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以盘州市高中生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53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研究选取贵州盘州市高中生1050 人,运用问卷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探究三者间的关系,

从而为高中班级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举措,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和水平。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2016 年八月底,正是大学新生开学之际,社会新闻媒体报道了一条震惊全国的事件--2016 年 8 月 21 日,来自山东省的一位才考上大学的女生徐玉玉由于被骗了 9900 元,心里想不开而自杀身亡; 巧合的是,山东省的一名大二学生也遇到了类似的经历,最后突发心脏病而离开了世界。 这仅仅是个开端,紧接着全国范围内发现多起电信诈骗案件,尽管警方已全力侦破案件,但年轻生命的消逝引发了社会的深刻思考。

近年来,由于学业压力,情绪问题和工作压力,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选择自杀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事件都指向了如今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硬,抗打击能力弱的现象。其实,这一代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娇宠,生活中长辈的过分保护,导致老师在管教中轻也不得重也不得,这样就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拒绝失败和挫折的温室,一旦脱离这层保护,孩子就很难经受得起外面的风吹雨打。
针对这些情况,社会和学校都要进行反思。学校应该呼吁挫折教育,重新审视当代学生的心理教育。父母也必须要让子女学会独立生活,面对残酷的社会,磨砺其内心使其变得强大。

高中生处于寻求精神独立,但是心理依然处在依赖的阶段。以往的研究表明,高中时期是个体身心快速变化的动荡时期,并积极寻求精神上的独立,刚好这个时期也是高中生要形成正解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对高中生来说,其身心发展具有半天真,半成熟的特点,情绪波动剧烈,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和学业压力也不断加剧。 使他们容易滋生各类心理适应问题。例如,顾建华(2006)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在接受调查的5091 名高中生中,有14.28%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有 6.73%的中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由社会性事件引发的思考以及我个人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经历,再结合以往研究文献,我决定调查高中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特点; 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是如何影响到高中生的应对方式。旨在方便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更好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从教育学生成方面帮助学提出一些更好、更有效的管理举措,帮且高中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水平,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

1.2 研究目的
本论文以贵州省盘州市高中生为样本,主要探讨了高中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对学生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的影响关系,从而为学校的教育找到一些可操作性的办法,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的教育学水平,使其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中为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其中,本研究重点探讨三者之间在性别、年级等两方面上的差异性,并以此数据去寻求出三者的关系,尤其是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对学生的采取什么样应对方式的影响,从而去找出为学生采取正确应对方式的有效措施,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旨在了解高中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水平,探索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选择。这将有助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
.......................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韧性
2.1.1 心理韧性定义
曾有研究者提出环境的不良因素必定会导致儿童的成就水平和适应能力的低下,但在后期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一些经历严重压力甚至家庭中有精神患者的儿童表现优异,他们的成长发展是健康的,所以,研究者们提出个体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差异现象为“心理韧性”(Anthony,1974)。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遭遇重大压力或危险之后表现出的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能力和特征(李颖,2015)。

已往文献中有三种观点阐释心理韧性,结果论强调心理韧性是在威胁或逆境情境下仍然能够表现出较好地适应或顺利发展结果的心理现象(Masten,2001)。特质论强调心理韧性是个体拥有的个人特质和能力,是从负性事件中快速恢复和良好适应变化的能力(Norman, 2000)。过程论则认为心理韧性是一种保护机制,强调面对压力性事件,保护性机制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个体在消极事件中表现出的积极面,但不代表情景变化时还能以同样的反应应对危机(Rutter,1987)。近几年来心理韧性过程论的定义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研究者认为其更为具体全面,该定义不仅重点强调人本主义中个体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意愿,并看到保护性因素和风险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2.1.2 心理韧性结构
心理韧性对于心理学来说,一直是其重点关注的课题,心理学研究者也对此做了许多大量的工作,也得到很多有借鉴的研究成果。心理韧性首先是针对个体的自身体质,也就是指个体面对压力环境运用资源应对危险因素的能力研究较多。例如 Waugh(2008)等的研究发现,面对负面事件,具有高外向性格和情绪稳定性的个体可以更快地适应和恢复,具有低外向性格,情绪不稳定的人通常对负面事件的适应和恢复较弱;Block(1996)和其他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积极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的人格有负相关。 第二个是探索心理弹性的外部支持资源,主要涉及家庭,学校和社区;例如 Jenkins 和 Smith(1990)发现如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即使整体情况不和谐,这种关系也具有保护作用; 弗里堡(2006)的研究表明,具有高度心理弹性的人使用社会支持资源来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从而减少他们感知到的压力体验和心理困扰。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个人对社会支持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心理弹性的个体之间差异的原因。
......................

