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的“龙脊模式”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55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本文以龙脊景区为例,结合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调研法对龙脊景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龙脊景区经过二十多年的旅游开发,已从一个传统的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旅游地。景区在经营管理、品牌塑造、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扶贫以及景区治理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带动了龙脊地区民族乡村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彰显。通过对龙脊景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将龙脊景区自 1999 年以来,以龙胜县“生态、旅游、扶贫”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梯田稻作农耕文化景观、壮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作为发展导向,从而带动了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村寨环境提升、文化保护发展、社会有效治理、产业兴旺发达,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可以操作的运行体系称作“龙脊模式”。并具体研究了“龙脊模式”包含的具体内容、内涵以及价值。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为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 年 1 月中央 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三农”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文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指出了 2020 年、2035 年、2050 年要分步骤实现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延伸。聚焦乡村发展,将直接缩小城乡差距,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进而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实现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更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1.2 乡村旅游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更多人追求精神的享受,向往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而拥有秀丽风光、丰富民俗文化、良好生态环境等优势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为人们放松身心、寄托乡愁情怀的重要选择。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约 5500 亿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 28 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 56%;营业总收入超 7400 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 16.2%,带动约900 万户农民受益,旅游成为扶贫和富民新渠道。2017 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已达 33 万家,比 2016 年增加了 3 万多家,整个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乡村旅游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多的投资开发商将目光聚焦乡村,更多的资本流入乡村,特色民宿、民族文化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等新业态、新项目层出不穷。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选择,占据国民旅游休闲类型中的重要角色。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构想,为新时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大部分乡村特别是民族地区乡村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才缺失等众多原因,实现乡村振兴时间紧、任务重。
本选题以龙脊景区为实例,通过研究和总结龙脊景区在产业带动、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以及旅游扶贫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其通过民族文化旅游开展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成功方式称之为“龙脊模式”,以期为其他同类型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和借鉴。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 1999 年至 2018 年为时间主线,通过历时变化与现时状况的参照比较,围绕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龙脊景区的经营管理、品牌塑造、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扶贫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系统地研究。并将龙脊景区自 1999 年以来,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作为发展导向,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开发经营、旅游扶贫等方面产生突出成效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可以操作的运行体系称作“龙脊模式”。民族乡村振兴的“龙脊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能够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少数民族地区
广义的民族地区泛指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狭义的民族地区指的是少数民族社区。少数民族地区是指长期以来以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居民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通常也叫做“民族地区”。本文研究的范畴为狭义的民族地区,即少数民族地区。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区,境内还居住着苗、瑶、侗、回、京等其他少数民族。位于广西桂林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拥有苗、瑶、侗、壮、汉五个主体民族,民族风情浓郁。龙脊景区内主要聚居了桂北白衣壮、红瑶和盘瑶等少数民族支系,民风淳朴、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2.1.2 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也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我国拥有 55 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民族种类繁多决定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包括以景观实体存在的实体民族文化,如民族建筑、村落、遗址遗迹等为旅游者提供体验的社会氛围文化,如服饰、语言等以及以抽象思维创造的精神文化以及宗教、民间文学等三大部分[2]。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意识形态的部分,是民族文化较为直接和外在的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所包括的内容和内涵要大于民俗文化。
......................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社区参与旅游理论
保继刚,孙九霞(2006)把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定义为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4]。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理论是基于旅游开发实现众多红利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了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且该不良后果常由当地社区来承担的现实矛盾提出的。可以说,社区旅游目的地,社区是旅游发展的现实依托,旅游促进社区发展,他们之间相互影响。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外学者 Murphy 出版了《旅游:一种社区方法》一书,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因素开始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5]。通过对文献资料查阅发现,国外学者对社区参与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社区参与旅游作用的探讨(Nyaupane(2006)[6]、Sebele(2010)[7]、Hwang(2012)[8]等)、影响社区参与的因素及其机制(Tosun(2006)[9]、Hung(2011)[10]、Saufi(2014)[11])、社区参与效果评价(Reid(2004)[12]、Choi(2006)[13]、Okazaki(2008)[14])、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参与(Lee(2013)[15]、Reimer(2013)[16])等几个领域。

国内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的关注始于 90 年代中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涌现出大量关于社区参与旅游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成果。代表性的学者及观点有:杨晓红(2011)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将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参与到旅游决策开发、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监督控制等旅游发展相关活动中,以保证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17]。左冰,保继刚(2008)对西方增权理论以及旅游研究中有关增权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社区增权的理论[18]。郑群明,钟林生(2004)[19]、刘静艳,韦玉春,刘春媚(2008)[20]、郭文(2010)[21]等,对社区参与旅游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了“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轮流制”模式、“旅游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等。孙九霞,保继刚(2005)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实例,分析傣族园存在着各种各样难以协调的利益关系[22]。

................................

第 3 章 龙脊景区旅游发展分析 ................................. 14
3.1 龙脊景区概况 ........................................ 14
3.1.1 龙脊景区发展现状 ................................... 14
3.1.2 龙脊景区开发历程 ......................................... 15
第 4 章 “龙脊模式”及其内涵 .......................... 28
4.1“龙脊模式”及其包含的内容 ....................................... 28
4.1.1 开发模式——多主体齐抓共建 .................................. 28
4.1.2 盈利模式——旅游业态丰富 ................................... 29
第 5 章 “龙脊模式”的评价 ................................. 37
5.1“龙脊模式”是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成功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 37
5.1.1 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 37
5.1.2 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龙脊样板” ................................ 37


第 5 章 “龙脊模式”的评价

5.1“龙脊模式”是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成功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5.1.1 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2018 年,国务院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诗和远方”终于走在了一起。我国旅游业进入发展新阶段,文旅融合也随之迈入全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历经二十余年,龙脊景区以梯田景观为基础,以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为重要依托,采用政府主导推进、企业市场化运作、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融合发展方式,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共商、共建、共生、共荣,建立了民族文化保护式开发的发展模式以及旅游红利的普惠共享机制,总体实现了龙脊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龙脊景区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5.1.2 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龙脊样板”
2018 年 1 月 2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93]。同年 4 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就广西区的实际做出指导。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因此,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是民族欠发达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审慎考虑的问题。龙脊景区在产业选择方面定位准确,得益于其开发之初对自身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以及相关市场前景的科学评估,最终走上了旅游产业脱贫致富的道路。其次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资源的保护性、可持续性利用,确保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了一业繁荣带动百业兴旺的良好局面。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龙脊景区为例,结合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调研法对龙脊景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龙脊景区经过二十多年的旅游开发,已从一个传统的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旅游地。景区在经营管理、品牌塑造、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扶贫以及景区治理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带动了龙脊地区民族乡村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彰显。
通过对龙脊景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将龙脊景区自 1999 年以来,以龙胜县“生态、旅游、扶贫”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梯田稻作农耕文化景观、壮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作为发展导向,从而带动了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村寨环境提升、文化保护发展、社会有效治理、产业兴旺发达,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可以操作的运行体系称作“龙脊模式”。并具体研究了“龙脊模式”包含的具体内容、内涵以及价值。
总体来说,龙脊景区用旅游开发实践证明,龙脊地区已经从一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贫困面广且文化保护乏力的山村向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百姓富裕、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动力强劲的美丽村落华丽转型。如果把龙脊景区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它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灌溉成长的一棵绿色生态之树,结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颗颗硕果,它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撑开树冠,容纳各类逐梦的“鸟儿”筑巢欢歌,实现和谐共生。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龙脊景区历经二十多年旅游实践得来的“龙脊模式”为民族地区开辟了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发展、脱贫致富以及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