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广州越秀区广府庙会为案例,综合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扎根理论方法对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机制模型进行研究,并从不同空间主体角度,对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机制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深描”,明确不同空间活动主体在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中采取了哪些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塑造该空间,不同主体分别参与建构了怎样的广府庙会怀旧空间。最后在对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可推广至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建构的经验启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催生了当代的怀旧风潮
在现代化、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个性逐渐减弱,“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引发了人们的认同危机,记忆中的“故乡”仿佛再难看到。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追寻承载着群体文化信念的传统和历史记忆[1],在广告、影视、文学、建筑和规划设计等领域掀起了一股怀旧风潮[2],怀旧消费思潮异军突起,体现在各类产品和服务消费层面[3]。怀旧已逐渐成为一个全民性的、社会化的集体事件,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4]。
(2)民俗节事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怀旧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日渐高涨,各地节事旅游发展迅速,各地政府也纷纷将地方民俗节事打造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用以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民俗节事承载着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举办民俗节事活动有助于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强化人们自我身份与地方的联系,从而增强认同感[5][6][7],这种周期性举办的民俗节事与记忆中的节庆习俗相连接,相对于将传统文化静态保存与展示的博物馆,民俗节事具有动态化、互动性强的特征,在特殊的时间段打造了怀旧的消费空间和文化空间,成为城市弘扬个性,人们加强地方认同、寄托怀旧情结的重要载体。
(3)文化地理学为节事怀旧空间的建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外地理学者较早关注到了城市怀旧空间,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8],然而,国内文化地理学者对于怀旧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学者从地理学视角探讨怀旧空间的建构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文化地理学强调文化在空间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节事空间充满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节事活动举办期间,原本日常生活的空间被临时改造成为进行文化消费的物质空间[9]。在此看来,民俗节事联接起人与地方以及人与历史的情感,建构了怀旧空间,这种节事怀旧空间是如何建构的,以及其机制是怎样的,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问题
目前我国的各个城市基本上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样,数量繁多的节事活动,在这其中既有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习俗的民俗节事,也有不同主题的现代节庆和特殊事件。在如此多样化的节事活动中,民俗节事以其传统民俗文化的特色别具一格,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了解和接触民俗文化的机会与空间。相对于将传统文化静态保存与展示的博物馆,民俗节事是一种更加动态化的、互动性更强的体验活动,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在节事空间中再现出来,使地方感得到再生产,形成可以激发节事游客怀旧情感,进行怀旧消费的空间。在民俗节事中,游客通过观看展览和表演、体验互动项目等方式,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对于历史、传统的感怀以及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因此本研究聚焦民俗节事怀旧空间的建构,以广州越秀区广府庙会为案例,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些主体参与了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他们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参与建构过程?
(2)不同主体分别参与建构了怎样的广府庙会怀旧空间?
(3)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中存在哪些问题?为民俗节事怀旧空间的建构带来怎样的启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怀旧与怀旧空间
“怀旧”开始之时作为医学上的抑郁病症出现,其英文拼写“nostalgia”一词来源于两个希腊词根的组合,其中一个词根为 nostos,为返乡之意,另外一个词根为 algos,为痛苦、烦恼之意,这种医学上的抑郁病症被瑞士医生 Johaness Hofer 用来形容在外苦战、渴望归乡的瑞士雇佣兵身上产生的症状。作为一个病理学用语,“怀旧”最初指 “思乡病”[18]。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怀旧的心理学内涵逐渐被淡化,而社会学意义逐步成为它的主导意蕴[19]。 Davis 认为怀旧是指个体对过去的渴望,而其渴望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地方,也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与过去快乐的时光相联系的,是一种对过去理想化的渴望。在此过程中,消极的情感被过滤掉,产生伴随着成功回忆的正向情感[20],怀旧不仅仅发生在士兵、学生、船员等群体当中,正常的成年人也会产生怀旧[21]。Davis 的研究扩展了怀旧的研究外延。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怀旧的定义。Holbrook 等认为,怀旧是个体对人、地方、物或其他事物的一种喜爱的情感,而这些个体所喜爱的事物更常见于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包括儿童时代甚至是出生之前、青春阶段、成年早期)[22]。随后 Holbrook 和 Schindler 进一步拓展了该定义,认为怀旧是一种对以过去为题材的个体偏好,而过去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个体出生之前[23]。本研究援引 Holbrook 和 Schindler 的观点,认为怀旧是指个体对过去理想化的偏好,而过去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可以是个体经历过的过去,例如个体的童年时光,也可以是个体未曾体验过的过去,例如个体对古代生活的向往。
赵静蓉提出怀旧是一种人的意识行为或心理活动,是在特定情境中才能发生的,带有审美体验的性质[18],因此可以说怀旧的产生与空间以及空间中的怀旧情感线索存在密切联系。英国学者洛温塔尔(Lowenthal)最早提出怀旧是一个空间问题,并指出过往的记忆影响了个体对空间中景观的认知,同时现实的空间环境氛围也对个体的记忆进行了重构[24]。博伊姆(Boym)强调了空间之于怀旧概念的重要性[25]。在此基础上,雷格(Legg)将怀旧空间(spaces of nostalgia)划分为修复性空间(restorative spaces)和反思性空间(reflectivespaces)两类[26]。怀旧空间除了是一种可知可感的实体空间之外,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空间,在其中弥漫着各种社会关系。大卫·哈维在解释“地理学的想象(geographicalimagination)”时指出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思维活动,是对地点、空间和景观在构成和引导社会生活方面重要性的一种敏感性[27],由此可知,怀旧空间的生产也是一个地理学的空间想象过程。本研究认为怀旧空间是多元建构的空间,它以物质实体空间为载体,空间中的多种怀旧情感线索促使人们在其中产生怀旧记忆和情感的空间想象。
..........................