2.2 社会支持
2.2.1 社会支持定
法国社会学家 Durklieim 在 19 世纪开始提出社会支持的概念,他发现个人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与自杀率密切相关。 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多来自于不同的角度。 Cobb(1976)将社会支持定位为个人认为与社会关系成员之间的关心,尊重和关注相关的行为或信息支持;Sarason(1981)补充了社会支持的定义,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人认为获得或想要获得的外部支持;后来 Malecki(2002)认为,社会支持首先是来自外部世界的一般或特定支持行为。这种行为有助于个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效避免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在文献整理中,国内学者李强(1998)通过它将社会支持定义为社交联系能够减少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贺寨平(2001)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支持网络,个人从社交网络中获取资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维护日常生活。 施建锋(2003)提到,社会支持是帮助个人满足这些后天的社会资源,缓解自己的紧张局势。 总之,社会支持具有多元性,既包含外在的环境因素也包括自身的认知因素,两者间相互作用,反应出个体与外界的相互关系。

2.2.2 社会支持结构
社会支持主要从性质、内容、来源、结构要素四个角度来划分,从社会支持的性质角度出发可分为利用度、主观体验、客观具体这三类。社会支持的程度是基于不同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因为个人对社会支持的使用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有些人会接受帮助,有些人会拒绝,所以支持的使用程度有所不同。主观体验的支持侧重于个体在主观感受中得到支持和满足的程度,例如个体在生活中感知的情感支持,社会尊重和个人价值。客观和具体的支持主要包括物质援助,关系网络支持等,独立于个体情感,服从客观存在的现实,以满足他们的社会,身体和心理需求。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邢红芳(2006)将社会支持分为三类: 信息支持,工具支持和情感支持。 信息支持是指个人对困境原因的理解,并积极寻求可用的资源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工具支持是指提供大量服务,经济援助和其他特殊援助。情感支持是指个人通过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的自我存在的价值。
从来源的角度来看,它主要分为三类: 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涉及领导者,亲属,同事等)。这三个类别主要强调对各种社会支持来源的理解。 例如一些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从心理结构要素的角度来看,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情感支持,认知支持和行为支持。 情感支持是指关心,宽容,理解和有效沟通。 认知支持是指提供各种类型的建议,信息,知识等。 行为支持是指实际执行的各种类型的援助行动。
............................
3、研究过程 .................13

3.1 研究对象....................13
3.2 研究工具.............................13
3.3 施测与数据处理..........................14
4、问卷结果 ..............................15
4.1 高中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性........................ 15
4.2 高中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上年级差异性.....................16
4.3 高中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三者间的相关性....................17
5、结果分析 .......................... 19
5.1 讨论结果及班级管理对策............................. 19
5.1.1 高中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及其班级管理对策.....................19
5.1.2 高中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及其班级管理对策................................. 20

5 结果分析

5.1 讨论结果及班级管理对策
5.1.1 高中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及其班级管理对策
高中生在心理韧性总分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特定的维度上,如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究其原因,男性主要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更多的选择自我消化、独立解决而极少寻求人际上的帮助。我国是一个偏向于男性化的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性明显,男性从小被教导要坚强、果断、勇敢,女性则更为心思细腻、敏感、感性,这一差异导致男女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行动方法和处事方式都有不同,当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女性更为敏感、情感丰富,所以在情绪控制和目标锁定上不如男性表现优越。
在社会总体支持方面,女生的社会支持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同时来源于老师同辈支持的其他支持方面女生得分也高于男生,因为测量的维度主要包括家庭、朋友和其他,选择的量表主要围绕人际角度展开,而女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更倾向于倾诉和寻求帮助。
在应对方式的总分和积极应对维度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女高中生较之于男高中生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关,女生相较于男生更倾向于采取倾诉求助的方式,会通过调整认知、理性的采取各种方式减少内心的难过和不安,使得其在压力状况下更会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处理问题。
........................

6 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6.1 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6.1.1 学校应多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