
三、摹状主体的变异情况........................................41
第五节 复合主体的类型及其变异............................42
一、复合主体统计...................................................42
二、复合主体的语义类型........................................42
三、复合主体的变异情况.......................................43
本章小结................................................................44
结 语 :主体及其变异研究的理论思考
我们研究的主体与认识论等哲学流派中的主体不同。我们生活在语言论时代,秉承多元世界理论,在此前提下探讨纯粹逻辑学框架中的主体。本文的主体即逻辑主体(简称主体),是一个被现代逻辑所遗忘的“灰姑娘”。但是,逻辑学要发展,逻辑系统要收获发展的原动力,就须要在现代逻辑的基础上,从传统逻辑学中重新“请回”主体,并予以研究。
一、本文的主体及其变异研究
尽管在“结语……”一开始,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现代科学已经不再满足于科学论断,它需要科学论证。因此,本文第一章就专注于逻辑学研究现状的统计考察。受限于占有的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量,受限于我们的外文文本阅读能力和速度,受限于我们的知识积淀,我们;量力而行地选择中国知网收录的逻辑学领域的《逻辑学研究》和《哲学动态·逻辑学专辑》,对两种专业期刊创刊以来发表的所有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凸显现代逻辑学的热点——逻辑学流派、逻辑推理和谓词研究,两种期刊发表有关 3 个热点研究的文章数分别是 44篇、36 篇和 22 篇。在统计基础上,论文分别简要分析了这 3 个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的原因。同时,统计并指出,主体研究不但只有 3 篇文章而且仅仅是涉及“索引词”和“虚构主体”等特例而已。统计结果部分应证了我们的判断。接下来,我们在第二章“逻辑学中的主体概念与逻辑主体”中通过部分逻辑学教材和著作进一步证明“主体在现代逻辑学中遭到忽视”的判断。忽视主体研究,与主体的重要价值格格不入。文章通过主体对命题的重要性,命题对逻辑推理、逻辑论证和谓词逻辑的重要性诉说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