2.2 理论基础
2.2.1 空间生产理论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列斐伏尔批判了传统容器空间观,在《空间的生产》(TheProductionofSpace)一书中提出了“空间的社会生产”(thesocialproductionofspace)这一核心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social)spaceisa(social)product]]。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基于价值观和意义的社会生产)。由此列斐伏尔提出了著名的“空间三元论”,即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表征的空间(spaces ofrepresentation),可以将其概念化为感知(perceived)、构想(conceived)和生活(lived)的社会空间。其中,空间实践是空间生产的物质表达,是体现所属社会形态的场所和空间,是人们可感知物理意义的环境,也是发生在空间中的自然与物质的、作为人类生存实践最基本的各种物质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和产物;空间表征是抽象的概念化空间、定义的空间或者是建构的空间,其间充斥着意识形态、权力和知识,是由社会中权力阶级设想和构建出来,被作为“真实的空间”的空间,是知识权力的仓库,并凌驾于“空间实践”之上,同时也压制着“表征空间”;表征空间是社会大众内心的呼唤,是直接跟“生活”相关的空间,人类经验、记忆和情感形成了表征空间,它是对“空间表征”的一种重构和表态,是空间物质性和精神性、感知和想象的结合[35]。
.....................
第三章 案例地背景及调研过程..............................25
3.1 案例地选择与概况 ...................... 25
3.2 数据收集情况梳理 ....................... 26
第四章 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机制研究.......................30
4.1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0
4.2 研究过程 ...................... 32
第五章 政府主导的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多元主体建构.........................43
5.1 政府权力主导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实践 ............................ 43
5.2 文化代表和公众参与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实践 ..................... 48
第六章 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的问题反思及启示
6.1 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问题的反思
广府庙会依托广州城隍庙,从其性质上来看属于城市民俗节事,因此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来说,广府庙会所建构的民俗节事怀旧空间仍旧是属于城市怀旧空间的范畴。但与以往的城市怀旧空间的研究对象,例如历史街区、怀旧餐厅等相比,民俗节事怀旧空间是仅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存在的,这种“短时性”的特征也就决定了民俗节事怀旧空间的建构和生产是相对更加快速的过程,并且每年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各个主体发挥的作用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虽然民俗节事的活动举办时间段是短暂的,但节事筹备以及复盘总结工作持续的时间却是远远超过节事活动举办期,两者犹如“海面上的冰山”,海底下的冰山体积是远远大于海面上漂浮的部分。因此在研究民俗节事怀旧空间的建构时,除了要关注不同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要把研究的视野放宽,关注在更长的时间段里各主体所做的工作。基于此,对问题的反思意识和工作在民俗节事怀旧空间研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催生了当代的怀旧风潮,民俗节事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怀旧空间,本研究以广州越秀区广府庙会为案例,综合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扎根理论方法对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机制模型进行研究,并从不同空间主体角度,对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机制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深描”,明确不同空间活动主体在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中采取了哪些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塑造该空间,不同主体分别参与建构了怎样的广府庙会怀旧空间。最后在对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可推广至民俗节事怀旧空间建构的经验启示。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
(1)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机制和建构结果。事实上,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建构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的主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参与建构过程,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广府庙会怀旧空间的建构。政府是空间实践的主导力量,在政府的邀请下,传统文化代表及团体,主要包括非遗传承人、道教协会、慈善团体等,以及专家市民等群体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节事怀旧空间实践当中,他们参与的方式受到政府的极大影响。广府庙会怀旧空间表征是以空间实践为基础的,在政府与媒体的主导下,大量的媒体宣传报道塑造了广府庙会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创民俗活动的形象,广府庙会成为传播广府文化的品牌活动,这种空间表征在广府庙会怀旧空间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媒体对广府庙会节事形象的建构不仅塑造着空间实践,同时也映射到表征空间,在人们的感官上、意识脑海中形成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形象。游客参与建构的怀旧情感空间以空间实践为基础,包含有丰富的意义,并且具有能动作用,往往会反作用于广府庙会怀旧空间表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实践。具体来看,一方面,广府庙会怀旧物质和表征空间引发了游客的个体怀旧、文化怀旧、“臆想”怀旧等怀旧体验,产生对广府庙会的认同,另一方面,游客从自身认知与情感出发,寻求表达机会,对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实践和表征提出期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略)
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多元主体的建构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旅游管理论文,民俗节事,广府庙会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旅游管理文章
- 旅游地品牌个性对游客旅游意向影响范文研究
- 多主体视角下广府庙会形象建构研究
- 感知价值视角下景区智慧旅游系统使用意愿研
- 网络景区形象对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研究
- 参展商心流体验、活动涉入对参展满意度的影
- 旅游小企业家能力对其成长意愿的影响机制研
- 内蒙古博物院对大学生游客的旅游吸引力调查
- 红色旅游助推乡村脱贫策略研究——以湖南省
- 城郊乡村旅游地农户自组织集体行动影响因素
- 酒店管理人员真诚型领导风格影响因素研究
- 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个性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 乡村振兴背景下南江县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 文化旅游背景下Q旅游公司旅游体验价值提升
- 邮轮旅游生态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越
-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济南市居民亲子旅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